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惟孙真人千金方。可与仲景诸书。颉颃上下也。伏读三十卷中。法良意美。圣谟洋洋。其辨治之条分缕析。制方
之反激逆从。非神而明之。其孰能与于斯乎。余自束发授书以来。即留心是道。曩所辑缵绪二论。及医通一十六
卷。付梓行世。深叹学识迂疏。仅可为后学自迩自卑之一助,迄今桑榆在望。尚欲作蜣螂不朽。亦自愚矣。而此
书不为之阐发。将天下后世。竟不知有是书。深可惧也。因不揣愚昧。汇取旧刻善本。参互考订。遂一发明。其
反用激用之法。贯串而昭揭之。其于针灸一门。阙以俟专家补之。俾学人开卷了然,胸无窒碍。照宋刻本。仍隶
三
十卷。仿赵以德敷衍金匮之义。又殊愧敷衍成文。爰名曰千金方衍义。后之君子。有以讨论修饰。授之剞劂。亦
斯书之幸甚。余不学无术。老无思索。意之所致。信笔成书。殆所谓眇之能视。不足以有明。跛之能履。不足以
与行也。康熙岁次戊寅。十一月既望。八十二老人石顽张璐路玉序。
〔孙氏(思邈)医家要妙〕崇文总目五卷 佚
卷四十三
方论(二十一)
属性:〔苏氏(游)玄感传尸方〕(宋志。作苏 玄感论。注曰。 。一作游。按据外台秘要方。作苏 误。)旧
唐志一卷 佚
〔许氏(孝崇)箧中方〕(宋志。作一卷。) 新唐志三卷 佚
按新唐志。作许孝宗。误。今改正。盖孝宗显庆四年。与李绩等。同修本草图经者。仕至尚药奉御。
〔亡名氏延年秘录〕旧唐志十二卷(崇文总目。作十卷。) 佚
〔崔氏(知悌)纂要方〕(新唐志。作崔行功。)旧唐志十卷 佚
按是书。旧新唐志所记崔氏名不同。今据外台秘要方所引考之。若灸骨蒸法图。注曰。崔氏别录骨蒸灸方
图。并序。中书侍郎崔知悌撰。出第七卷中云。似是出于知悌者。然苏沈内翰良方。载崔氏增损理中丸。称西晋
崔行功方。则未知孰是也。再考外台。又载崔氏疗鬼气。辟邪恶。阿魏药安息香方。后有余时任度支郎中语。又
小续命汤方下曰。余昔至户部员外郎。患风疹。又云。余曾任殿中少监。以状设向说名医。征之旧新唐书。崔知
悌及行功传,无是官衔。特大中十二年唐技所进郎官石柱题名。户部员外郎。有崔知悌名。则知其出于知悌者。
仍据旧志。定为知悌书矣。良方称行功为西晋人。此以其方后。有予以告领军韩康伯右卫毛仲祖光禄王道预台郎
顾君苗著作殷仲堪之语也。然崔氏所援诸书。若大小前胡汤。金牙散。并称出胡洽。疗骨蒸苍梧道士方后。载苏
游玄感论。又载峦公调气方。刘涓子甘草汤。则知是书。决非晋人所着。至加减理中丸。是崔氏采阮河南等方
论者也。
〔王氏(勃)医语纂要〕(艺文略。作医语纂要论。)宋志一卷 佚
旧唐书本传曰。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 HT 。才藻相类。父友
杜易简常称之曰。王氏三珠树也。勃年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干封初。诣阙上震游东岳颂。时东都造干元殿。又
上干元殿颂。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
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
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峙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
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新唐书本传曰。勃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孟氏(诜)必效方〕旧唐志十卷 佚
〔补养方〕旧唐志三卷 佚
〔杨氏(阙名)太仆医方〕(幼幼新书。作杨太邺方。)新唐志一卷注曰。失名。天授二年上。 佚
〔张氏(文仲)随身备急方〕新唐志三卷 佚
旧唐书本传曰。张文仲洛州洛阳人也。少与乡人李虔纵京兆人韦慈藏。并以医术知名。文仲则天初为侍御
医。时特进苏良嗣于殿廷。因拜跪便绝倒。则天令文仲慈藏随至宅候之。文仲曰。此因忧愤邪气激也。若痛冲胁。
则剧难救。自朝候之。未及食时。即苦冲胁绞痛。文仲曰。若入心不可疗。俄顷心痛。不复下药。日旰而卒。文
仲尤善疗风疾。其
后则天令文仲集当时名医。共撰疗风气诸方。仍令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文仲奏曰。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
有八十种。大体医药虽同。人性各异。庸医不达药之性。使冬夏失节。因此杀人。唯香港脚头风上气。尝须服药不
绝。自余则随其发动。临时消息之。但有风气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要得通泄。即不困剧。于是撰四时常服。
