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口傷爛赤:口舌生瘡,紅模訝。
鄭論:按熱深厥深,是為陽亢熱伏者說法,本宜破陽扶陰為主,其中有反發汗,以致口糜爛赤者。凡發藥皆上升之品,邪火得升而上浮,焉得不有此口糜赤爛之患耶?
【闡釋】熱厥形成的機轉,主要是熱邪深伏,陽氣內郁不能外達,即是鄭氏所說:“是為陽亢熱伏者說法”,法當破陽扶陰,選用承氣湯下熱存陰,自不可發汗,如铡怪賷Z其津,熱邪更熾,邪熱上幹,就可產生口舌生瘡,紅模訝。
十、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眩剩回收撸杂X式K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原文336
鄭論:按熱與厥,俱屬五日,乃陰陽平應之候,故斷之曰必自愈。
【闡釋】陰陽偏盛則病作,陰陽和平則病癒,一切疾病之由來皆如此。厥陰病的病勢進退生死之機,亦不外此理。故熱與厥日數相等,亦即鄭氏所說:“乃陰陽平應之候”,故知自愈也。
十一、傷寒茫⒍剩疗甙巳眨ㄎ福材w〕冷,其人煩(燥)〔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②,非蛔厥也③。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令〕病者靜,而眩龝r煩〔者〕,此為藏寒
①,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眩梗檬扯鴩I,又煩者(蟲)〔蛔〕聞食臭(而)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痢。原文338
②藏厥:是指內藏真陽極虛而引起的四肢厥冷。
③蛔厥:是因蛔蟲而引起的四肢厥冷。
①藏寒:是指內臟虛寒而言。這裏所說的藏寒,可以作胃氣虛寒來解釋。
鄭論:按既稱茫⒍剩ㄎ福材w〕冷為之髒寒,即按髒寒法治之,何必另為諮議?又曰蛔厥,蛔乃厥陰風〔木〕所化,胃冷蟲必不安,胃熱蟲亦不安,胃不得食,蟲亦不安,如此推求,便得治蟲之法也。條內並未有熱象足征,不得為之寒熱錯雜。其主久痢,是亦寒泄之謂,烏梅丸,皆非正論。
【闡釋】本條前段自“傷寒茫⒍省敝痢按藶椴刎剩腔棕室病保瑸椴睾l厥,病情已屬危候,急用四逆、白通救之。蛔厥有吐蛔證,其煩是時作時止,不是煩躁無暫安時,其厥是肢厥而非膚冷,原文烏梅丸主之,又主久痢。鄭氏認為治以烏梅丸,皆非正論。筆者對治蛔證,常用烏梅丸改作湯劑而獲效。夫久痢多屬虛寒滑脫,法當溫補收澀,常用附子理中湯加粟殼治之。
烏梅丸方(校補)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出汗)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黃柏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本方寒熱並用,攻補兼施之劑,能益胃安蛔。方中烏梅為主藥,有酸澀的作用,配川椒以殺蟲;蟲得苦則安,所以用黃連、黃柏;而附子、乾薑、細辛、桂枝,溫中散寒;人參補脾;當歸補肝;合成一個溫中祛寒,殺蟲平厥的方劑,治蛔厥有良好效果。鄭氏謂:“厥陰為陰經,陰極則生陽,故多寒熱錯雜。……仲景立烏梅丸,寒熱並投,並非專為蟲立法,凡厥陰一切症候,莫不備具。”向為治蛔厥及久痢之首選方,應用確較廣泛。鄭氏在《醫法圓通》中,用以治巔頂痛、腹痛飲冷、睾丸模础9P者以此方治痢,無分新久,改丸為湯劑,功效顯著。今人以烏梅丸加減治膽道蛔蟲及多種腸道病,屢獲良效。更有人認為凡寒熱錯雜之症,本方均可施治,足見其應用之廣泛了。
十二、傷寒熱少微厥①,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茫麩M者,其後必便血。原文339
①微厥:謂厥逆很輕微。
鄭論:按熱少厥微,是陽厥之最輕者也。至於默默不欲食,煩躁,至小便白色,此時內無熱邪可征,故曰熱除。欲得食,是胃氣漸眩畽C,故為欲愈。倘嘔而胸茫麩M,此中宮不宣,胃氣滯塞,斷為便血者,是因其氣機之滯而決之也。
【闡釋】傷寒熱少厥微為熱厥輕證,故僅見指頭寒;陽熱內鬱不甚,故默默不欲食;鬱極求伸,故見煩躁。數日後小便通暢色白者,此熱邪已除,欲進食者乃胃氣已和,此病為欲愈。若厥眩姡錈岵唤猓夏娑鴩I,且有胸茫麩M之證,是熱又深入,傷及陰絡,必便血矣。仲景對此未提治法,柯韻伯謂:“微熱者可用小柴胡湯,熱深者用大柴胡湯”。筆者認為此二方可供臨證選用。
十三、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眩裏崴娜眨噬贌岫唷舱摺常洳‘斢凰娜罩疗呷眨瑹岵怀撸ㄆ溽幔┍乇隳撗T341
