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06-叶选医衡-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则是二气恒相随而不相离也。夫惟血营气卫,常相流通,则人 
何病之有?一有窒碍,百病由此生矣。故气之作养,发而为喜怒忧悲惊恐寒热思劳,聚而为 
积痞 瘕 癖,上为头旋,中为五膈,下为脐间动气,或喘促,或咳噫,聚则中满,逆则足 
寒。凡此者,皆气使之然也。血之为患,其妄行则为吐衄,其衰涸则为虚劳,蓄之在上其人 
妄,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则筋不营而挛急,挟热则内瘀而发黄,在小便则为淋痛,在大便 
则为肠风,在妇人月事进退漏下崩中病尤不一,凡此者,皆血使之然也。夫血譬之水也,气 
譬之风也,风行水上,即气血之义也。盖气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 
活。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于血,调其气犹可以导之。病 
原于气,区区调血何与焉?人之一身,调气为主,是亦先阳后阴之义也。若夫血有败瘀泥滞 
乎诸经,则气之道,未免有所壅遏,又当审所先而决去之。经所谓先去其血,而后调之,又 
不可不通其变矣!然则调气之剂,以之调血则两得。调血之剂,以之调气则乖张,如香附、 
木香之类,治气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归、地辈论之,则其性缠绵,于胃气有亏矣,用药 
者审之。 

卷上
君臣佐使逆从反正说
属性:君为主,臣为辅,佐为助,使为用,制方之原也。逆则攻,从则顺,反则异,正则宜, 
治病 
之法也。必热必寒必散必收者,君之主也;不宜不明不授不行者,臣之辅也;能授能令能合 
能 
分,佐之助也;或劫或开或击或散,使之用也。破寒必热,逐热必寒,去燥必濡,除湿必渗 
者,逆则攻也。治惊则平,治损须益,治留须攻,治坚须溃者,从则顺也。热病用寒药,而 
导寒攻热者必热,如阳明病发热,大便硬者,大承气汤、酒制大黄热服之类是也。寒病用热 
药,而导热去寒者必寒,如少阴病下利,服附子、干姜不止者,白通加人尿、猪胆之类是也 
。塞病用通药,而导通除塞者必塞,如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者,柴胡加龙骨、牡蛎之类是也。 
通病用塞药,而导塞止通者必通,如太阳中风下利,心下痞硬者,十枣汤之类是也。反则异 
也,治远以大,治近以小,治主以缓,治客以急。正则宜也,至真大要论曰∶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 
或软或坚,或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故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咸苦盐 
平是也。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阴中之阳,气 
薄则发泄,辛甘淡平温凉是也。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浓则泄,盐寒酸苦是也。《易》 
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 
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故治病制方者,须本此说而推之。 

卷上
吐汗下该尽治法论
属性: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良工先治其实,后治其虚;粗工或治虚,或治实;谬工 
虚实实;惟庸工但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不省悟,此余所以着三法也。夫病非人身素有 
之物,或自外入,或自内生,皆邪气也。邪气中人,去之可也,揽而留之可乎?留之轻则久 
而自尽,甚则久而不已,更甚则暴死矣。若不去邪,先以补剂,是盗未出门,而先修室宇, 
正气未胜,而邪气已横 矣。惟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耳。他病惟先用三法攻 
去邪气,而元气自复也。《素问》一书,言辛甘发散渗淡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发散归于汗 
,涌归于吐,泄归于下,渗归解表,解表同于汗,泄利便同于下,殊不言补。所谓补者,辛 
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更相君臣佐使,皆以发腠理,致津液通血气而已 
。非今人所谓用温燥邪僻之补也,盖草木皆以治病,病去则五谷果菜肉皆补也。又当辨其所 
宜,使无偏倾可也。若以药为补,虽甘草、人参,亦有偏胜之患,是故三法犹刑罚也,粱肉 
犹德政也。治乱用刑,治治用德,理也。余用三法,常兼众法,有按有跷,有 有导,有增 
减,有续止。医者不得余法而反诬之,哀哉!如引痰、漉涎、取涕迫泪,凡上行者,皆吐法 
也;熏蒸、渫洗、熨烙、针制、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 
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发病多在于上。 
地之六气,雾露雨雪水泥,发病多在于下。酸苦 
甘辛咸淡,发病多在于中。发病者三,出病亦三。风寒之邪,结搏于皮肤之间,滞于经络之 
内,留而不去,或发痛麻淋痹肿痒拘挛,皆可汗而去之。痰饮宿食,在胸膈,发为诸病,皆 
可涌而去之。寒热痼冷火热,客下焦,发为诸病,皆可泄而出之。吐中有散,下中有补,经 
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此之谓也。 

