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1-医学心悟-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吞酸嗳腐,日晡潮热,气口脉紧者;又有寒痰厥逆,湿淫香港脚,内痈、外痈,瘀血凝积, 
以及风温、湿温,中暑自汗诸症,皆有寒热,与外感风寒似同而实异,若误汗之,变症百出 
矣。所谓不当汗而汗者此也。 
若夫症在外感应汗之例,而其人脐之左右上下,或有动气,则不可以汗。经云∶动气在 
右,不可发汗,汗则衄而渴、心烦、饮水即吐。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汗则头眩、汗不止、 
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则气上冲,正在心中。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则 
无汗,心大烦、骨节疼、目运、食入则吐、舌不得前。又脉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则津液 
越出,大便难而谵语。又少阴证,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则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耳目 
或从口鼻出者,此为下厥上竭,为难治。又少阴中寒,不可发汗,汗则厥逆蜷卧,不 
能自温也。又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也。又诸亡 
血家不可汗,汗则直视、额上陷。淋家不可汗,汗则便血。疮家不可汗,汗则痉。又伤寒病 
在少阳,不可汗,汗则谵妄。又坏病、虚人,及女人经水适来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变 
症百出矣。所谓当汗不可汗,而妄汗误人者此也。 
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则将听之乎?是有道焉,伤寒赋云∶动气理中去白术, 
是即于理中汤去术而加汗药,保元气而除病气也。又热邪入里而表未解者,仲景有麻黄石膏 
之例,有葛根黄连黄芩之例,是清凉解表法也。又太阳证、脉沉细,少阴证、反发热者,有 
麻黄附子细辛之例,是温中解表法也。又少阳中风,用柴胡汤加桂枝,是和解中兼表法也。 
又阳虚者,东垣用补中汤加表药。阴虚者,丹溪用芎归汤加表药,其法精且密矣。总而言之 
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热者,皆宜清凉发汗。挟 
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麻黄汤。感轻而 
体虚者,汗之宜轻,香苏散。又东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开花,少霜雪,人禀常弱,腠理 
空疏,凡用汗药,只须对症,不必过重。予尝治伤寒初起,专用香苏散加荆、防、川芎、秦 
艽、蔓荆等药,一剂愈,甚则两服,无有不安。而麻黄峻剂,数十年来,不上两余。可见地 
土不同,用药迥别。其有阴虚、阳虚、挟寒、挟热、兼食而为病者,即按前法治之,但师古 
人用药之意,而未尝尽泥其方,随时随证酌量处治,往往有验。此皆已试之成法,而与斯世 
共白之。所以拯灾救患者,莫切乎此。此汗之之道也。 
且三阳之病,浅深不同,治有次第。假如症在太阳,而发散阳明,已隔一层。病在太阳 
阳明,而和解少阳,则引贼入门矣。假如病在二经,而专治一经,已遗一经。病在三经,而 
偏治一经,即遗二经矣。假如病在一经,而兼治二经,或兼治三经,则邪过经矣。况太阳无 
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可先。葛根专主阳明,柴胡专主少阳。皆的当不易之药。 
至于九味羌活,乃两感热证三阳三阴并治之法,初非为太阳一经设也。又柴葛解肌汤,乃治 
春温夏热之证,自里达表,其症不恶寒而口渴。若新感风寒,恶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又 
伤风自汗,用桂枝汤,伤暑自汗,则不可用,若误用之,热邪愈盛而病必增剧。若于暑症而 
妄行发散,复伤津液,名曰重 ,多致不救。古人设为白术、防风例以治风,设益元散 
、香薷饮以治暑,俾不犯三阳禁忌者,良有以也。 
又人知发汗退热之法,而不知敛汗退热之法。汗不出则散之,汗出多则敛之。敛也者 
非五味、酸枣之谓,其谓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敛耳。譬如风伤卫汗自出 
者,以桂枝汤和荣卫,祛风邪而汗自止。若热邪传里,令人汗出者,乃热气熏蒸,如釜中吹 
煮,水气旁流,非虚也,急用白虎汤清之。若邪已结聚,不大便者,则用承气汤下之,热气 
退而汗自收矣。此与伤暑自汗略同。但暑伤气,为虚邪,只有清补并行之一法。寒伤形,为 
实邪,则清热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复有发散太过,遂至汗多亡阳,身 动欲擗 
地者,宜用真武汤。此救逆之良药,与中寒冷汗自出者,同类并称。又与热证汗出者,大相 
径庭矣。其他少阳证,头微汗,或盗汗者,小柴胡汤。水气症,头汗出者,小半夏加茯苓汤 
至于虚人自汗、盗汗等症,则归脾、补中、八珍、十全,按法而用,委曲寻绎,各尽其妙 
而后即安,所谓汗之必中其经,必得其药,知发而知敛者此也。嗟嗟!百病起于风寒,风 
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随之矣。吁!汗岂易言哉! 

