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59-友渔斋医话-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倦伤脾,药用人参、白术、茯神、炙草、广皮、归身、炙侧柏叶、藕节之类;怒气伤肝,药 
用丹皮、桑叶、生地炭、归身炭、炒白芍、钩藤、白蒺藜、甘草之类。以上药味,并非成方 
,惟与脏相合,在圆机之士,采而施之可也。吐血有数种,呕血属阳明胃,与厥阴肝为多, 
故盈盆满碗;咯血唾血,俱从肺肾出,咳血心肺胃三经俱有;痰中带血,肝肾为多,吐红痰 
脾虚肺热也。心肝肾先伤,继及脾胃肺。吐血者为真痨病难治,余当辨其何脏何腑何因,随 
其症而治之。每有因外感吐血,观予医案可得也。 

第五种证治指要一卷
鼻衄
属性:鼻衄因受外感,内有伏火。为疟为单热,数日后忽鼻衄如注。此邪入血分,欲借血而泄 
,名 
为红汗。徒伤血分,不及正汗远甚,治须清疏中佐凉血之品。有少年磕伤成病,每逢烦劳即 
发,宜当归补血汤,加生地炭、牛膝炭、荆芥炭,陈皮、归身,亦须炒黑,方能止血,免助 
火也。有心肺火炎,犀角地黄汤亦可用。 

第五种证治指要一卷
牙衄
属性:宿有是病,屡屡发者,为劳损之苗。予每用黄连六味汤、补血汤,加旱莲草、生地、丹 
皮,多效。亦有外感,内有伏火,出血吐地即凝者,此由郁火,药用柴胡、薄荷、黄连、 
山栀、丹皮、赤芍之类,随其症而加减之。 

第五种证治指要一卷
疟疾
属性:疟成于夏秋为多,他时虽有,终不似夏秋之众也。盖夏月人食肥浓,并吸受暑邪,外感 
凉风, 
或冒露水,始则皮毛闭塞,暑邪欲泄不泄;内之肥浓,间化为痰。风露之感在表,暑食所 
伤 
在里,半表半里,足少阳胆经应之。卫气陷入营分,则为寒;营气不交于卫,则为热呕吐者 
,胃有积痰也;心烦少寐者,胃不和也;口苦者,胆热也。此日疟、间疟之所由作也。治法 
当疏邪清热,涤痰利气、消痰并施,柴胡、(日疟寒轻者用薄荷亦可。)青蒿、半夏、陈皮、 
黄芩、神曲、甘草。无汗加苏叶;热甚加石膏、知母、竹叶;口渴加花粉;呕甚加炒竹茹, 
小便短赤加滑石,胸满或闷,加枳实、栝 
蒌皮;嗳腐加楂肉;舌黄或煤色,脉弦实,大便多日不解者,可加大黄下之;咳嗽加杏仁、 
射 
干、前胡。服药先一剂,系其惰,谓将解早一时服;第二帖迎而夺之,谓未发前早一时服。 
近世富贵人,畏服柴胡。按∶此味惟 
邪未入少阳服之,所谓开门揖盗,引邪入室,原所禁用。既往来寒热,脉弦口苦,心烦喜呕 
,少阳症已见,柴胡升清肝胆之热,必用之品,何碍之有?凡疟之寒甚者,战栗气急,虽热 
天绵被数重,不足蔽其辜,不知者当寒作时,恣饮姜汤火酒,寒不能祛,而其日热作必甚, 
助其火也。《准绳》一说殊妙,谓疟之作寒,乃阳气陷入阴中,须升提之,予用之多效。一 
医治一人寒重,用桂枝、当归,即变为壮热不休,几致丧命。嗟乎!治疟又当分初、中、后 
,在气在血。以上之治,是在初在气之法也,中则气血之间,后则皆在血分矣。更宜疏中用 
补,补中兼清,无一定之方,不移之法,如鸳鸯绣出,金针难度,在人聪明好学,神而明之 
也。更有疟作,女人月事适行,为壮热谵语,甚有如狂者,此为热入血室,小柴胡去参,加 
生地、归须、丹皮,一服可愈。其 疟,即三日疟,予医案中虽有数条,一时偶中,其大 
段细节,未能深究,不敢妄言。《 疟论疏》一卷,明·卢之颐撰,至为详悉,可观也。 

