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喉痛
小儿喉痛,与大人同。可照本书时病篇喉症法治之。小儿喉痛,须留心检查乃知。如不会说话,看其咽乳时,必挤眼难过也。留心脉象,沉细多热,微虚中虚。如喉痛而脉沉不细,恶寒,呕吐,身体觉胀,四肢觉麻,是为痧闭。应速刮痧。喉旁耳下,后颈窝下两旁,扇子骨中间,背脊骨两旁两肩,用小瓷羹匙边抹桐油或菜油,刮出红点喉痛即止。

外感
小儿外感的原则,仍是卫气收敛,荣气疏泄。但小儿荣卫薄弱,麻黄芍药均不能受。只能用黄豆以养木气平疏泄,用葱头豆豉以舒金气开收敛。此为难多年,始寻出极妥的办法,将小儿一切外感完全解决。如用麻黄虽极少分量,能将肺气散伤,而成喘逆危症,不惟麻黄不受,薄荷亦受不得。感寒者鼻塞发热身痛,用葱豉汤。葱豉散性平和,又润津液,最为妙品。如脉虚气弱者,豆豉改用黄豆最妥,用黄豆平疏泄,有功无过。注意勿忽,造福无量。葱头带须一个豆豉三十粒为最轻剂。
凡用葱豉汤,舌有黄胎,无论润燥,均用。葱豉能消散胃滞也。如外感初时恶寒,后虽单发热,只要鼻塞身痛头痛,仍宜用之。因鼻塞身痛头痛,系卫气收敛之病,必须鼻不塞单发热而神昏气微、脉象不明、乃属于温病,只病疏泄不病收敛,乃不用豆豉之宣通与疏泄,只用黄豆之养木养中养津平热可也。葱豉汤四季感寒鼻塞发热均可用之。

猩红热

收敛偏盛的感冒属于伤寒。疏泄偏盛的感冒,是为温病。世人称为时温。温者,木气疏泄之病也。小儿此时忽然发热,昏睡不思饮食,即系时温为病。此乃木气疏泄偏盛的感冒,当用养木气平疏泄的药。切不可随俗附和,认为时温的邪气,入了小儿身体以内为病,而用清温逐邪的一切凉药散药。木气,在造化为厥阴风木,在人身属肝脏之经。冬季天寒,封藏得令,厥阴木气,根气深固,不至动泄,大气无温病,小儿亦无温病。如冬令不寒,或闻雷声,大气的风木不能养足,便即泄动。小儿木气稚弱,同气相感,疏泄起来。如木气强足的疏泄,则发热出汗,皮肉血色并不作猩猩脸面的污红色。木气疏泄无力而又疏泄的疏泄,面色则作猩猩脸面的污红色,世即称为猩红热。力能疏泄者,脉象充足,面色正,气不微,其热按去有根底。力不能疏泄而又疏泄者,脉微小而急,色红而污,气微神怠,其热按去无根底。猩红热,温病之败证也。
猩红热之病,时温病中之最虚之病,疏泄偏动,肺气不收,故咳嗽而作嚏。肝窍于目,木气败而又动,故目红含泪,常欲闭而不开。木动中虚,胃气降不下去,故欲吐。木动上冲,故咽痛。木土不和,故有时作泻。木气疏泄,故虽泻而小便仍利。如此情形,是木火本来不足,用凉药清热必坏,本是偏于疏泄,用升散药发表必坏。病虽属虚,圆运动的道路已乱,用补药补虚必坏。
时温病猩红热可均用四豆饮,养中,和木,调升降,收相火,极平隐而有特效。且皆谷食之品,自病初起以至复原,皆用此方,有百益而无一害。如小便短少,是为脾湿。四豆饮去黑豆绿豆饭豆,单用黄豆六十粒,加山药二钱,黄豆养木气养中气,山药扶土气利小便,白饭豆亦补土气利小便,不如山药兼能助金气以敛疏泄。如仍不利,是不只脾湿,且兼肾虚,宜黄豆山药,加巴戟天五分,以温补肾气。脾肾气足,木气乃和,小便乃利,病乃能愈。巴戟天温补肾气,须右手脉微乃可加也。

