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络存在的具体证据。
这个研究首先认为解剖学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一定不会有任何未发现的线状或管状组织,因此,将寻找的目标放在经络附近的组织分析,由于现代生物分子学进步,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方法远较20年前进步得多,加上这个小组的成员不再以医界专家为主,而以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基本科学的专家为主,从物质最基本的规律做起,因此成功的机会特别大。
在这个研究之前,天津有一个小组在经络研究方面,曾经发现当针刺入穴位时,会使穴位周围产生大量的钙离子。那份报告并没有说明这些钙从那里来,从常识判断人体的钙主要在骨头中,但是骨头里的钙不可能在针刺的瞬间释放出来。因此,判断在人体的穴位附近应该存在着可以随时释放钙离子的钙库。找到这个钙库应该可以找到部分穴位的物质存在证据。
小组首先在活人身上对穴位进行三度空间定位,并在磁共振 (MRI) 设备下观察针刺时的实际落点。同时准备一条离体的人腿,同步进行解剖。中医的穴位依照不同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层,针灸时,到了每一层会有针感,患者感觉到酸、胀、麻,而施术的医生则有粘针的感觉。因此,只有在活人身上才能定位,这个实验瞄准的是腿上胃经的地层。经过穴位定位并同步在离体的人腿上进行解剖,发现小腿上的胃经所有穴位的地层均停针于腓骨和胫骨之间的骨间膜上,这是一种结缔组织,以往对它的了解仅止于是人体组织之间的连结功能。
于是小组将该片骨间膜割下来,送到物理实验室,用质子加速器进行分析,发现有七种元素“钙(Ca)、磷(P)、钾(K)、铁(Fe)、锌(Zn)、锰(Mn)、铬(Cr)”等,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有40~200倍之间的明显差异,而一个穴位的直径约5~8毫米,所有这些富集的众多分子都只存在于骨间膜的表层,约一个微米的厚度。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成果,是中国第一次发现经络存在的最具体物质证据,从此没有人可以怀疑经络和穴位是虚无飘渺的了。
接着小组继续对这片骨间膜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它是由三条胶原纤维构成纤维条,再由五条纤维条卷成一束,数量繁多的这种线束结成片状,有点像计算机中的排线结构。再对这种胶原纤维进行分子层次的分析,发现它是由数种不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一种生物液晶态 (Bio…Liquid Crystal) 的物质。
根据物理学的常识,晶体结构的物质对声、光、电、热、磁等物理能量都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参考上海交通大学过去对特异功能人士的实验,知道气功师所发出的“功”当中,有很大的成分是发射出特定波长(15。5μm)的远红外光。因此,小组对结缔组织的物理特性测试,首先就从远红外光的透光性做起。很快的又得到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实验证明胶原纤维在径向对9…20微米的远红外线具有近百分之百的透光率,横向方面则几乎完全不透光,也就是说对于该频率范围而言,胶原纤维具有光纤维的物理特性。
接着再从国外医学研究文献中了解,人体的所有组织,甚至小到个别的单一细胞,都至少有两根胶原纤维连结着,它很可能是人体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而人体各个脏器外部的保护膜,也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光纤维。中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是主干,在一般的中医经络图中主要画的就是经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几乎遍布全身,和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这项研究的论文,1998年3月第一次发表在中国大陆的《科学通报》上,接着在2000年应邀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传统医学研讨会”中发表,也在2001年“两岸中医药研讨会”中发表。虽然这些报告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这项研究最终将造成的影响必定远不止如此。
