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议。洁古老人东垣李明之先生十数人而已。或能知者。止能用药。而忘其言。不知者。不能用药。而无所言。则
无怪其后世之不知也,由是寻方检论者多。而从源注本者少。予悯其如此。故纂此一书。先之以轩岐之七方十剂。
次之以炎帝之四气七情。总之以仲景之经络标本。补之以和扁之虚实部分。悉归之大易生化之源。神则可以测天
地之变化幽玄。微则可以求疾病未形之隐奥。因脉定证。因证制方。不必锱铢。或中大则。愿不快哉。其间图景
显设。内外详备。明哲视之。洞晓玄机。不必重楼幽阙。明堂绛宫。九真列位。百神攸居而后己。仙家之道。必
于是焉基之。嗟乎。游魂行尸。酒瓮饭囊。岂知乎此。甲午夏六月古赵王好古信之题。
钱曾曰。伊芳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一卷。伊芳尹汤液。散见诸书。医家未睹其全。仲景独能广而行之。古赵王好
古复纂成此书。又为仲景之功臣矣。
〔医垒元戎〕国史经籍志十二卷 存
自序曰。革车千乘。带甲十万。筹策沉机。神鬼猜泣。奇正万全。历古如此。况良医之用药。独不若临阵之
用兵乎。奈何世人以平昔卤奔之浮学。应仓卒无穷之疾变。其不眩骇颠仆者寡矣。况患固多藏于细微。而发于人
之所忽。由轻蹈危。疗之求当。苟无妙算深谋成法以统之。则倒戈败绩之不暇。尚何胜之可图哉。则前日门类品
目之定。尽计不及之也。予自河南。与诸友将弟兵。日从事于患难之场。而随病察脉。遂脉定方。开之劫之。薄
之发之。以尽其宜。吐之补之。汗之下之。以挂其当。攻守不常。出没无定。大纲小纪。经纬悉陈。本数末度。
条理具设。前乎此古人之所隐秘深藏。或不尽意者。不啻胸中自有十万精锐。如太阿之在匣中。其辉未尝耀于外。
一旦撒而挥之。有以恐人之耳目。特八阵之奇锋。七擒之利刃。其敌可劫。其胜可决。而其安可图。如此而后已。
故曰医垒元戎云。丁酉九月二十九日。赵州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王好古进之撰。跋曰。是书巳成于辛卯。至丁
酉春。为人阴取之。元稿已绝。更无余本。予职州庠。杜门养拙。齑盐之暇。无所用心。想像始终。十得七八。
试书首尾。仅得复完。犹遗一二。尚未之备。故今日得而今日录。明日得而明日书。待以岁月。久则方成。无欲
速无忘心也。好古。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垒元戎十二卷。元王好古撰。好古字进之。赵州人。官本州教授。据好古所作此事难知
序。盖其学出于李杲。然此书海藏黄 汤条下。称杲为东垣李明之先生。而易老大羌活汤条下。称先师洁古老人。
则好古实受业张元素。殆如赵匡陆淳因受春秋于啖助。而淳又从匡讲问欤。自跋称是书已成于辛卯。(金哀宗正
大八年)至丁酉春。(元灭金
之第四年)为阴取之。元稿已绝。更无余本。予职州庠。杜门养拙。齑盐之暇。无可用心。想像始终。十得七八。
试书首尾。仅得复完。前有自序。亦题丁酉岁。盖初成于金末。而重辑于元初也。其书以十二经为纲。皆首以伤
寒。附以杂证。大旨祖长沙绪论。而参以东垣易水之法。亦颇采用和剂局方。与丹溪门径小异。然如半硫丸条下。
注云。此丸古时用。今时气薄不用。则斟酌变通。亦未始不详且慎矣。其曰医垒元戎者。自序谓良医之用药。若
临阵之用兵也。此本为嘉靖癸卯。辽东巡抚右都御史余姚顾遂所刻。万历癸巳两淮盐运使鄞县屠本 又重刻之。
体例颇为参差。盖书帕之本。往往移易其旧式。今无原本可校。亦姑仍屠本录之焉。
〔此事难知〕医藏目录二卷 存
自序曰。予读医书几十载矣。所仰慕者。仲景一书为尤焉。然读之未易洞达其趣。欲得一师指之。遍国中无
有能知者。寤而思。寐而思。天其勤恤。俾我李公明之授予。及所传之妙。旬储月积。浸就编帙。一语一言。美
无可状。始而终之。终而始之。即无端之圜璧也。或有人焉。厌闻而恶见者。岂公徒使然之哉。彼未尝闻未尝见。
耻夫后于人之过也。因目之曰此事难知。以其不因师指也。人徒见是书。为伤寒之法。而不知上合轩岐之经。中
契越人之典。下符叔和之文。兹又言外不传之秘。具载斯文矣。时至大改元。秋七月二十有一日。古赵王好古识。
四库全书提要曰。此事难知二卷。元王好古撰。是编专述李杲之绪论。于伤寒证治尤详。其问三焦有几。分
别手足。明孙一圭极称其功。惟谓命门包络。与右尺同论。又谓包络亦有三焦之称。未免误会经旨耳。史称杲长
于伤寒。而会要
一书。元好问实序之。今其书已失传。则杲之议论。犹赖此以存其一二。前有至大元年自序。称得师不传之秘。