第五种证治指要一卷
痢疾
属性:痢亦夏秋为多,他时间有也。其因亦由夏月爱啖瓜桃生冷,内受暑邪,外感风凉,伏邪 
欲泄 
,为斑为疹为疟者有之,至迫入大肠,则病痢矣。其白者在气分,黄痢伤脾,赤痢在血分, 
赤白黄紫并见者,为五色痢,当分治之。前人以白属寒,赤属热,非也。分气血则可,分寒 
热则未当。治白痢疏气消导,或加清利湿热,或用丁香温脾。治黄痢补脾,如炒白术、茯苓 
之类,加清导利疏之品。治赤痢以黄连、黄芩、白 
芍为主药,随症加减。下痢兼身热头疼恶风者,加表药。若疟当兼和解,惟初起赤痢作呕不 
纳 
者,为噤口痢,最重,因兼胃病也。前人有用对金散,予治此症,每加半夏、炒竹茹、银花 
露、莲肉之类,亦多效者。后重里急,见风洒淅,加防风、葛根、升麻、柴胡,以升提清阳 
。赤痢必用之药,除主药之外,如楂肉、浓朴、白头翁、银花、陈皮、木香、苦参,初起随 
症选用。至于用过清热逐秽,调气不愈者,宜和血之品,如生地炭、归身炭、丹皮之类。下 
如豆汁者,兼挟湿也,宜用茅术、浓朴、茯苓、泽泻、猪芩之类。下如鱼脑者,属脾肾虚寒 
,参附汤亦可酌用;如屋漏水者,湿毒为多。二种近于败症,久而不愈,延为休息者,补脾 
为主,兼可补肾,所谓久不愈,责诸肾。然而必佐以枯芩、楂肉、砂仁壳之类,缓缓调补, 
切 
不可峻用双补,多致腹胀。盖休息一症,脾肾虽虚,亦有留邪未尽,故宜佐淡清轻消,方为 
无弊。凡泻变痢,为脾传肾转重;痢变泻,为肾传脾转轻。赤痢初起体实者,用桃仁承气下 
之,取效最速。切忌用涩药,贻害非细。丹溪云∶“调气则后重自除,和血则便脓自愈。” 
予亦 
有所得,乃曰∶调气则后重自除,凉血则便脓自愈;升阳则后重自除,升清则浊降,和血 
则便脓自愈。一转移间,有先后之分,尤为允治。 

第五种证治指要一卷
温疫
属性:旧传∶人当兵荒困顿之后,必有大疫。因饥寒劳役,在所不免,脏气先虚,再感外邪, 
一人 
病疫,传染无休。崇祯辛巳,天下扰攘,疫气蔓延数省,时以伤寒法治之,不见其效,反多 
有害。吴又可先生特出己见,发千古神明之识,着《温疫论》三卷,《补遗》一卷。以疫气 
从口鼻吸入,伏于膜原,在不表不里之间,治法迥异,乃着此书以辨别之,有功于世,大矣 
哉!首用达原饮,继以三承气,谓伤寒可迟下,一下可愈,温疫宜早下方痊。论中详辨分明 
,何待予言,惟所论乃兵荒困顿传染之疫也。近时承平熙泰,间有是症,其因不同,而邪伏 
膜原,以数下始痊则一也。更《温疫论》中,首用达原饮,内草果一味,燥烈而温,与承平 
之疫,未能中的。予乃加制一方,名开郁胜湿汤,乃因近时疫症,有感邪于冬季者,《伤寒 
论》所谓人之伤于寒也,至春化为温,至夏为热。再兼挟湿与肥浓,食物胶结于胃而成,舌 
黄胸痞,壮热不休,脉洪涩或沉细。其邪并非自口鼻吸入,故药用茅术、浓朴、陈皮(三味 
开郁胜湿为君。)楂肉、神曲、枳实、栝蒌皮、(消胃中胶结为臣。)黄芩、连翘、(清伏热 
为佐。)甘草。(和中为使。)若热不解,须以大黄、枳实、元明粉,再配合症之药下之,所 
下如胶似漆,必得净尽。若留邪一分,则不愈焉。有用大黄数两至半斤始愈者。本论最为精 
确,但粗工取其卷帙不繁,论断简捷,竟操为枕秘。不论东垣之脾虚发热,丹溪之阴虚发热 
,概用达原饮、三承气等汤治之。呜呼!杀人多矣!非又可之谬,实谬用者 
之罪也。今论清时疫症,与兵荒疫症,其因有异,达原饮太烈,余治无别焉。并解内伤与血 
虚,不可混施误人也。 

