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 三钱 生姜 三钱 枳实 五钱治诸痞逆,心悬痛者。
肝阳不能上达,则心中悬痛。肺胃浊气不降,则胸中痞逆。桂枝达肝木之阳,姜枳降肺胃之浊也。如薏苡附子散证,误服枳实即死。其脉必有虚实之别也。

乌头赤石脂丸
乌头 二钱 附子 干姜 蜀椒 赤石脂各一钱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
寒凌火位,故痛如此。乌附椒姜温寒,赤石脂护心也。凡用温药之痞痛,必有缓急,时痛时减。


内伤痰饮咳嗽

苓桂朮甘汤
茯苓 桂枝 白朮各三钱 炙甘草二钱治胸中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
湿聚而成痰饮,停于胃间,则胸胁支满。甲木之气不能下降,乙木之气不能上升,则目眩。苓朮补土泄湿以通木气升降之路,甘草补中,桂枝疏泄小便以除痰饮之根也。凡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惟阴虚之痰,不宜温药。短气有微饮,此饮当从小便去之。此方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肾气丸培木气以行小便也。肾气丸详下文。此方阴虚忌用。

甘遂半夏汤
甘遂三钱 半夏四钱 芍药三钱 炙草二钱 白蜜二两治痰饮,脉伏,心坚满者。
饮停心下,故脉伏坚满。甘遂半夏,逐水降痰,芍药甘草培土疏木,蜜蜂滑润以行水也。世以甘遂甘草相反,不然也。

己椒苈黄丸
防己一钱 椒目一钱 葶苈一钱 大黄一钱治肠间有水饮,腹满口舌干燥者。
肠间有水饮,中气不运,升降不通,故腹满于下,口舌干燥于上。椒目防己泄湿,大黄葶苈排水也。

十枣汤
芫花 大戟各等分研末,大枣一两煎汤吞送一钱。治饮悬在胁,咳嗽内痛,脉沉而弦者。
芫花大戟攻下水饮,红枣保中气保津液也。木气被水饮阻格不能疏泄,则郁而现弦象。此可下之证,脉必沉伏。不伏不沉,不可言下,此大法也。

大青龙汤
麻黄三钱 桂枝二钱 炙甘草三钱 杏仁三钱 石膏一两 生姜三钱
大枣六钱
小青龙汤
麻黄三钱 桂枝三钱 炙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半夏四钱 细辛三钱
干姜三钱 五味四钱
治溢饮者。水饮归于四肢,则为溢饮。当发汗而去水,其阳盛而内热者,宜大青龙汤;阴盛而内寒者,宜小青龙汤,阳盛脉必有力而燥,阴盛脉必虚小而寒也。

木防己汤
防己三钱 生石膏一两 桂枝三钱 人参四钱治饮停胸膈,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者。
饮停胸膈,阳气不能上达,而内结化燥,故面色黧黑,饮停而肺气不降,故喘满。其脉沉紧,燥热内结之象。木防己泄水饮,石膏清燥开结,桂枝达阳气,人参补中气保津液也。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
即前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治木防己汤证不愈者。
石膏清燥开结,其治在上。如其不愈,宜从下治。则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以下水,得微利则愈。

五苓散
茯苓二钱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白朮二钱 桂枝二钱治瘦人有水饮,脐下悸动,吐涎沫而颠眩者。
水停木郁,则脐下跳动,水停而肺胃之气不降,则吐涎沫,水饮阻格,胆经不降,则颠眩。五苓散泄水湿,达木气也。

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四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治卒然呕吐,心下痞,眩悸者。
水在膈间,胆胃之气不降。故心痞,眩,悸,而呕吐,半夏生姜茯苓降泄水饮也。

泽泻汤
白朮二钱 泽泻五钱 治冒眩者。
心下有水,阳气不降,浮于上部,故苦冒眩。白朮泽泻泄水也。
 
小半夏汤
方见前治呕而不渴者
呕伤津液,故呕后作渴,今呕而不渴,此心下有水饮,半夏生姜降水也。若先渴后呕,停水较深,宜小半夏加茯苓以厚药力也。

厚朴大黄汤
厚朴八钱 枳实二钱 大黄四钱治膈间有水饮胸满者。
此由胃土壅实,阻塞水之降路,故使胸满。脉必沉实。厚朴枳实大黄下胃气之壅实也。胸满忌下。脉不沉实,下伤中气,易于致花。膈间有水必有水声。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三钱熬黄色捣丸 大枣一两治支饮不得息者。
饮阻肺气,呼吸困难,葶苈泻水饮而降肺气,大枣补中气保津液也。人忽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为溢气。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痰饮之象,饮食精华,变而成痰,故人忽瘦也。