卷上
补泻当分缓急有无说
属性:经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二句为治病之大关。其词甚显,其义甚微,敢为详辨。 
盖实 
言邪气实,宜泻也;虚言正气虚,宜补也。凡邪正相搏而为病,则邪实正虚,皆可言也。故 
主泻者,则曰邪气盛则实,当泻也;主补者,则曰精气夺则虚,当补也。各执一词,毫无确 
据,借口文饰,孰得言非,是以至精之训,反酿莫大之害。不知理之所在,必有不可移易者 
,奈医者不能察耳。余请析之为四,孰缓孰急,其有其无也。无虚者,急在邪气,去之不远 
,留则生变也;多虚者,急在正气,培之不早,临期无济也;微虚微实者,亦治其实,可一 
扫而除也;甚虚甚实者,所畏在虚,但固守根本。以先为己之不可胜,则邪无不退矣。二虚 
一 
实者,兼其实,开其一面也。二实一虚者,兼其虚,防生不测也。总之,实而误补,固必增 
邪,犹或可救;虚而误攻,真气忽去,势必难回,此虚实之缓急,不可不思也。所谓有无者 
,察邪气之有无也,凡风寒暑湿燥火,皆能增邪,邪之在表在里在脏在腑,必有所居,求得 
其本而直取之。此所谓有,有则邪气之实也,若非六气之邪而病出之阴,则皆情欲以伤内, 
劳倦以伤外,似邪非邪,似实非实。此所谓无,无则病在元气也。不明虚实有无之人,必致 
以逆为从,以标为本,绝人长命,可不慎哉! 

卷上
推《内经》不宜主旺气说
属性:经言治其旺气者,谓病有阴阳,气有盛衰,旺则治之反甚。如阳盛阴衰者,阴虚火旺也 
,治 
之者,不知补阴以配阳,而专用苦寒治火之旺,岂知苦寒皆沉降,沉降则亡阴,阴愈亡则火 
愈盛,故服寒反热者,阴虚不宜降也。又如阳衰阴盛者,气弱生寒也,治之者,不知补阳以 
消阴,则寒愈甚,故服热反寒者,阳虚不宜耗也。又如夏令本热,而伏阴在内,故多中寒, 
冬令本寒,而伏阳在内,故多内热。设不知此,而必欲用寒于夏,治火之旺;用热于冬,治 
寒之旺;则有中寒隔阳者,服寒反热;中热隔寒者,服热反寒矣,是皆治旺之谓,而病之所 
以反也。 

卷上
阳有余阴不足论
属性: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天地则该万物而言,在人身则该一体而言,非直指气为阳而 
血为 
阴也。经曰∶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正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长也。姑以治法兼证论之曰∶ 
气虚者,气中之阴虚也,治法以四君子汤,补气中之阴;曰血虚者,血中之阴虚也,治法以 
四物汤,补血中之阴;曰阳虚者,心经之元阳虚也,病多恶寒,责其无火,治法以补气药中 
加桂,甚则三建中汤、正阳散之类;曰阴虚者,肾中之真阴虚也,病多壮热,责其无水,治 
法以补血药中加知柏等药,或大补阴丸、滋阴地黄丸之类。夫真元极衰之候,初不可服桂、 
附等药,恐反助火而烁真阴。元阳虚脱之躯,亦不可投芎、苓等辛散淡渗之剂,恐反开腠理 
而泄其气。昧者谓气虚即阳虚,止宜用四君,断不可服芎、苓之属。血虚即阴虚,止宜用四 
物,切不可用参、 之属。殊不知血脱补气,昔贤之治法也。惟真阴虚极,将为劳蒸咳嗽, 
必用参、 ,恐肺热伤肺,不能抵当,而反益其病,可勿泥也。 

卷上
病有真假辨
属性:经云∶病有逆从者,以病有微甚;病有微甚者,以证有真假,不知寒热有真假。真者正 
治, 
知者无难,假者反治,乃为难耳。如寒热之真假者,真寒则脉沉而细,或弱而迟,为厥逆, 
为呕吐,为腹痛,为飧泄下利,为小便频。即发热必欲得衣,此浮热在外,沉寒在里也。真 
热则脉数有力,滑大而实,为烦躁喘满,为声音壮厉,或大便秘结,或小便赤涩,或发热掀 
衣,或胀痛热渴,此皆真病。真寒者,宜温其寒;真热者,宜解其热,是当正治也。至若假 
寒者,火极似水,阳证似阴也,外虽寒而内则热,脉数而有力,或沉而鼓击,或身恶衣,或 
便热秘结,或烦渴引饮,或肠垢臭秽,此则恶寒非寒,明是热证,所谓热极反兼寒化,亦曰 
阳盛格阴也。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似阳也。外虽热而内则寒,脉微而弱,或数而虚,或 
浮大无根,或弦芤断续,身虽炽热而神色自静,语虽谵妄而声音则微,或虚狂起倒而禁之则 
止,或蚊迹假斑而涉红细碎,或喜冷水而所饮不多,或舌面赤而衣被不彻,或小水多利而大 
便不结。此则恶热非热,明是寒证,所谓寒极又兼热化,亦曰阴盛格阳也,此皆假病假寒者 
。清其内热,内清则浮阴去舍矣。假热者,温其真阳,中温则虚火归元矣,是当从治者也。 
又如虚热实热,实则泻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