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1-伤寒论条辨-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胃寒也。故曰属阳明。言与恶寒呕逆不同也。茱萸辛温。散寒下气。人参甘温。固 
气安中。大枣益胃。生姜止呕。四物者。所以为阳明安谷之主治也。上焦以膈言。亦戒下之意。 
(四十)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尔。 
宜大承气汤。 
。与尔同。不能食。寒因也。故屎燥。能食。因于风也。故但硬 。 
(四十一)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 
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脉浮而缓。见太阳下编。然缓以候脾。脾主四末。故手足自温。为系在太阴。身当发黄 
者。脾为湿土。为胃之合。若不能为胃以行其津液。湿着不去。则郁蒸而身发黄。黄为土色。土 
主肌肉故也。小便自利。津液行也。行则湿去矣。所以不能发黄。胃中干。大便硬。而为阳明病也。 
(四十二)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 
小便难也。 
阳明之脉。挟口环唇。然胆热则口苦。咽为胆之使。故口苦则咽干。腹满。热入阳明也。微 
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风寒俱有。而太阳未除也。下之腹满者。误下则里虚。外邪未除者。 
乘虚而尽入。内陷也。小便难。亡津液也。 
(四十三)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而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隔。 
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愦。匣伪切。怵。穿橘切。惕。透吉切。燥。亦干也。发热以上。与上条同。恶热。阳明血 
气俱盛也。以当太阳时恶寒。今恶热。故曰反也。身重。阳明主肌肉。湿上重着也。汗出热在肌 
肉。腠理反开也。以上三节。言汗下烧针皆不可。故着其变以示也。愦愦。心乱貌。怵惕。恐惧 
貌。舌苔见太阳下编。彼以脏结。故为难治。此以膈热。故涌之以栀子豉。方见太阳中。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又以变渴更治言。方见太阳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 滑石(一两) 泽泻(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又以小便不利再出治。猪苓茯苓。从阳而淡渗。阿胶滑石。滑泽以滋润。泽泻盐寒。走肾 
以行水。水行则热泄。滋润则渴除。 
(四十四)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此承上条复以汗多不宜猪苓汤。申致戒谨之意。 
(四十五)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浮而紧与前同。故申言必潮热。但浮则阳盛。阳盛则阴虚。阴虚。所以盗汗出也。 
(四十六)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 
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 
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数。音朔。以表证与脉在。故知痞为误下之所致。以表除而作渴。故知转属阳明。十日无所苦 
者。以津液偏渗而致干。非热结也。以干而渴。故与水而宜五苓。方见太阳上。 
(四十七)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 
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剌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 
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尿。与溺同。泥叫切。弦少阳。浮。太阳。大。阳明。胁下痛。少阳也。小便难。太阳之膀胱不利也。腹满鼻干 
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潮热。阳明也。时时哕。三阳俱见。而气逆甚也。耳前后肿。阳明之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少阳之脉。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 
入耳中。出走耳前也。然则三阳俱见证。而曰阳明者。以阳明居多而任重也。风寒俱有。而曰中 
风者。寒证轻而风脉甚也。续浮谓续得浮。故与小柴胡。从和解也。但浮无余证者。风虽外向。 
终为微寒持也。故发之以麻黄。不尿腹满加哕者。邪盛于阳明而关格。所以无法可治也。小柴胡 
汤。见太阳上。麻黄汤。见太阳 
中。尿。南人。心崔切。 
(四十八)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 
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瘅。广韵作疸。迟为寒。不化谷。故食难用饱。谷不化。则与热搏。湿郁而蒸。气逆而不下 
行。故微烦头眩。小便难也。瘅。黄病也。谷瘅。水谷之湿。蒸发而身黄也。下则徒虚胃气。外 
邪反乘虚陷入。所以腹满仍旧也。末乃申上文义。以致不可下之意。 
(四十九)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 
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瘕。匣牙切。固。坚固。瘕。积聚。以本寒因。水谷不化消。积聚成坚固也。末亦申上文。致 
勿下之意。 
(五十)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奄。影检切。欲食。胃气将回也。阳明以胃实为正。故小便不利。大便自调为反也。骨节疼 
如有热。余表未除也。奄然。忽然也。发狂。阳明之所以作汗也。水不胜。以小便反不利言。谷 
气以欲食言。盖谓所以汗出者。由小便不利。胃回不作实。故得汗。得汗则表并解。故曰脉紧则 
亦愈也。 
(五十一)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 
其热必哕。 
攻热。皆寒药。故知必哕。胃中虚。以不能食言。此亦戒谨之意。 
(五十二)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 
里实。久则谵语。 
满。胃实也。逆溢则喘。越出。谓枉道而出也。表虚。津液越出也。里实。大便难也。 
(五十三)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 
则哕。 
此疑三阴篇错简。 
(五十四)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眩。风旋而目晕也。风。故不恶寒。能食。咳。逆气。咽门。胃之系也。胃热而气逆攻咽则 
咳。痛。咽伤也。 
(五十五)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法多汗。言阳明热郁肌肉。腠理反开。应当多汗。故谓无汗为反也。无汗则寒胜。而腠理反 
秘密。所以身如虫行皮中状也。久虚寒胜。则不能食。胃不实也。 
(五十六)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 
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此亦寒胜。故小便利。呕。手足厥。手足为诸阳之本。三阳皆上头。故手足厥者。必苦头痛也。 
(五十七)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 
栀子豉汤主之。 
下之。外有热。外者外散也。故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者。虽不结胸。而膈中则郁烦也。 
头汗见太阳上。方见太阳中。 
(五十八)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漱。音瘦。口为胃窍。胃热则口燥。漱水不欲咽者。阳明血气俱多。虽燥不渴也。衄者。以血 
气俱多。而脉起于鼻。故热甚则血妄行。必由鼻而出也。 
(五十九)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浮。因于风也。风为阳。所以证如此也。 
(六十)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芤。俗读丘。浮为气上行。故曰阳。芤为血肉损。故曰阴。胃中生热者。阴不足以和阳。津 
液干而成枯燥也。阳绝即亡阳之互词。此上二条疑错简。 
(六十一)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为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麻仁丸方 
麻子(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大黄(一斤去皮) 浓朴(一斤去皮) 杏仁 
(一斤去皮尖熬研脂) 
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和为度。 
数。音朔。趺阳。胃脉也。其脉在足趺上动脉处。去陷谷三寸。又曰冲阳。一名会元。浮为 
盛阳。故主胃强。涩为阴虚。故小便数。约。约束也。胃为脾之合。脾主为胃以行其津液。胃强 
则脾弱。脾弱。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四布。使其得以偏渗于膀胱。为小便数。大便干而胃实。 
犹之反被胃家之约束。而受其制。故曰其脾为约也。麻子杏仁。能润干燥之坚。枳实浓朴。能导 
固结之滞。芍药敛液以辅润。大黄推陈以致新。脾虽为约。此之疏矣。 
(六十二)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 
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 
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越。散也。头汗。瘀热。发黄。皆见太阳篇。茵陈逐湿郁之黄。栀子除胃家之热。大黄推壅 
塞之瘀。三物者苦以泄热。热泄则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