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注金匮要略-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当归。白多。加白芍。气滞溲少。加枳实、车前。在司诊者之临时斟酌耳。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属性: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 
汤主之。 
妇人中风。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与男子同。第病已七八日。寒热去而续来。且发作有时。非复风邪之寒热 
矣。当病经来。因病适断。以致应去未去之血。结于营分。与疟邪伏于募原。卫气会之而不行。相争为寒热者。 
正同。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也。治宜和解。故主小柴。如热结血甚。可加丹皮、丹参。以泄热行血乎。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伤寒。其证亦同。第病时经水适来。血室虚而邪入之。且妇人之营卫营运。暮升而昼降。当暮升之时。挟 
热邪而上扰神明。故轻则谵语。重则如见鬼状。仲景断为热入血室。恐后人误认为阳明胃热。故治之。无犯 
胃气。及上二焦。为戒。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 
当刺 
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发热恶寒。为中风原有之证。若妇人中风。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是表里俱解。何复胸腹 
满如结胸状。且谵语乎。要知七八日前。发寒热时。经水适来。以其血室动、而热入之。夫血。资生于胃。藏于肝。 
胸。胁为肝胃之部。血虚而邪随实于其处。虽状如结胸。不得用大小陷胸。但当刺期门以泻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前三条。与伤寒论少阳篇。第十八、十九、二十条相同。注虽已见。因有未尽余义。故申释之。本条。亦与阳明篇。 
第三十六条相同。其精义已详于该条下。故不赘。若夫宜刺宜小柴之别。以经水适来者宜刺。经水适断者 
宜小柴。以经水适来。则但有热入。而未尝结其血室中之血。故血仍来。刺期门以泻去血室中之热则愈。经 
水适断。则热入血室。而并结其血。故使经断。非小柴之解其热。而并因汗以散其血者。不可也。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千金云咽中帖帖如有炙肉者即是) 
x半夏浓朴汤方x 半夏(一升) 浓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妇人心境逼窄。凡忧思愤闷。则气郁于胸分而不散。故咽中如有炙脔嗳之不得出。咽之不得下者。留气之 
上塞横据。而不降不散之候也。故以降逆之半夏为君。佐以开郁之浓朴。宣郁之生姜。加渗湿之茯苓。以去 
郁气之根据辅。散邪之苏叶。以去郁气之勾结。则下降旁散。而留气无所容矣。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x甘草小麦大枣汤方x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脏指心肺而言。脏躁言脏中阳液枯干。而脏真之气。尝不能自立。而有躁急之义。故其心神肺魄。如失援失 
根据。不可自支。而悲伤欲哭者。烦冤之所致也。如神灵所作。正言无故而悲伤欲哭。如有凭借之象。气失所根据。 
而时引上下则欠。气自微长。而时欲外达则伸也。小麦为心之谷。大枣为肺之果。又皆甘寒甘温。而偏滋津 
液者。得甘草以浮之在上。则正行心肺之间。而神魄优裕。又岂止食甘以缓其躁急乎哉。亦补脾气。义见首 
卷补肝下。盖补心中之火液。既可因母以生子。而补肺中之金液。又可因子以荫母。故也。补脾。非补脾气。 
当指脾中之津液。故本汤可与脾约丸为表里之剂。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水寒之气上泛。肺受逼而失分布之用。故吐涎沫。是温之燥之。渗之泄之。始为正治。乃反欲攻下以去涎沫。 
则误矣。故不特涎沫不止。而且胃阳以寒下而益虚。故痞气上塞于心下。此当先治其本病之吐涎沫。小青 
龙为发汗利小便之剂。则散水行饮。而涎沫自止。然后主半夏泻心以治痞。则填膈降逆。而痞亦平矣。此 
是半夏泻心。徐忠可注。为三黄泻心。误人无限。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 
