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又方x 五倍末 朴硝 大腹皮 煎水净,以赤石脂末之掺芭蕉叶,托上亦好。
上卷
咳嗽
属性:(附∶龟胸龟背)
总括 咳嗽虽然分冷热,连声因肺感风寒;眼浮痰盛喉中响,戏水多因汗未干。
脉法 关上脉微为咳,浮缓为伤风,脉紧为寒嗽,浮直者生,浮软者死。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盖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听从其合也。五脏之咳久乃
移于六腑。
又《病机要》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生痰也。咳嗽谓有声有痰,因伤
肺气动于脾湿,故咳而嗽也。
《经》又云∶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而肃,今反动之则气上冲而为咳嗽,甚则动于脾湿而为痰也。
夫肺居至高之上,主持诸气,属金而畏火者也。清虚高洁覆盖五脏,干金之象,外主皮毛,司腠理开合,护卫一身,如
天之覆物体之至轻清者也。或外因六淫之邪相侵,内因七情之气相忤,则肺金受伤,而清纯之气扰乱妄动为火为痰,咳
嗽之病从兹作矣。
小儿日内咳嗽痰壅,睡中不宁,亦因产后感风而得,但不可过用发散之剂,先解表,后服惺惺散。
小儿汗出未干,遽尔戏水,亦至伤风咳嗽。外症眼胞微浮,额陷痰鸣,亦宜疏风化痰、解利邪热,小柴胡汤可也。
钱仲阳曰∶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间肺气正旺,若面赤身热,其病为实,宜葶苈丸下之。久嗽不宜下。若在冬月,
则伤风嗽,宜麻黄汤汗之。面赤饮水咳嗽吐脓痰,咽喉不利者,以甘桔汤清之。先咳后喘,面肿身热肺气盛也,以泻白
散平之。嗽而吐痰涎乳者,以白饼子下之。
洁古云∶嗽而两胁痛者属肝经,用小柴胡汤。咳而呕苦水者属胆经,用黄芩半夏生姜汤。咳而喉中如梗者属心经,
用甘桔汤。咳而失气者属小肠,用芍药甘草汤。咳而右胁痛者属脾经,用升麻汤。咳而呕大虫者属胃经,用乌梅丸。咳
而喘息吐血者属肺经,用麻黄汤。咳而遗尿者属膀胱经,用茯苓甘草汤。咳而腹满不欲食,面肿气逆者,属三焦,用异
功散。若咳嗽流涕,外邪伤肺也,先用参苏饮。喘嗽面赤,心火刑肺也,用人参平肺散及六味地黄丸。嗽而吐青绿水,
肝木乘脾也,用异功散加柴胡、桔梗。咳而吐痰乳,脾肺气伤也,用六君子汤加桔梗。若嗽吐脓痰者,热蕴于肺而成肺
痈也,用桔梗汤。嗽而涕吐带血,甚则血溢,宜清金降火,此火乘肺也。凡风邪外伤,法当先表散而后实腠理。其用下
药,非邪传于内,及胃有实热者不宜轻用。面色白,脉短涩者,肺之本症也,易治。面色赤,脉洪数者,火刑金也,难
治。
上卷咳嗽
附∶龟胸龟背
属性:龟胸之候因风痰停饮,聚积心胸,再感风热,肺为诸脏之华盖,居于膈上,水气泛溢,则肺为之浮,日久凝而为痰,
停滞心胸,兼以风痰内发,其外症唇红面赤,咳嗽喘促,致胸高如覆掌,名曰龟胸。其乳母多食五辛亦能成此疾。先服
宽气饮入姜汁葱汤调服;次清肺饮、如意膏为治。如服药后目睛直视,痰涎上壅,兼以发搐则难治矣。
龟背者,初生婴孩或未满半周,客风吹脊传入髓,故感此症,钱仲阳虽有龟尿点背之言,然终成痼疾者多矣。
批∶丹溪曰∶咳嗽遇冬而发者,寒包热也,解表热自除。有咳至极时呕吐乳食与痰出尽方定,此名风痰壅盛,肝
木
克脾土,宜以南星、半夏、陈皮、天麻、白附子、僵蚕之类。风寒嗽者,鼻塞声重畏寒。火嗽者有声,痰少面赤。痨嗽
者盗汗,夜多寒热。肺胀嗽者,动嗽则喘满气急。痰嗽者,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
咳分春夏与秋冬,痰痨火食及寒风。俱用二陈来作主,生姜五片最先锋。春杏芍芩柴五味,夏苓支柏五味攻。秋添
苍芩五味杏,桂枝苏叶细辛冬。痨用四物紫菀杏,五味人参及款冬。嗽久除嗽加粟壳,干嗽之时难奏功。上夜属阴加四
物,黄柏知母五味宗。五更嗽发属食积,神曲山楂枳实从。嗽得出时加半夏,不出去半贝母逢。
〔附方〕
x小柴胡汤x 见诸吐症内。
x葶苈丸x(肺实气喘用) 葶苈子(隔纸略炒) 防己 黑豆(炒) 杏仁面(炒去皮尖) 捣膏一两为末,取
蒸枣肉捣和为丸,麻子大,每服五六丸,姜汤下。
x麻黄汤x(冬用) 桂枝 杏仁 麻黄 甘草
x甘桔汤x(咽喉热痛用) 桔梗 甘草
x泻白散x(肺有热、气喘用 )地骨皮 桑白皮 甘草
x白饼子x(下痰用) 见惊风症内。
x黄芩半夏生姜汤x 黄芩 芍药 半夏 生姜 甘草
x芍药甘草汤x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葛根 升麻
x升麻汤x 升麻 芍药 葛根 甘草
x乌梅丸x 蜀椒 细辛 附子(制) 桂枝 人参 当归 黄柏 干姜
x茯苓甘草汤x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桂枝(二钱半) 生姜(五片)
x异功散x 见惊风症内。
x参苏饮x 紫苏 前胡 陈皮 半夏 干葛 茯苓 枳壳 桔梗 人参 甘草