第五种证治指要一卷
阴暑阳暑
属性:暑有阴阳二种,不可不辨也。人之处于凉亭水榭,日受风凉,喜啖爽口冷茶,阳气闭塞 
,其病 
恶风热壮,少汗脉沉滞,或腹痛吐泻,此夏月之阴症也,不可谓之伤寒,乃名之为阴暑。前 
人治此等症,大顺散、理中汤,轻则平胃散。予嫌其姜、桂之性太烈,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亦为要紧。乃制一方,名胜湿和中汤,苏叶、(恶寒用之。)半夏、茯苓、陈皮、炙草、( 
四味为二陈消痰胜湿)浓朴、神曲,(温中消导。)若果指甲灰色,方可加淡附子、干姜各数 
分 
。阳暑途行浅舍,劳逸虽殊,其受病则同。暑邪无形,从口鼻吸受,暑伤人气分,故气短脉 
虚;暑先伤心,故心烦少寐多汗,(心主液。)或身热,四肢无力,渴思冷冻饮料,小便赤秽,虽 
六脉虚细,总宜清暑利湿,滑石、淡竹叶、芩、连、茯苓、苡仁之类,皆可选用,佐以补气 
之品,人参白虎,清暑益气等汤,俱可参用。 
一邻氏子年十三四,面白体弱。时当中伏,出就外敷,昼景赫赫,人多汲饮井泉,邻子 
亦饮 
两觥,即不能到塾,目瞪神呆,恹恹卧榻。其父兄延人刺少商穴,出紫血些微,续服痧药, 
至下日辰刻,邀予视之。六脉已绝,指甲尽作灰色。予曰∶此伏天中寒之症,所谓阴暑也, 
若服附子理中汤,或可救,今则无及矣。过午而殁。一人途行归家,腹痛欲吐不吐,欲泻不 
泻,此为干霍乱,一名搅肠痧,宜用炒盐沃汤,待温饮而探吐;或用瓷盘蘸香油遍刮胸背 
,脏腑气通,能吐能泻。即属无妨。其人不知治法,服老姜汤一碗而毙。此中阳暑也。 

第五种证治指要一卷
泄泻
属性:泄泻,湿热居多。洞泄者,如沟渠决水,一往无留,湿兼热也;火泻腹痛,即欲如厕, 
或完 
谷不化,(所谓邪火不杀谷)热兼湿也。多由挟暑伤食,夜卧大腹受寒,火郁于内成者。治法 
须清热利水消导,芳香开脾药,如黄芩、黑栀、焦白芍、茯苓、泽泻、猪苓、楂肉、神曲、 
陈 
皮、谷芽、浓朴、砂仁壳之类,随症选用。如热甚完谷不化,当重用黄连,治湿而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然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盖谓风主木,木克土也,宜加散风之药,防风、葛 
根、羌活、柴胡、薄荷之类。惟湿热已靖,久而不愈者,当补脾胃,参苓白术散。更如五更 
作泻者,为肾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