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用水二钟,煎一钟,不拘时热服。
x通关止血丸x(秘方) 治鼻衄。
枯白矾(一钱) 沉香(三分) 半夏(四个) 糯米(十四粒) 麝香(一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豌豆大。每用二丸塞左右两耳,即服陈槐汤。
治鼻衄良方。
用大蚯蚓数十条捣烂,井花水和稀,患轻澄清饮,重则并渣、汁调服,立愈。
x扎指法x 治鼻衄不止。
用线紧扎中指中节,如左鼻孔出血,扎右手指;右鼻孔出血,扎左手指;两孔俱出,左右俱扎之。
鼻衄不止,用水纸搭在鼻冲上,随用秘方。
栀子(炒黑) 百草霜 龙骨(火 ) 京墨 血余( 存性)
上为末,用茅花水蘸湿,蘸药入鼻孔。如无茅花,将纸捻水湿,蘸药入鼻中,真良法也。
卷之七
自汗盗汗
属性:x脉x
汗脉浮虚,或涩,或濡,软大洪散,渴饮无余。脉大而虚,
浮而软者,汗。在寸为自汗,在尺为盗汗。伤寒脉阴阳俱紧,当无汗。若自汗者,曰亡阳,不治。
x证x
夫汗者,心之液也。心动则惕惕然而汗出也。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自汗者,不因发散而自然出也;盗
汗者,睡而汗出,及觉则不出矣。自汗之症,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者。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盗汗;阳
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此阴阳偏胜之所致也。丹溪曰∶自汗属气虚,属痰与湿;盗汗属阴虚,相火炽盛。其
伤寒、伤暑、伤风、伤湿、痰嗽等自汗,各载本门。其无病而汗常自出,与病后多汗,皆属表虚卫气不固,荣
血泄漏,宜黄 建中汤加浮麦煎,黄 六一汤或玉屏风散。或身温而常出冷汗,或身冷而汗亦冷,
别无他病,并属本证。凡汗出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凝如珠,三不治也。
x治x
治内伤及一切虚损之症,自汗不休,总用补中益气汤,少加附子、麻黄根、小麦,其效捷如影响。但
升麻、柴胡,俱用蜜水拌炒,以杀其升发涌汗之性。又欲其引参 等药至肌表,故不可缺也。
如左寸脉浮洪而自汗者,心火炎也,本方倍参 ,加麦门冬、五味子、黄连各五分。如左关脉浮弦而自汗者,
挟风邪也,本方加桂枝、芍药。若无阴虚,只用桂枝汤亦可。左尺脉浮洪无力而自汗者,水亏火盛也,本方
加黄柏、知母各五分,熟地黄一钱,壮水之剂以制阳光。如右寸脉浮洪,或伏而滑,此挟痰也,根据本方加知
母、贝母、天花粉各八分。如右关脉浮洪无力而自汗者,此脾元怯弱也,只根据本方倍参 。右尺脉洪数无力
而自汗者,或盗汗,相火挟心火之势,而凌伐肺金也,宜当归六黄汤。
x方x
x玉屏风散x 治自汗腠理不密,易感风寒。
防风(一两) 黄 (一两) 白术(二两)
一方加浮小麦、茯苓、牡蛎、麻黄根、甘草。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温服。
x黄 汤x 治元气虚弱自汗。
黄 (二钱二分) 当归(一钱二分) 生地(一钱五分) 天门冬(一钱五分) 麦门
冬(一钱) 五味子(七分) 防风(五分) 白茯苓(一钱五分) 麻黄根(一钱) 甘草(八
分) 浮小麦(一撮,炒)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x黄 建中汤x 治内虚挟外感自汗。又补诸虚不足,羸乏少力,大益荣卫。
黄 (二钱) 肉桂(二钱) 白芍药(三钱) 甘草(炙,三钱)
上锉一剂,姜一片,枣二枚,水煎服。
x镇液丹x(思恒兄传)〔批〕(按此方治自汗之剂) 防风(一两,炒) 黄 (二两,蜜
炙) 白术(一两,略炒) 中桂(一两) 芍药(一两,酒炒) 大附子(二两,面裹煨,去
皮、脐,童便浸炒)
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x当归六黄汤x 治盗汗之圣药也。
当归(一钱) 黄 (一钱) 生地黄(一钱) 熟地黄(一钱) 黄柏(炒,七分) 黄
连(炒,七分) 黄芩(炒,七分)
上锉一剂,水煎,临卧服。
x黄 六一汤x〔批〕(按此方治盗汗之剂) 治虚人盗汗。
黄 (六两) 甘草(一两,各用蜜炙十数次,出火毒)
上锉,每剂一两,水煎,空心服。
x独胜散x 治自汗盗汗。
用五倍子为末,津唾调,填满脐中,以绢帛缚定,一宿即止。或加枯矾末,尤妙。
x白龙汤x〔批〕(按此方治自汗盗汗兼治之剂) 治六脉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及自汗盗汗等症。
桂枝(三钱) 白芍药(三钱) 甘草(炙,三钱) 龙骨( ,三钱) 牡蛎(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加枣子一个同煎尤好。
一人血气大虚,形体羸瘦,大汗如雨不止,命在须臾,诸医弗
效。以十全大补汤倍用参 ,以童便制附子,一剂即效,服不数剂,全安。
卷之七
眩晕
属性:x脉x
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上实下虚,皆晕而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
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症治。又曰∶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右手脉实有痰积,脉大是久病。
x证x
夫眩者言其黑,晕者言其转。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皆属于肝风邪上
