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1-医学心悟-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胀满,皮肤反冷;中暑烦心,脉虚自汗;燥气焚金,痿软无力者,皆不可温。又有阴虚脉细 
数,阳乘阴而吐血者,亦不可温,温之则为逆候,此所谓不当温而温者也。 
然又有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假如冬令伤寒,则温而散之。冬令伤风,则温而解 
之。寒痰壅闭,则温而开之。冷食所伤,则温而消之。至若中寒暴痛,大便反硬,温药不止 
者,则以热剂下之。时当暑月,而纳凉饮冷,暴受寒侵者,亦当温之。体虚挟寒者,温而补 
之。寒客中焦,理中汤温之。寒客下焦,四逆汤温之。又有阴盛格阳于外,温药不效者,则 
以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反佐以取之,经云∶热因寒用是已。复有真虚挟寒,命门火衰者, 
必须补其真阳,太仆有言∶大寒而盛,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补其心。此心字,指命门而 
言,《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书曰∶益心之阳,寒亦通行,滋肾之阴,热 
之犹可是也。然而医家有温热之温,有温存之温,参、 、归、术,和平之性,温存之温也 
春日煦煦是也。附子、姜、桂,辛辣之性,温热之温也,夏日烈烈是也。和煦之日,人人 
可近,燥烈之日,非积雪凝寒,开冰解冻不可近也。更有表里皆寒之证,始用温药,里寒顿 
除,表邪未散,复传经络,以致始为寒中,而其后转变为热中者,容或有之。借非斟酌时宜 
对证投剂,是先以温药救之者,继以温药贼之矣。亦有三阴直中,初无表邪,而温剂太过 
遂令寒退热生,初终异辙,是不可以不谨。所谓温之贵得其法者此也。 
然又有温之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气虚无火之人,阳气素微,一旦客寒乘之,则温剂宜 
重,且多服亦可无伤。若其人平素火旺,不喜辛温,或曾有阴虚失血之症,不能用温者,即 
中新寒,温药不宜太过,病退则止,不必尽剂,斯为克当其人矣。若论其证,寒之重者,微 
热不除,寒之轻者,过热则亢,且温之与补,有相兼者,有不必相兼者。虚而且寒,则兼用 
之。若寒而不虚,即专以温药主之。丹溪云∶客寒暴痛,兼有积食者,可用桂、附,不可遽 
用人参。盖温即是补,予遵其法,先用姜、桂温之,审其果虚,然后以参、术辅之,是以屡 
用屡验,无有差忒,此温之贵量其证也。 
若论其时,盛夏之月,温剂宜轻,时值隆冬,温剂宜重。然亦有时当盛暑,而得虚寒极 
重之证,曾用参、附煎膏而治愈者,此舍时从证法也。譬如霜降以后,禁用白虎,然亦有阳 
明证,蒸热自汗,谵语烦躁,口渴饮冷者,虽当雨雪飘摇之际,亦曾用白虎治之而痊安,但 
不宜太过耳。此温之贵量其时,而清剂可类推已。 
迩时医者,群尚温补,痛戒寒凉,且曰∶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又曰∶阳明君子,苟有 
过,人必知之,诚以知之而即为补救,犹可言也。不思药以疗病,及转而疗药,则病必增剧 
而成危险之候,又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殆;承气入胃,阴盛以败。安危之机,祸如反掌,每 
多救援弗及之处,仁者鉴此,顾不痛欤!吾愿医者,精思审处,晰理不差于毫厘,用药悉归 
于中正,俾偏阴偏阳之药,无往不底于中和,斯为善治。噫!可不勉哉! 