鄭論:按熱多厥少,是陽有餘,特患者熱不除耳,熱除自愈。熱不除者,陽勝血虧,即有逼血下行之事,故斷之曰便膿血。至寒多熱少者,陰有餘,陽必虧,其病為進者,即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意也,知此可與論藥論方也。
【闡釋】此條從厥和熱的多少來觀察病變,這和前面十條是一致的。厥少熱多是身體抗病力戰勝病變的象徵,所以當主病癒。若熱仍不止,則熱郁于陰,即鄭氏所說:“陽勝於陰,即有逼血下行之勢”,其後必便膿血。至寒多熱少,則為陰盛陽衰,衰極則有亡陽之虞。至於治法,陽勝宜下,陰盛宜溫。
十四、傷寒六七日,茫ⅲ肿阖世洌瑹ㄔ铮苍辍常呢赎帰冢什贿者,死。原文343
②灸厥陰:灸厥陰經的孔穴。據張令韶的意思,可灸厥陰經的行間和章門穴。
鄭論:按茫⒍剩岁査リ幨⒅鳎手翢┰辏舷掠胁唤恢畡荩呢赎帲苑鲫柖R陰也。陽回即是生機,不還即是死機,不易之理也。
【闡釋】自此以下三節,皆言陰中亡陽之死證也。本節是厥陰髒厥之重證,內外皆寒,一派陰霾之象,故急用灸法以回其陽。灸宜關元、氣海即丹田穴;並可內服大劑四逆湯等一類方劑,以救欲脫的陽氣,當能增加療效。如手足逆冷,過時不還,是陽已亡,故死。
十五、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原文344
鄭論:按發熱下利,乃陰陽欲脫之征,何也?發熱者,陽竭於上也;下利者,陰竭於下也。其人苟未見厥逆、躁,尚未得以脫論,此以斷為脫者,正於厥、躁論之也。
【闡釋】此條內真寒而外假熱的危候。傷寒發熱,若屬陽回,下利當自止,手足當溫。今雖見發熱,下利厥逆依然,可知此非陽回之熱,乃陰盛於內,格陽於外,更加躁不得臥,亦即鄭氏所說:“陰陽欲脫之征”。急與大劑通茫哪鏈蚩删任M鲇谌f一。
十六、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原文345
鄭論:按發熱下利至甚,將脫之兆,況加以厥而不回,烏得不死。
【闡釋】此條乃陰陽離絕之危候,與上條同一病理。雖無躁不得臥之證狀,但不利言至甚,厥逆言不止,其厥利程度,較上條嚴重,發熱亦屬虛陽外浮。遇此危候,當用大劑四逆、白通溫經止泄以回其厥。若厥回可生,不回則死。
十七、發熱而厥,(不)〔七日〕下利者,為難治。原文348
鄭論:按發熱而厥,乃陽厥之征,務要察其人果現有熱象可懀凑贞栘史ㄖ沃V疗呷障吕切氨P據不欲下趨,熱與厥不退,故曰難治。若下之而利,熱退厥回,即是生機;下之而不利,厥不回,方為難治。
【闡釋】本條與上十五、十六兩條同為陰寒內盛,陽氣外浮而呈現的厥利。
本條雖同是真寒假熱證,但無上述兩條嚴重,所以不言主死,而雲難治。然難治非不治之謂,更非代表死候,可選用大劑白通,四逆等湯治之,可救危亡。
十八、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①,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②。原文346
①便:作忽然解。
②有陰無陽:下利是陰證,汗出不止是亡陽,故稱有陰無陽。
鄭論:按六七日不利,至發熱而利,裏已通矣,裏通表暢,發熱亦是病解之機。但其人汗出不止為可懀В蓱'者,汗出亡陽,不止,是陽無所附,脫離即在轉瞬,不死何待?
【闡釋】鄭氏謂“汗出亡陽”,此即辨證大眼目。汗出不止,是陰盛于內,陽浮於外,是謂有陰無陽,故死。
十九、病(人)〔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③。原文340
③膀胱關元:關元為任茫浹ǎ谀毾氯纭V文毾峦矗酥肌0螂钻P元,是指病的部位在臍下。
鄭論:按四肢厥,而無熱形可征,則為陰盛無疑,寒結於下,未在中上,故不結胸,而獨在小腹,故痛亦在小腹也。
【闡釋】此種證狀,經常見之。筆者常用大劑回陽之方,如四逆、白通之類,加肉桂、小茴以治之;外則用肉桂、小茴、花椒、橘葉以熨痛處。屢用屢效者。
二十、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④,茫撗}厥者㈠,不可下,此亡血⑤,下之死。原文347
④腹濡:腹部按之柔軟。
⑤亡血:指血分不足。
㈠腹濡茫撗}厥,,明明陰盛陽微,下之則微陽立消,烏得不死?(頂批)
鄭論:按茫⒍剩髅麝幨ⅲ顷柺⒁病j柺⑹寄軅獋什豢上拢袼娬撸柼摰暮颍顷幪摰暮颍嗡姸鵀橥鲅酰筐N甚不解。
【闡釋】陽盛始能傷血,血傷始見亡血之證,今所見者為陽虛的候,非陰虛的候,故鄭氏曰:“何所見而為亡血乎?餘甚不解。”此血虛致厥,下之安得不死!
二十一、手足厥寒,茫氂^者①,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主之。原文351、352
①茫殻褐钙涿}體細如絲狀。
鄭論:按四肢厥,而茫毼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