攻所致。然体虚之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能眩晕,当以脉症别之。风则脉浮有汗,项强不仁;寒则脉
紧无汗,筋挛制痛;暑则脉虚烦闷;湿则脉沉细重吐逆。及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和,郁而生涎,结而为饮,
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寸脉多沉,此为异耳。若疲劳过度,下虚上实,金枪吐衄,
及妇人崩伤产后,去血过多,皆令人眩晕,当随其所因而治之。
眩晕之症,人皆称为上盛下虚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盖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
涎风火也。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
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症也。有因痰涎郁遏者,宜开痰道郁,重则吐下;有因风火所动
者,宜清上降火;若因外感而得者,前论须分四气之异,皆当散邪为主。此
皆有余之症也。世有所谓气不归元,而为丹药镇坠,沉香降气之法。盖香窜之气,丹药助火,其不归元之气,
岂能因此而复?即《内经》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气之不归,求其本,用药则善矣。
x治x
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虽有因风者,亦必
有痰。又曰火动其痰,二陈汤加黄芩、苍术、羌活。挟气虚者,亦以治痰为主,兼补气降火药。
人因忧思劳苦,发作眩晕,眼暗耳鸣,面赤口干,发热气喘,
有汗不食,六脉洪数,用十全大补汤,去桂,加生地黄、姜炒黄连麦门冬、五味子、陈皮,酒炒黄柏、知母。
x方x
x清晕化痰汤x(云林制)
橘红(一钱五分) 半复(制,一钱半) 白茯苓(一钱) 甘草(三分) 川芎(八分)
白芷(七分) 羌活(七分) 枳实(麸炒,一钱) 南星(制,六分) 防风(六分) 细辛(六
分) 黄芩(酒炒,八分) 气虚加人参(七分) 白术(一钱) 有热加黄连(六分) 血
虚倍川芎加当归(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以此作丸亦可。
x黑将军散x(秘方)〔批〕(按此方治痰火眩晕之剂) 治因痰火太盛,眩晕难当。
用大黄酒炒为末,清茶调下。或用大黄酒浸,九蒸九晒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食后临卧清茶送下,神效。
x仙术通神散x 治风热上壅,头旋目眩,起则欲倒,即防风通圣散去麻黄、芒硝,加藿香、砂仁、
甘菊花、苍术。如风热上攻,头目昏眩闷痛,痰喘咳嗽,根据本方去麻黄、芒硝,加甘菊花、人参、砂仁、寒水石。
x半夏白术天麻汤x〔批〕(按此方治气虚痰厥眩晕之剂) 治头旋眼黑,恶心烦闷,气促上喘,心神
颠倒,目不敢开,头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睡。此乃胃气虚损停痰所致。
半夏(制,一钱半) 白术(炒,二钱) 天麻(一钱半)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温服。
x芎归汤x〔批〕(按此方治血虚眩晕之剂) 治血虚眩晕,或去血过多之后眩冒。
川芎(二钱五分) 当归(二钱五分)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至八分,空心温服。
卷之七
麻木
属性:x脉x
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关后得之,麻在下也。
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脉紧而浮,属寒,为痛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知痛痒。
x证x
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
x治x
十指麻,是胃中有湿痰死血,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陈皮、茯苓、桃仁、红花,少加附子行经。又
宜四物汤加上药及羌活、苏木。如手指麻痹,因湿所致者,香苏散、苍术、麻黄、桂枝、白
芷、羌活、木瓜水煎;脉体虚者,用五积散亦好。
一、如感,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麻木,用五积散主之。
一、凡人手足麻木,并指尖麻者,皆痰滞经络也。宜二陈汤加竹沥、姜汁、白芥子,以祛痰火,散
风气,更灸百会、肩 ,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此六处共十一穴,以防中风瘫痪,但年少者不可多灸。
一、麻,用补中益气汤加当归、木香、香附、青皮、川芎,少加桂枝引经。木,用四物汤并二陈汤,
加桃仁、红花。二方俱用竹沥、姜汁、白芥子,以行经至胁肋,达痰之所在也。竹沥枳术丸、搜风顺气丸皆可选用。
麻木者,因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阳道不行。亦有痰在血分者,其症合眼则浑身麻木痒者,血不
荣于肌腠。治以参 能助阳道,以当归能行阴道,二术、苓、甘、柏以除湿热,柴、升、芍药
以升提之。痰加二陈,治当活法。
x方x
x加减补中益气汤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