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宜桂枝汤。(六七日不大便。明系在里有热。故虽头痛。必是阳明热蒸。此可与承气汤。若其人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 
仍在表也。虽不大便六七日。当须发其汗。以解其在表之热。若头痛不已者。为风寒之邪上壅。热甚于经。势必至衄。 
须乘其未衄之时。宜用桂枝汤以汗解之。或问此条。乃伤寒头痛有热。当须发汗。何以不用麻黄汤。予曰。若麻黄汤证。 
当见身疼痛矣。且也。麻黄汤证。表热显然。虽不大便六七日。何至欲与承气汤。大抵桂枝证。有与承气证相似者。故 
仲景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也。二药错误。立至死亡。所以验小便实为仲景妙法。)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伤寒发汗者。谓太阳伤寒。服麻黄汤。发汗。身凉 
为已解。至半日许。复烦者。身复发烦热也。脉浮数者。脉转浮数也。尚论篇云。此明系汗后表疏。邪风袭入所致。虽 
仲景法。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然此条病。已曾用过麻黄汤发汗矣。故当更方以发其汗。宜桂枝汤以主之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主之。(营弱卫强者。即前太阳中风桂枝汤说 
注云。卫实而营虚之意。后条辩云。何以云弱。正气夺则虚。故云弱也。何以云强。邪气盛则实。故云强也。营中之阴 
既正虚而不守。卫外之阳复邪实而失护。故使汗出而发热也。欲救卫间之邪风者。成注云。与桂枝汤。以解散风邪调和 
营卫。)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肌者。肤肉之间也。风邪伤卫。 
卫行脉外。正当肤肉之间。方用桂枝汤以救解之。若其人脉浮而紧。发热汗不出者。此系太阳伤寒。寒伤营。乃麻黄汤 
证。桂枝汤中有芍药。收敛寒邪。是药与病相反。不可与也。医者常须识认此证。勿令病家错误服之。)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成注云。酒客内热。其于无病时。热气熏蒸肤腠间。固 
多汗矣。及其病风寒之邪。脉必浮缓。而汗出可知。医人不可据脉验证。执一桂枝汤与之。其得汤。必作呕而吐出。何 
也。以酒客既伤于酒。又挟外邪胸中。必满而逆。若食甘则愈满。故不喜也。即一酒客病。则凡太阳中风而挟食者。桂 
枝亦在所当禁可类推矣。) 
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佳坊本作仁此云喘家者。乃太阳中风证。自汗而增喘也。喘为风甚气壅。故作桂枝 
汤。必加浓朴杏人。以泄利逆气。)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桂枝之性本热。服汤之人。如系酒客之类。得之而吐者。以其人胸膈中素有湿 
热。更服桂枝汤。则两热相搏。郁蒸既久。津液销败而为脓血。此为肺胃受伤。盖风寒之来。先伤肺。服汤之误。复败 
胃故也。愚按此条证。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服类要芍药地黄汤。郭白云云。见脓血而后可服。)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此条乃风寒之邪。始从 
太阳。直中少阴其人肌表空疏。卫外之阳本虚。无热可郁。误投麻黄汤。大发其汗。成注云。亡阳脱液。系真寒之证。 
正文与注并汤详见中寒论中。)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此条太阳病。与上条 
太阳病。同是真寒之证。医人不察。漫以桂枝加大黄汤。或以调胃承气汤下之后。成注云阳气已虚。故见脉促胸满。微 
恶寒。此亦真寒证。正文与注并汤详见中寒论中)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者。盖言太阳经头项强痛。发热恶寒之证。虽日久而犹在也。但其时热多寒少。 
渐渐变乱。故云如疟状也。赵嗣真云。此是首一节。为自初至今之证。下文皆拟病防变之辞。当分作三截看。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可者。言风寒之邪。不传于里。里气和而不作热也。一日二三度发者。言寒热如疟之来而频数。邪气浅而欲衰。 
脉亦微缓。此是向愈之证。不须治也。若其人脉气微矣。则知里热不甚。又复恶寒。此恶寒者。乃四肢及肌表间微觉怕 
冷。盖病已八九日。非比初时发热恶寒之甚。则知表邪亦微。此为阴阳俱虚。表里无证。故知不可更发汗。及更吐下也。 
此段论。仲景本无方治。活人释疑云。宜温之。缵论云。宜小建中汤。加黄 不在温经之例。若其人面反有热色者。乃 
阳邪之气外薄。故面作赤色。虽八九日而表证尚在。未欲解也。阴寒之邪。束其阳热。以故不得小汗。营卫不和。身必 