旬储月积。浸就篇帙。盖好古自为裒辑。今本东垣十书。竟属之杲。殆为谬误。考明李濂医史。亦以是书为杲作。
则移甲为乙。已非一日矣。
〔葛氏(彦和)医学会同〕二十卷 佚
李濂葛应雷补传曰。葛应雷。字震父。姑苏人也。考于医。尝着医学会同二十卷。推五运六气之标本。察阴
阳升降之左右。以定五脏六腑之虚实。合经络气血之流注。而知疾病之候。死生之期。处方制剂、砭 率与它医
异。时按察判官李某。中州名医也。因诊父病。复咨于应雷。闻其答论。父子相顾骇愕曰。南方亦有此人耶。乃
尽出所藏刘守真张洁古书。与之讨论。无不吻合。而刘张之学。行于江南。实自是始。应雷由平江医学教授。擢
江浙医学提举。
陈继葛彦和墓志略曰。吴中以儒为医。而德被人者。世称葛氏。宣义即思恭。以医显宋季。生进义校尉从豫。
博极群书。尤邃医家言。其生官医提领应泽应雷兄弟。皆伟秀读书。皆精义理。言行皆卓卓。志所存者。皆慕古
人。业医皆出群辈。应泽为诗文十二卷。绣版以传。应雷病世之言医者。执方拘论。莫究原委。宣泄补益。守护
攻伐之法。不识时用。乃着医家会同二十卷。以畅其道。江南言刘张法者。自应雷始。(文集)
苏州府志曰。葛应雷扁其斋曰恒。谓医不可无恒也。
〔王氏(幼孙)简便方〕一卷 佚
程文海自观先生王君墓碣曰。唐之季。太原王该奉母黄。避地江南。至卢陵家焉。好善急义。世称长者。王
家宋
绍兴中。有庐溪先生庭 。与胡忠简公铨友。皆以刚直名。王益显。由该十五世。至迪功即次鱼。次鱼生卿贡进
士畿。畿生如篪。如篪生宜孙仍孙幼孙。宜孙善为文好奇古。幼孙字季稚。是为自观先生。性笃孝。母刘疾苦痰。
医莫之治。一日梦读南阳活人书。或指甘桔汤。良觉如梦立愈。宝 丙辰。赴阙上书。言国事万余言。不报。归
教授于乡。宋之亡。其友文丞相兵败执以归。过庐陵。谒于驿舍。为文祭之。期以必死。辞气慷慨。左右呜咽。
莫能仰视。自是日与宾客过从。守经执礼。浩然以终也。数诣府陈救荒弭盗之术。民赖焉。有妖僧惑众自利。日
就祷以千数。白于邑屏之。其与乡人处。谆谆然。且教且谏。有斗者。辄自解曰。独不愧王先生乎。尝宿友人胡
斗南菜羹亭。食有羹。曰古人食必祭。即唱四句曰。惟神生也。何神逝也。何处飘然乘。风尚或余愿。食已危坐。
至旦曰。予逝矣。予逝矣。未几卒于家。年七十六。娶刘氏。勤俭孝慈。先三年卒。子男福德吉长观真东德。长
早世。女适彭嘉龙。孙男二。留禄。卒。以大德二年正月十有一日。葬以二月三日。墓在邑之里田大山之原。有
中庸大学章句二卷。太极图说。拟答朱陆辨。深衣图辨。经籍论。易通贯三为一图。家传谱系。简便经验二方。
各一卷。杂着若干卷。欧阳先生守道谓其学从陆氏。文自苏氏云。乌乎。亦尚德博雅君子哉。延 改元闰三月。
其子真以状来京师。乞铭。真又贤。宜铭。铭曰。死可生。生可亡。孝且忠。穷何伤。螺之山。下有江。江洋洋。
王氏昌。(文集)
〔经验方〕一卷 佚
〔元氏(好问)集验方〕佚
自序曰。予家旧所藏名医书。往往出于先世手泽。丧乱以来。宝借固护。与身存亡。故卷帙独存。壬寅冬。
闲居州里。因录手所亲验者。为一编。目之曰集验方。付抟拊辈使传之。且告之曰。吾元氏由靖康迄今。父祖昆
弟。仕宦南北者。又且百年。官无一麾之寄。而室乏百金之业。其所得者。此数十方而已。可不贵哉。十二月吉
日。书于读书山之东龛。
〔周氏(候)卫生方〕佚
元好问序曰。定襄周候梦卿。弱冠从其兄户籍。判官器之。作举子。遭罹兵乱。投迹戎行。屡以战多。取千
户封。佩金符。然其举子习气故在也。中年以来。颇以医药卜筮为事。孤虚壬遁风角鸟占。俱号精备。军旅间病
患仓猝。为之投剂。救疗既广。遂为专门之业。以夏课缀茸之勤。而移之芝术 桂之下。好事者有秘方。可责目
前之效者。必来告之。岁月既久。浸成卷帙。凡若干卷。若干首。以周氏卫生方目之。予以世契之故。得传录焉。
窃谓医药大事也。古人以为药犹兵。然兵杀人之器。善用之者。能以杀人者生人。不善用之。则反以生人者杀人。
世之君子。留意于性命之学人。良有旨哉。予于周候不独美其已试之功。与兼爱之心。又以见其角逐风尘之际。
虽有独挥千军之勇。果非乐于战斗。以人命为轻者。故为道所以然者。冠诸篇。遗山元某引。(文集)
〔王氏(东野)集验方〕五卷 存
吴澄送王东野序曰。吉永新王氏世执医伎。而东野始以发身。提领官医。自州而路。比至京师。因贵近上其
名。遂得给事圣宫。 膺宠锡。徽政院。请立广惠局。以济民病。实自东野倡其议。被恩命。受同提举官。又升
提举官。一时
荣遇。有如此者。其后局废。东野不复仕。年六十三。将其帑归故乡。予观耆进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