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必背-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2。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33。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34。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35。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十一、经络针灸 
  1。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9。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10。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11。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12。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十三、辨证要点 
1。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9。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 
18。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19。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20。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
21。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22。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23。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
24。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
25。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
26。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27。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28。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29。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30。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
31。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 (〔明〕杭世骏 )
32。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明〕李榳《医学入门》 )
33。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里,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 )
34。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明〕李榳《医学入门》 )
35。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 
36。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
37。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清〕程杏轩《医述》 )
38。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
十四、治则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素问·疟论》) 
  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燮溲钇涞鞔铮潞推健#ā端匚省ぶ琳嬉舐邸罚
  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30。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 
  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34。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 
  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 
  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