作痒。成注云。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卷之三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属性:(此方自原论中第十卷采附于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人(二十 
四个汤浸去皮尖及双人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琥按上方。乃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而病仍在太阳。因作如疟等状。内台方议云。如疟状者。乃先发表不尽。风 
寒之邪。留滞于经。不能即出。故面反有热色。身必作痒。用麻黄桂枝之复方减其剂。以取小汗。是总风寒而两解之也。 
或问伤寒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则是病患前已作呕过矣。方其呕时。焉知非少阳柴胡证。 
纵其人尚有太阳头项强痛之候。焉知其不与少阳合病邪。若然则吾子于何证辩之。予曰于寒热时辩之。少阳之寒热。必 
先寒而后热。或热已而复寒。方其寒之来也。必手足厥冷。面色青白。背上粟起。大作战栗。及其热之来也。必头面手 
足四肢胸背蒸蒸然无处非热。或微汗出。甚则欲揭去衣被。热来则寒往。热往则寒又来。此方是少阳经病。今则于发热 
之时随则恶寒。又热多于寒。其寒不甚。其人面上于恶寒时。反作赤热之色。故知其为太阳病无疑。尚论篇以寒热往来 
作注。大谬之极。医人倘遇此证。于方药中宜权变取用。亦不可拘拘然但执一麻桂各半汤以投之也。 
(附后例)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服桂枝汤。反增烦热。此系风邪甚。 
而汤药之力不能以即解也。故宜另用刺法。刺法与穴图俱见后第十四卷中。)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 
汗大出者。此出汗不得其法。所以中风之脉。本浮缓而反得洪大。可见病不除而风热愈盛。必再与桂枝汤如前法服之。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则病自瘥也。若其人病不瘥。其形如疟者。大都是热多寒少之证。以其脉见洪大 
故也。日再发者。邪气浅而欲散之候。愚按此条。是外寒束其风热。乃营卫俱伤之证。但风邪多而寒气少耳。法当微发 
其汗。汗出必解。故成注云。与桂枝二麻黄一汤。以解散营卫之邪。) 

卷之三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桂枝二麻黄一汤
属性:(此方自原论中第十卷采附于此。与前方药味相同。但分两各别耳)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人(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 
琥按上方。乃治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其形如疟之证。内台方议云。是原发汗不尽。余邪在经所致。然既大 
汗出。矣。何以犹有余邪。盖取汗之法。不可令如水流漓。是不惟中风之候不除。更袭以外寒之气。故以桂枝汤为主。 
略加麻黄杏人。以散轻寒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桂枝汤从今从俗。成注云。大汗出脉洪大不渴 
邪气犹在表也。可更与桂枝汤。兹则更增。大烦渴不解。是为风寒之邪。尽郁而为燥热。热邪传里。表里皆热。故改用 
白虎汤。以解表里之烦热。更加人参以生津止渴也。方见后第六卷阳明篇中。愚按此条。当是太阳证罢。转属阳明之证。 
因上条大汗出后。脉洪大。虽与桂枝汤。已有传入阳明之势。此增烦渴。的系白虎证。而非太阳病矣。其不入阳明篇者。 
以其服桂枝汤后之变证。且与上条脉证相同。但加烦渴。用药霄壤。前贤着书。欲使后学悉心体认。即此二条中。一为 
详辩。则用药制方之道。实非苟焉而已。)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发汗之发一作更。太阳病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前已注明。但前用麻黄桂枝各半汤。以面有热色。身必发痒。脉犹微缓而未弱也。故云宜小汗之。此则微而 
更加弱焉。故云。不可发汗此无阳也句。成注缺解。尚论篇云。无阳二字。乃仲景亡津液之通称。盖无当作亡。惟亡阳。 
故脉微弱而不可发汗。然病犹在太阳。发热恶寒之证不除。仍当取桂枝之二以散风邪。越婢之一以治郁热。越婢云者。 
取石膏之辛凉。以化胃家之郁热。则热化津生而脾气发越。得以行其胃液。故外台方以婢改名脾也。) 

卷之三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桂枝二越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