卷一医门八法
论和法
属性: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 
汤加减是已。然有当和不和误人者,有不当和而和以误人者。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 
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夫病当耳聋胁痛,寒热往来之际,应用柴胡汤和解之,而或以麻黄、桂枝发表,误矣。 
或以大黄、芒硝攻里,则尤误矣。又或因其胸满胁痛而吐之,则亦误矣。盖病在少阳,有三 
禁焉,汗、吐、下是也。且非惟汗、吐、下有所当禁,即舍此三法而妄用他药,均为无益而 
反有害。古人有言,少阳胆为清净之府,无出入之路,只有和解一法,柴胡一方,最为切当 
何其所见明确,而立法精微,亦至此乎?此所谓当和而和者也。 
然亦有不当和而和者,如病邪在表,未入少阳,误用柴胡,谓之引贼入门。轻则为疟, 
重则传入心胞,渐变神昏不语之候。亦有邪已入里,燥渴谵语诸症簇,而医者仅以柴胡汤 
治之,则病不解。至于内伤劳倦,内伤饮食,气虚血虚,痈肿瘀血诸证,皆令寒热往来,似 
疟非疟,均非柴胡汤所能去者,若不辨明证候,切实用药,而借此平稳之法,巧为藏拙,误 
人非浅。所谓不当和而和者此也。 
然亦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者何也?夫伤寒之邪,在表为寒,在里为热,在半 
表半里,则为寒热交界之所。然有偏于表者则寒多,偏于里者则热多,而用药须与之相称, 
庶阴阳和平而邪气顿解。否则寒多而益其寒,热多而助其热,药既不平,病益增剧。此非不 
和也,和之而不得寒热多寡之宜者也。 
然又有当和而和,而不知禀质之虚实者何也?夫客邪在表,譬如贼甫入门,岂敢遽登吾 
堂而入吾室,必窥其堂奥空虚,乃乘隙而进。是以小柴胡用人参者,所以补正气,使正气旺 
则邪无所容,自然得汗而解。盖由是门入,复由是门出也。亦有表邪失汗,腠理致密,贼无 
出路,由此而传入少阳,热气渐盛,此不关本气之虚,故有不用人参而和解自愈者,是知病有 
虚实,法在变通,不可误也。 
然又有当和而和,而不知脏腑之燥湿者何也?如病在少阳,而口不渴,大便如常,是津 
液未伤,清润之药不宜太过,而半夏、生姜皆可用也。若口大渴,大便渐结,是邪气将入于 
阴,津液渐少,则辛燥之药可除,而花粉、栝蒌有必用矣。所谓脏腑有燥湿之不同者此也。 
然又有当和而和,而不知邪之兼并者何也?假如邪在少阳,而太阳阳明证未罢,是少阳 
兼表邪也,小柴胡中须加表药,仲景有柴胡加桂枝之例矣。又如邪在少阳,而兼里热,则便 
闭、谵语、燥渴之症生,小柴胡中须兼里药,仲景有柴胡加芒硝之例矣。又三阳合病,合目 
则汗,面垢、谵语,遗尿者,用白虎汤和解之。盖三阳同病必连胃腑,故以辛凉之药,内清本 
腑、外彻肌肤,令三经之邪一同解散,是又专以清剂为和矣。所谓邪有兼并者此也。 
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 
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知斯意者,则温 
热之治,瘟疫之方,时行 疟,皆从此推展之,不难应手而愈矣。世人漫曰和解,而不 
能尽其和之法,将有增气助邪,而益其争,坚其病者,和云乎哉! 

卷一医门八法
论下法
属性: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病在表,则汗之;在半表半里,则和之;病在里,则下之而已 
然有当下不下误人者,有不当下而下误人者。有当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误人者,有当下不 
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有当下而下之不知浅深,不分便溺与蓄血 
不论汤丸以误人者。又杂症中,不别寒热、积滞、痰、水、虫、血、痈、脓以误人者,是不 
何谓当下不下?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少阴病,六七日 
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脉滑数,不欲食,按之心下硬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阳 
明病,谵语,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也,可下之。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少阴病,下 
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 
证,大便难者,急下之。此皆在当下之例,若失时不下,则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势难挽回 
然又有不当下而下者何也?如伤寒表证未罢,病在阳也,下之则成结胸。病邪虽已入里 
而散漫于三阴经络之间,尚未结实,若遽下之,亦成痞气。况有阴结之症,大便反硬,得 
温则行,如开冰解冻之象;又杂症中,有高年血燥不行者,有新产血枯不行者,有病后亡津 
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无所苦,别无他症者,若误下之,变症蜂起矣。所谓不 
当下而下者此也。 
然又有当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热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