x人参平肺散x
x六味地黄丸x 熟地 丹皮 茯苓 山药 泽泻 山茱萸
x六君子汤x 见疟疾症内。
x宽气饮x 见惊风症内。
x清肺饮x 人参 柴胡 杏仁 桔梗 赤芍 荆芥 枳壳 桑皮 五味 麻黄 旋复花
x如意膏x 半夏 南星 俱姜制,蜜丸,用姜蜜送下。
上卷
伤积
属性:(附∶伤食)
总括 头痛身热腹微胀,足冷神昏只爱眠;因食所伤脾气弱,下宜迟缓表为先。
脉法 右手气口脉大于人迎一二倍为伤食,宿食不消,则右关脉沉而滑,虎口脉纹而黄色为脾家有积,小儿脉沉者
为乳不消。
《内经》曰∶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小儿所患积症皆因乳哺不节,过食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停积中脘,
外为风寒所伤,或因夜卧失盖,致头疼面黄身热,眼胞微肿,腹痛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不思饮食,或呕或哕,
口噫酸气,大便酸臭,此皆为积所伤。有食饱伤脾,脾气稍虚,拘留难化,停而不去,遂成其积,积败为痢。
仁斋曰∶小儿有积,面目黄肿,肚热胀满,覆睡多困,叫啼不食或大肠闭涩,小便如油,或便利不噤,粪白而酸臭,
皆积症也,然有乳积、食积、气积、惊积,须当辨明。吐乳、泻乳,其气酸臭,此由啼叫未已,以乳与儿,停积不化,
是为乳积。肚皮带热,渴泻或呕,此由饮食无度,多餐过饱,饱后即睡得之,是为食积。腹痛叫啼,痢如 渤,此
因触忤其气,营卫不和,淹涎日久得之,是为气积。有时时泻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惊而后有积,烦闷啾唧,常似生
嗔,名为惊积,因受病日久而积成之。或额上有汗,喘息烦渴,潮热往来,肚腹有热,睡中觉腹内有物跳动者是也。然
积有虚有实,虚则浑身微热,不思饮食,昏昧神缓,抱起如睡;实则吐热粪闭,囟肿喉塞,痰壅涎鸣,热毒发疮,推此
可见矣。其伤乳伤食而身热者,惟肚腹之热为甚。人知伤积足冷肚热,粪酸极臭,而夜间有热,伤积之明验,人所不知
也。其或变症,面黑,泻黑,久泻未已,肚腹胀满,气出粗大,手心生疮,瘦弱柔软,皆不可疗。小儿消积多用青皮,
然青皮最能发汗,有汗者切勿多与之。小儿诸疾皆乳食无度,过于伤饱,以致不能克化,留而成积。初得之时,不问乳
积、食积、气积,进以消积丸,其惊以辰砂膏或青龙丸,量轻重而疏导之,仍以调气和脾胃取愈。盖脾胃已伤,又以药
伤之,使营运之气减削,食愈难消,故致深剧。《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
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瓜菜食养之,物必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凡人以胃气为本,惟治病亦然。
小儿脾胃有虚有实,虚则呕吐不食之症,实则痞满内实之症。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可矣。胃虚用木香丁皮
浓朴肉豆蔻之类,胃实用桔梗枳壳柴胡大黄等剂。若夫胃中停寒则停,姜官桂丁香,又不可缺,贵在酌量。但以大小分
剂与之,夫是谓之平。盖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益火能生土,当以心药入于脾胃中,庶几得之,古人进食方剂
多用益智者此也。
上卷伤积
附∶伤食
属性:凡小儿饮食停滞中焦不化而发热者必恶食也,或暖气作酸,或恶闻食味,或欲吐不吐,或吐之不尽,或恶心,或气
短痞闷,或胃口作疼,或心下痞满、按之则痛,此皆停食之候也。若感寒邪者,则左手人迎(左关)气口(右关)俱大。
外症头痛恶寒拘急,中脘痞满、或吐或呕或痛者,以藿香正气散或人参养胃汤,或木香砂仁之类。若肉食不化,必加棠
子(即山楂肉)末;面食不化者加神曲、麦芽;生冷肉食不化者加草果、砂仁、枳实、青皮主之。如食在胃口上,未
入于胃,乃可吐之,不吐则消导之,待食下胃变化糟粕,外症已解乃可下其食也,宜三黄枳实丸。热多者大柴胡汤,如
无外感,但只伤食者方可下之。凡治夹食伤寒不可先攻其食,且先发散寒邪,次可消导之也。
〔附方〕
x消积丸x 白术 陈皮 青皮 益智 神曲 三棱 丁香 茴香
x辰砂膏x 硼砂 辰砂 真珠 全蝎 马牙硝(各一钱) 麝香(一匙)
x青龙丸x 青黛 茯神 芦荟 南星 麝香 轻粉 全蝎 朱砂为衣,薄荷汤下。
x藿香正气散x 藿香 浓朴 白芷 半夏 桔梗 茯苓 紫苏 白术 陈皮 大腹皮 甘草
x人参养胃汤x 人参 半夏 陈皮 茯苓 苍术 浓朴 藿香 肉果
x三黄枳实丸x 枳实 黄连 大黄 陈皮 白术 黄芩 草豆蔻
x大柴胡汤x 见疟疾症内。
上卷
伤寒
属性:总括 伤寒之候有多般,一概推详便觉难;面目俱红时喷涕,气粗身热是伤寒。
脉法,《难经》曰∶伤寒之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