卷一医门八法
论补法
属性:补者,补其虚也。经曰∶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曰∶ 
精气夺则虚。又曰∶虚者补也。补之为义,大矣哉!然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而补 
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合,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本, 
不深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讲也。 
何谓当补不补?夫虚者,损之渐,损者,虚之积也。初时不觉,久则病成。假如阳虚不 
补,则气日消。阴虚不补,则血日耗。消且耗焉,则天真荣卫之气渐绝,而亏损成矣,虽欲 
补之,将何及矣。又有大虚之证,内实不足,外似有余,脉浮大而涩,面赤火炎,身浮头眩 
烦躁不宁,此为出汗晕脱之机,更有精神浮散,彻夜不寐者,其祸尤速,法当养荣、归脾 
辈,加敛药以收摄元神。俾浮散之气,退藏于密,庶几可救。复有阴虚火亢,气逆上冲,不 
得眠者,法当滋水以制之,切忌苦寒泻火之药,反伤真气。若误清之,去生远矣。古人有言 
至虚有盛候,反泻衔冤者此也,此当补不补之误也。 
然亦有不当补而补者何也?病有脉实证实,不能任补者,固无论矣,即其人本体素虚, 
而客邪初至,病势方张,若骤补之,未免闭门留寇。更有大实之症,积热在中,脉反细涩, 
神昏体倦,甚至憎寒振栗,欲着复衣,酷肖虚寒之象,而其人必有唇焦口燥,便闭溺赤诸症 
与真虚者相隔天渊,倘不明辨精切,误投补剂,陋矣。古人有言,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 
者此也。此不当补而补之之误也。 
然亦有当补而补之不分气、血,不辨寒、热者何也?经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用 
四君子汤,凡一切补气药,皆从此出也。血用四物汤,凡一切补血药,皆从此出也。然而少 
火者,生气之原。丹田者,出气之海。补气而不补火者非也。不思少火生气,而壮火即食气 
譬如伤暑之人,四肢无力;湿热成痿,不能举动者,火伤气也。人知补火可以益气,而不 
知清火亦所以益气,补则同而寒、热不同也。又如血热之症,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之 
症,宜温经养血以和之。立斋治法,血热而吐者,谓之阳乘阴,热迫血而妄行也,治用四生 
丸、六味汤;血寒而吐者,谓之阴乘阳,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也,治用理中汤加当归。医 
家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更有去血过多,成升斗者,无分寒热,皆当补益,所谓血脱者益其 
气,乃阳生阴长之至理。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以无形生有形,先 
天造化,本如是耳。此气血、寒热之分也。 
然又有补之而不识开合、不知缓急者何也?天地之理,有合必有开,用药之机,有补必 
有泻,如补中汤用参 ,必用陈皮以开之;六味汤用熟地,即用泽泻以导之,古人用药,补 
正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自得力。又况虚中挟邪,正当开其一面,戢我民众,攻彼贼寇,或纵 
或擒,有收有放,庶几贼退民安,而国本坚固,更须酌其邪正之强弱,而用药多寡得宜,方 
为合法。是以古方中,有补、散并行者,参苏饮、益气汤是也。有消、补并行者,枳术丸、 
理中丸是也。有攻、补并行者,泻心汤、硝石丸是也。有温、补并行者,治中汤、参附汤是 
也。有清、补并行者,参连饮、人参白虎汤是也。更有当峻补者,有当缓补者,有当平补者 
如极虚之人,垂危之病,非大剂汤液,不能挽回。予尝用参、附煎膏,日服数两,而救阳 
微将脱之证。又尝用参、麦煎膏,服至数两,而救津液将枯之证。亦有无力服参,而以 、 
术代之者。随时处治,往往有功。至于病邪未尽,元气虽虚,不任重补,则从容和缓以补之 
相其机宜,循序渐进,脉症相安,渐为减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底于平康。其有体 
质素虚,别无大寒、大热之证,欲服丸散以葆真元者,则用平和之药,调理气血,不敢妄使 
偏僻之方,久而争胜,反有伤也。此开合、缓急之意也。 
然又有补之而不分五脏者何也?夫五脏有正补之法,有相生而补之之法。《难经》曰∶ 
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 
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正补也。又如肺虚者补脾,土生金也;脾虚者补命门,火生土 
也;心虚者补肝,木生火也;肝虚者补肾,水生木也;肾虚者补肺,金生水也∶此相生而补 
之也。而予更有根本之说焉,胚胎始兆,形骸未成,先生两肾,肾者、先天之根本也。HT 
地一声,一事未知,先求乳食,是脾者、后天之根本也。然而先天之中,有水有火,水曰真 
阴,火曰真阳。名之曰真,则非气、非血、而为气血之母。生身生命全赖乎此。周子曰∶无 
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凝然不动,感而遂通,随吾神以为往来者此也。古人深知此 
理,用六味滋水,八味补火,十补、斑龙,水火兼济,法非不善矣。然而以假补真,必其真 
者,未曾尽丧,庶几有效。若先天祖气荡然无存,虽有灵芝,亦难续命,而况庶草乎!至于 
后天根本,尤当培养,不可忽视。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又云∶粥浆入胃,则虚者活 
古人诊脉,必曰胃气。制方则曰补中,又曰归脾、健脾者,良有以也。夫饮食入胃,分布 
五脏,灌溉周身,如兵家之粮饷,民间之烟火,一有不继,兵民离散矣。然而因饿致病者固 
多,而因伤致病者,亦复不少。过嗜肥甘则痰生,过嗜醇酿则饮积,瓜果乳酥,湿从内受, 
发为肿满泻利。五味偏啖,久而增气,皆令夭殃。可不慎哉!是知脾肾两脏,皆为根本,不 
可偏废。古人或谓补脾不如补肾者,以命门之火,可生脾土也;或谓补肾不如补脾者,以饮 
食之精,自能下注于肾也。须知脾弱而肾不虚者,则补脾为亟,肾弱而脾不虚者,则补肾为 
先,若脾肾两虚,则并补之。药既补矣,更加摄养有方,斯为善道。谚有之曰∶药补不如食 
补。我则曰∶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节饮食,惜精神,用药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 

卷一
伤寒纲领
属性:凡看伤寒,以传经直中四字为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 
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此名循经传也。亦有越经传者,如寒邪初客太阳,有 
不传阳明而径传少阳者,有不传阳明经而径入阳明腑者。亦有由阳明不传少阳而径入本腑者 
亦有少阳不传三阴而径入胃腑者,亦有传一、二经而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