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 
止女身。在下来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 
巅。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 
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人身心肺间之气。其先天从命门温温之火。历膂脊而上蒸于胸中。其后天从胃中之精悍。历脾充肺。而外 
托于胸中。二者合德。而化为太和之瑞。充周遍满于胸膈。外为经络卫气鼓动之根。内司中下二焦温被之 
化。且其运血养神。提精御气之妙。为有生之大宝。故曰宗气。宗气者。言虽非鼻祖。而实为宗子之义。犹之后 
天离火。正位南方。所以继乾坤。而主化生万物之权者也。是气男女同贵。而尤为妇人之所更重者。虽已补 
详虚劳注中。而本条所论诸症。理奥词古。苟不悉此气之根源。及其关系处。则必不能读。即读亦必不能解 
也。虚即指此宗气空浅而言。盖谓妇人之病。皆因上焦如雾之气虚馁。则诸气渐寒。寒久则凡各处俱积冷 
矣。如下文所谓胞门、经络、绕脐、两胁、少腹、腰脊、气街、膝胫俱是矣。夫气以充满温和。为流行之本。因虚而积 
冷。虚则滞结。冷则寒结。故结气。但虚者气不运血。冷者气不温血。结者气不行血。三者得一。即能断经。非至 
结气而始不月者。故曰为诸经水断绝也。至有历年。谓宗气虚至日久。其血寒积结之地。虽不止二者。即此 
内而胞门寒伤。生机歇绝。外而经络凝坚。流通无气。则其经、焉得不断绝耶。以上为一段。首四句。言妇人诸 
病。起于宗气上虚。成于经水下断。历年四句。又推所以经断之故。盖胞门之气。逼近血室。而司经水之总区。 
经络之血。趋归血室。而为经水之原委。故两揭之耳。损指肌肤瘦削而言。分指肉轮离脱而言。膈阳上虚而 
冲气犯之。则呕吐。又肺既受下寒之窘迫。则津液不布。而涎唾上泛。且肺气蜷缩而自壅。则生热而成痈。又 
必至之势也。于是肺不能为脾胃行精悍以及周身。而形体之肌肤。以阴血不荣。而日损其肉轮。以阳气不 
充而渐分矣。以上三句为第二段。就因虚二字而言其症。盖虚在心肺间之宗气。故见在上之症者如此。若 
积冷结气。盘结在于中焦。则为绕脐寒疝者一。寒疝详本门。其或见于脐外两旁之季胁。疼痛下连肝脏者 
二。以肝居至阴之下。与寒气尤为相召故也。且又有血因结而干。液因血而竭。而变为燥热之症。此亦在中 
焦。故名热中。其候则拘急之痛。引于关元。又疮脉多数。今脉数无疮。正阴虚火炽之诊。且其肌肉粗若鱼鳞。 
皆阴不泽阳。水不济火之候者三也。但此在上在中诸症。虽属妇人断经之候居多。然亦时着男子之亡血 
失精者。非止女身所独有。又不可不知者也。若因虚而积冷结气。在于下焦。上虚则不能提挈。故一月再见。 
或一行半月而来多。又上虚则不能传送。故过期不行。或行而不畅。而为不匀等病者有之。其积结在下。则 
为冷拘阴沁之掣痛。及少腹中恶寒者有之。又或掣痛。后引腰脊。下引气街。以致气冲急痛。且下引之甚。至 
于膝胫疼烦者有之。以膝胫属肾。疼烦者。肾气结而肾精竭之应也。至统上虚下冷而合推其症。下冷上犯。 
必为奄忽眩冒。而一时不知人之状。如阴阳不相顺接之厥。而不得从厥治。如阴迸于上之巅。而不得从巅 
治者有之。以积冷结气之上侮虚阳。而非真厥、真巅故也。又阳光上虚。而下阴乘之。譬之愁云郁雾。呃塞太 
虚之象。故其神境中。尝若忧虞惨淡。而不胜悲伤。及烦冤而多嗔怒者有之。夫此厥巅忧惨等候。皆由上虚 
失提。因而赤白带下。渐致阳愈虚而阴愈竭之症。非有鬼神凭借。使之若是也。惟此在下来多诸候。始为妇 
人之所独病。而不着男子者矣。然而症则阴虚羸瘦。脉则阳虚多寒。病机变幻。尝于三十六病之中。千头万 
绪。不可端拟。要不外乎阴阳二气。司诊视者。详审脉之阴阳。辨其何部正虚。何部邪实。何处脉紧气寒。何处 
脉弦气削。审得在经络者。则行温针以通之散之。在胞门、绕脐、两胁、关元。等处者。则行温药以补之益之。便 
可治危得安而无难。诚以病虽同症。而其致病之源各异。非审脉无以为辨症、故也。此条为女科之金针。 
间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 
下。 
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症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x温经汤方x 
人参 当归 芎 芍药 牡丹皮 阿胶(各二两) 麦冬(一升去心) 吴茱萸 桂枝(各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 生姜(各二两)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