这项经络物质证据,只是针对经络天、人、地三个层级中的地层所做的一小部分研究,除了这项证据之外,经络和穴位必定存在着其它的现象。上海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中的丁光宏博士所带领的小组,随后又发现人体的毛细血管多数呈不规则状,唯独在穴位点附近的毛细血管呈规则的并行线状,而且平行于经络。经过流体力学的计算,发现只要在相邻的穴位间有一定的压力差,在人体的经络中就会形成管线外毛细血管间的组织液流场。这有点像海洋中的洋流,没有管子,但有水流。这也很像在“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荣卫之气的卫气,荣气是血管中的血液,这里发现的管外流场,很可能就是卫气。这项研究仍在继续进行中,受限于目前设备的极限,仍很难在活体中直接观察到这个现象,而在死体上血压消失后经络根本就不再活动,也就无从看到这个现象,需要了解活体的细微变化,是经络研究中最大的困难。
这些经络附近的特异现象,可以说明人体的经络不是一个古代中国人所发现的抽象系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逐渐出现更多经络存在的证据。例如,在“天”和“人”两层必定也有其它经络存在的证据,还有待科学家们继续研究发现。
生物进化的过程,最早是从单细胞生物开始逐渐发展的,在早期简单的生物中,许多生物并没有大脑,却具有结缔组织(研究团队最早发现的经络组织),大脑是很高级的生物才具备的器官。从这个现象看来,主宰人体脏器运行的并不一定是大脑,更有可能是由经络系统直接调节和控制的。
用现代的计算机术语来说,人体很可能不是单一计算机控制的系统,而是多个计算机加上一个高速的通讯网路所建构的,大脑应该是类似企业内部网络中总裁(CEO)的终端机。这也说明我们祖先对人体五脏六腑的定义中,包括了心、肝、脾、肺、肾(五脏),和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独独漏了“脑”的可能原因。
人体的五脏六腑更像是企业网络系统中的服务器,而操控和维护服务器运行的系统,则很可能是我们短时间还无法证实其存在的软件系统。
现代医学是建构在解剖学基础上的,经络系统在过去发展解剖学的年代中,限于科技能力而无法看到,直到20世纪末人类的科技能力才刚发现部分经络的证据。如果真如我们所推测的“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那么原来的解剖学很可能漏掉了人体最重要的部分。这就像观察一棵树没看到树干只看到树叶一样;也像解剖计算机时,只看到部分的硬件就以为那是计算机的全部,没想到还有软件的存在,更不知有网络这样的怪物一样。
今日中医的没落,很大的原因是现代中医的教学,一进学校就先教了这种一知半解的解剖学,使得这些初学的准医生们脑子里就架了一个没有经络的人体结构,再开始教经络和穴位,当然满脑子充满疑问,如何学得懂中医呢?
随着经络物质证据的出现,在可预见的未来必定对整体医学界造成很大的影响,原有的解剖学必须跟着调整,当然以解剖学为基础的整个现代医学也必定会跟着发生变化。
人体的硬件结构
在第一章我们从人体功能的观点,绘制了一张人体系统的方块图,这个方块图的各个方块所代表的是包含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功能,和我们传统所知道的人体的硬件有很大的差别。这一章我们将从人体的硬件来说明人体的结构。
人体的十一个脏器各有一条相对应的经络,加上心包经,也就是心脏和心脏外层的保护膜之间,称之为心包,其相应的经络称之为心包经。再加上人体躯干前侧的任脉和后侧的督脉,一共有十四条主要的经络。其中彼此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每一个脏都相对应于一个腑,心脏对应着小肠;肝脏对应着胆囊;脾脏对应着胃;肺脏对应着大肠;肾脏对应着膀胱;三焦则对应着心包。
从经络物质基础的研究中,发现手上和脚上的经络多数在骨间膜上,而脏的经络和其相应腑的经络通常都在同一片骨间膜的两面,所以这两个脏腑之间的变化会形成一致的病理现象。五脏对应着五腑,另外的三焦经则对应着心包经,也是在手臂的内外侧之间对应着。这种现象中国的医生在几千年前就明白了,称之为“脏腑互为表里”。
而这种对应的现象,对不懂中医的人而言,则是认为毫无根据的。例如中医认为寒气会入大肠经,从西医来看,受寒是肺的疾病,和大肠怎么可能相关,一个是呼吸系统,一个是消化系统。两者在解剖中根本就是不相通的两个器官。从经络来看,就会发现大肠经和肺经始终都是非常紧密相邻的。
除了脏腑对应的关系之外,脏器之间还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密切关系,古人将之以五行理论整理后,再依各个脏器的特性予以对应到五行之中就得出了: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在五行关系中,讲究的是平衡,如果五脏中的任何一个脏器的能力较其它脏器强或弱,就会破坏这种平衡。如心火太旺的症状,有可能是心脏自己的原因引起的,例如夏天天气热,这个季节自然容易产生心火太旺的症状,但是冬天肾气不足时,水克不住火,也会造成心火太旺的症状;春天肝气上升时,也会因为木生火而造成心火跟着也旺的症状。
这种脏腑之间的五行关系非常复杂,通常一个好的中医师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以上的经验累积,才能完全掌握。掌握了这种五行变化的医生,可以非常准确的判断疾病根源,而有手到病除的功力。
例如,我们常见的腿部外侧不明原因的发麻和疼痛,通常被西医诊断为骨刺压迫神经造成的坐骨神经痛,仔细观察疼痛的部位,其实痛的是胆经,是因为身体寒气重,经常引发肺热引起的。肺属金,胆属木,金克木。肺的问题压制了胆的功能,有时肺热特别严重,就会造成胆经疼痛,这时只要在手部外侧肺经的尺泽穴(图三)压住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