小青龙汤
方见前治咳逆倚息,不得卧者。
支饮在胸气不下降,故咳嗽气逆,倚物作息。水格阳逆,故睡卧不下。小青龙,麻桂芍药发汗泄水,五味姜辛温降水气,干草补中,半夏降逆。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茯苓四钱 桂枝四钱 五味子八分 炙草三钱治水饮,服小青龙汤汗出后,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面如醉状,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小便难,热流阴股,时眩冒者。
汗后阳亡,木气失根,风气上冲,故口燥气冲咽喉。肾阳虚故唾多,手足厥逆。风木上冲,热浮于上,故面如状醉。肝风冲于上,肝阳陷于下,故热流阴股。风冲于上故冒。木气下陷不能疏泄,故小便难。风伤肺气,肺气伤故寸脉沉。风由少腹冲上,肾气拔根,故尺脉微。五味子补肾阳以安肝木之根而敛风。桂枝茯苓达肝阳而平冲。肝阳即是肝风,阳达则风平也。炙甘草补中气也。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
茯苓四钱 炙甘草三钱 五味子八钱 干姜三钱 细辛三钱治服桂枝五味甘草汤冲气既低,反更咳嗽胸满者。
服桂枝风冲既平,反更咳嗽,此咳嗽乃寒水上凌火位,仍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温中寒,加细辛降寒水,寒水下降,咳嗽自止。中气温运,胸自不满。风冲能耗散水气。故风冲既平,水气又作,而咳加胸满。谨按凡用姜辛五味之咳,皆中下皆寒,水气上凌之故,于肺无关。自来皆谓五味敛肺止咳。误人多矣。肺病总忌五味,因其性大敛大热之故。只因伤寒论小青龙汤治咳有五味,世人读书,不按事实。遂以五味为治咳之药。小青龙之咳乃肾寒的水上冲之咳,五味温肾寒也。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
茯苓四钱 甘草二钱 五味子八钱 干姜二钱 细辛二钱 半夏八钱治支饮冒而呕不渴者。
冒眩呕水不渴,寒水上凌。五味干姜细辛半夏茯苓,温降寒水,甘草养中气也。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茯苓四钱 炙甘草三钱 五味四钱 干姜三钱 细辛三钱 杏仁四钱 半夏四钱 治水气呕止,其人形肿者。
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后,其人形肿。此卫气不舒,不能收敛。虽水去呕止,以肿之故,水未全去。宜仍用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以去水,加杏仁以舒卫气也。不用麻黄而用杏仁,麻黄泄卫力大,甚败阳也。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
于前方加大黄三钱治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后,面热如醉者。
此寒水上冲,又有胃热故加大黄以清面热如醉之胃热也。


内伤痈肺痿上气

干姜甘草汤
炙草四钱 干姜三钱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者。 
此肺中寒冷,上中虚不能摄下。干姜炙草温补上中之气也。

桔梗汤
桔梗二钱 炙甘草二钱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时浊唾腥臭,吐脓如米粥者。
中虚不运,肺家湿热不能下行,久而成脓,故现上列诸证。桔梗排脓,甘草补中,脓去中复,肺气得降,故愈也。桔梗是降肺排脓药。自来认为载药上行,肺家药皆下降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
方见前   治肺痈喘不得卧者。
湿热熏蒸,肺液成脓。肺气不降,故喘而睡卧不下。葶苈排脓,大枣补中气,补津液也。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六钱 生石膏八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六钱 半夏四钱治肺胀,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脉浮大者。
肺气胀满不能下行,故喘而目如脱伏。脉浮大是肺气燥实。麻黄泄肺实,石膏清肺燥,生姜大枣甘草半夏补中降逆也。上气者,气不下降也。脉浮大,此大字乃有力之大,非虚大也。肺痈脉虚,肺胀脉实。脉实故用麻黄石膏。

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方中加石膏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心下有水者。
肺胀而烦躁,此肺气实燥。咳喘而脉浮,则心下有水矣。此中上实燥,中下虚寒,故用麻黄泄实,石膏清燥以治中上。姜辛五味温寒水以治中下。桂枝芍药升降木气,甘草补中气也。脉浮有表邪,故用调和荣卫之法,心下有水者,心下必有水声。用姜辛五味之咳,喉中必作痒,痰必清而夹水。

泽漆汤
人参三钱 甘草三钱 生姜五钱 半夏四钱 紫参五钱 白前五钱 桂枝三钱 黄芩三钱 泽漆三钱治咳而脉沉者。
中虚胃逆,热闭于肺,故咳而脉沉。参草补中,姜夏降胃,紫参白前黄芩舒肺清热,泽漆泄水,桂枝达木气助疏泄以利尿也。此方治水,但凭脉沉。沉脉之中,必有热闭在肺之象。

厚朴麻黄汤
厚朴五钱 杏仁四钱 石膏一两 麻黄四钱 干姜二钱 细辛二钱 五味四钱 半夏四钱 小麦八钱治咳而脉浮者。
水饮阻格,故咳而脉浮。此病上实下虚,上燥下寒,其脉之浮必有力,其咳必多清水,咽喉必痒,喉中必作水鸡声,麻黄石膏厚朴杏仁小麦半夏以治实燥,干姜五味以治虚寒,细辛逐水于下,麻黄泄水于外也。
此方治水,但凭脉浮,浮脉之中,必有上实下虚,上燥下寒之象。

射干麻黄汤
射干三钱 紫苑三钱 款冬三钱 半夏四钱 麻黄四钱 五味四钱 干姜四钱 细辛三钱 大枣六钱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
寒水上逆,喉中作痒,呼吸如水鸡之声。麻黄射干紫苑款冬半夏降肺泄水,姜辛五味温降寒水之冲,大枣补中气,补津液。因诸药皆伤津液,故以大枣补之。

麦门冬汤
麦门冬六钱 人参三钱 半夏六钱 炙草三钱 粳米四钱 大枣六钱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者。
中气不足,相火与金气不能顺降。相火刑金,肺液受伤。降气更衰,故气上而不下,咽喉不利而作干咳。参草米枣补中气,麦冬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