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表上之。文仲久视年终于尚药奉御。撰随身备急方三卷。行于代。
〔法象论〕宋志一卷 佚
〔王氏(方庆)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十卷 佚
按上见于旧唐书本传。与张文仲所撰。其目相类。唯卷帙不同。岂文仲就方庆之书。节抄成编者欤。
〔元氏(希声)行要备急方〕宋志一卷 佚
按外台秘要方。载张文仲疗诸风方九首。称元侍郎希声集。
〔段氏(元亮)病源手镜〕新唐志一卷 佚
〔伏氏(适)医苑〕新唐志一卷 佚
〔吴氏(升)苏敬徐王唐侍中三家香港脚论〕宋志一卷(据外台秘要方。当作二卷。)佚
王焘曰。吴氏窃寻苏长史唐侍中徐王等香港脚方。身经自患。三二十年。各序气论。皆有道理。具述灸穴。备说
医方。咸言总试。但有效验。比来传用。实愈非虚。今撰此三本。勒为二卷。色类同者。编次写之。仍以朱题苏
唐徐姓号。各于方论下。传之门内。以救疾耳。(外台秘要方)
〔玄宗开元广济方〕新唐志五卷 佚
旧唐书玄宗纪曰。开元十一年九月己巳。颁上撰广济方于天下。仍令诸州。各置医博士一人。
王应麟曰。天宝五载。八月癸未。诏广济方。令郡县良吏。选其要者。录于大板,以示坊村。
〔天宝单行方〕佚
按上见于证类本草积雪草图经注。
〔刘氏(贶)真人肘后方〕新唐志三卷 佚
旧唐书刘子玄传曰。子玄子贶博通经史。明天文律历。音乐医算之术。终于起居郎。修国史。撰六经外传三
十七卷。续说苑十卷。太乐合璧记三卷。真人肘后方三卷。天官旧事一卷。
〔王氏(焘)外台秘要方〕新唐志四十卷 存
自序曰。昔者农皇之治天下也。尝百药。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诊以救性命之昏札。俾厥土宇。用能康宁。
广矣哉,洎周之王。亦有冢卿。格于医道。掌其政令。聚毒药以供其事焉。岁终稽考。而制其食。十全为上。失
四下之。我国家率由兹典。动取厥中。置医学。颁良方。亦所以极元气之和也,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乎此乎。
故三代常道。百王不易,又所从来者远矣。自雷岐仓缓之作,彭扁华张之起。迨兹厥后。仁贤间出。岁且数千。
方逾万卷。专车之不受。广厦之不容。然而载祀绵远。简编亏替。所详者虽广。所略者或深。讨简则功倍力烦。
取舍则论甘忌苦。永言笔削。未暇尸之。余幼多疾病。长好医术。遭逢有道。遂蹑亨衢。七登南宫。再拜东掖。
便繁台阁。二十余载。久知弘文馆图籍方书等。繇是睹奥升堂。皆探其秘要。以婚姻之故。贬守房陵。量移大宁
郡。提携江上。冒犯蒸暑。自南徂北。既僻且陋。染瘴瘿 。十有六七。死生契阔。不可问天。赖有经方。仅得
存者。神功妙用。固难称述。遂发愤刊削。庶几一
隅。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皆研其总领。核其指归。近代释僧深崔尚书孙处士张文仲孟同州
许仁则吴升等十数家。皆有编录。并行于代。美则美矣。而未尽善。何者各擅风流。递相矛盾。或篇目重杂。或
商较繁芜。今并味精英。钤其要妙。俾夜作昼。经之营之。捐众贤之砂砾。掇群才之翠羽。皆出入再三。伏念旬
岁。上自炎昊。迄于盛唐。括囊遗阙。稽考隐秘。不愧尽心焉。客有见余此方曰。嘻。博哉。学乃至于此耶。余
答之曰。吾所好者寿也。岂进于学哉。至于遁天倍情。悬解先觉。吾常闻之矣。投药治疾。庶几有瘳乎。又谓余
曰。禀生受形。咸有定方。药石其如命何。吾甚非之。请论其目。夫喜怒不节。饥饱失常。嗜欲攻中。寒温伤外。
如此之患。岂由天乎。夫为人臣。为人子。自家刑国。由近兼远。何谈之容易哉。则圣人不合启金 。贤者曷为
条玉板。斯言之玷。窃为吾子羞之。客曰。唯唯。呜呼。齐梁之间。不明医术者。不得为孝子。曾闵之行。宜其
用心。若不能精究病源。深探方论。虽百医守疾。众药聚门。适足多疑。而不能一愈之也。主上尊贤重道。养寿
祈年。故张王李等数先生继入。皆钦风请益。贵而遵之。故鸿宝金匮青囊绿帙。往往而有。则知日月所照者远。
圣人所感者深。至于啬神养和。休老补病者。可得闻见也,余敢采而录之。则古所未有。今并缮缉。而能事毕矣。
若乃分天地至数。别阴阳至候。气有余。则和其经渠以安之。志不足。则补其复溜以养之。溶溶液液。调上调下。
吾闻其语矣。未遇其人也。不诬方将。请俟来哲。其方凡四十卷。名曰外台秘要方。非敢传之都邑。且欲施于后
贤。如或询谋。亦所不隐。是岁天宝十一载。岁在执除。月之哉生明者也。
新唐书王 传曰。 孙焘。性至孝。为徐州司马。母有疾。弥年不废带。视絮汤剂。数从高医游。遂穷其术。
因以所学作书。号外台秘要。讨绎精明。世宝焉。历给事中。邺郡太守。治闻于时。
孙兆序曰。夫外台者。刺史之任也。秘要者。秘密枢要之谓也。唐王焘台阁二十余年。久知弘文馆。得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