大头温
如发热头肿,而脉浮洪者,乌梅二枚白糖一勺极效。木气疏泄,自伤本气,本气无根,即易上冲。木冲金气不收,故头肿。乌梅酸收大补木气之根,而平疏泄之气也。如发热头肿,气粗作喘且喝。脉象紧滞,舌心有黄白厚胎者,肺热较实。四豆饮加花粉竹叶枳实各五分同煎极效。病状虽异,原理则同。皆木气疏泄,肺金失收降之力之故。皆是虚证,不可误认为瘟毒,肆用凉散药,败火寒中。温字与瘟字,一经混乱,温病的真理遂失。瘟乃瘟疫,温乃木气,温病乃木气之正病,瘟乃时气之恶病。如人死最多最速之鼠疫病,乃瘟疫也。瘟毒病,四豆饮最佳。豆养木气,最能解毒,木气偏的最甚,则成毒耳。
如头肿而热微足冷,面色不匀,鼻梁唇环清黄,不思饮食,脉沉微或沉按无脉,必用古方篇之肾气丸乃效。木气疏泄于上,肺金不降,相火外泄,因而下寒。肾气丸和木气,平疏泄,敛肺金,温肾水中之火以培木气之根,故愈。如此证用凉散之药必坏。此证如头上耳内,发现水泡。此泡不可刺破,肺气收敛自消。如刺破,是将木气疏泄上来的元气消散矣。
小儿当春温之时,凡感一切时气病证,但见面色不匀,面红而鼻梁唇环青黄。无论何病,先以猪腰汤补益脾肾。待青黄退后,再按证施治。鼻梁唇环青黄面红,为中土大败之象。倘不先顾根本,一切治法,皆无用处。此等虚证,舌心皆无黄胎也。舌心如有黄胎,胃家有热,鼻梁唇环不现败象。败象者,胃中阳败,无热之象也。凡温病胃热为顺。
如发热兼鼻流清涕,山药扁豆各一钱收肺养中,加绿豆五十粒清肺热以收清涕,切不可表散伤肺,使疏泄更加,致生祸变。冬春发热,为木气偏于疏泄,金气不能收敛。山药助金气之收敛,以平木气之疏泄,故热退。

暑病
小儿当夏暑发生之时,忽然发热头痛欲呕者,用藿香五分至一钱生扁豆一钱至二钱温降胃气即愈。不可因药只二味,夹以他药,至生他病。藿香扁豆治暑病的作用,详时病本气篇暑病中。如小便短而泻且渴,于藿香扁豆中加冬瓜自然汁以止渴利尿。如舌有干黄胎,可加生枳实炒栀皮各三分,以去积热。冬瓜蒸汁为自然汁。无冬瓜用滑石一钱以代冬瓜。冬瓜最妙,毫无他弊。西瓜亦佳。黄豆一味汤,治小儿暑天发热欲吐特效。
小儿暑病,脉在中部。暑病之脉,最易误为虚脉,误为虚脉而用其它补药,必误大事。须知虚脉之虚,重按无有,暑脉之虚,按至中部,比较定些,稍不留意,即放过去,暑病乃天人的相火不降。暑火不降则伤肺气,气伤则脉虚耳。用扁豆补暑脉之虚,用藿香降胆胃之气也。胆胃均位在中焦,故暑病脉在中取。总而言之,无论大人小儿外感发热,总是伤寒论桂枝汤荣气疏泄,胆经不降,用芍药的原则,外感恶寒身痛,总是伤寒论麻黄汤卫气闭敛,肺经不降,用麻黄的原则,但芍药败火,麻黄散气,小儿均不可用,惟用黄豆黑豆以代芍药,用葱头豆豉以代麻黄,豆类又能顾中,功效既大,流弊全无,此为小儿外感最妥之法也。

疹病
时令病的小儿病,惟疹子最多。疹子原因与温病同,皆木气疏泄,冲开肺金,相火逆腾,中下大虚之病。大人温病以汗解,小儿温病以疹解。汗乃血所化,疹乃血所成。木气疏泄,故疹为红色。木气疏泄,分疏泄正常与疏泄不及两证。正常宜养,不及宜补。正常为顺,不及为逆。正常之脉,右较左盛,不及之脉,右较左虚,或右左均微,咳者,金气被木气冲开也,眼含泪者,木气疏泄也,耳冷者,胆经相火外泄也。发热者,木气疏泄相火不降也,昏睡者,木动火逆中气虚也。
疏泄正常证状,为发热甚盛,面色充足,小便清利,大便不泻,疹出成粒,色红粒饱,膝下都有。病人所在地,冬令寒冷,冬不闻雷,大气中木气根深,来春小儿疹病发生,必皆疏泄正常之证。惟身体阳弱之小儿,则偶有不及之证。疏泄正常者,方用四豆饮煎服。只要发热,不论疹点已出未出,始终只用此方。养中和木,调升降收相火,自然热平身安,不生他变而愈。右脉重按充足者,饭豆易淡豆豉以调木宣滞。饭豆除湿补土,脉充足者不宜也。
疏泄不及证状,为发热不盛,面色痿弱,昏迷不醒,疹出不红,或不成粒,或疹出成片,或一出即回,或疹闷难出,小便短少,若加吐泻脉迟肢冷,即易死亡。病人所在地,冬令鸣雷,或冬令天暖,或冬至起雾。水中封藏的阳气疏泄于土面,木气失根,来春必多疏泄不及的疹病发生。如不到交春而发现于冬至后者,则微阳大泄,易成死候。
疏泄不及,以小便短少为要证。右脉微于左脉,或左右两平而虚微不旺,或右尺无脉,方用巴戟四豆饮。于四豆饮中加巴戟天五分以至一钱,以温补肝肾,和养木气,小便一长即为好转。
疹出即回,与疹闷难出,为肝肾阳虚,疏泄无力。疹出成片,为肝肾阳虚,阳散不收。故巴戟四豆饮即愈也。有用四逆汤附片干姜炙草或用理中丸为治者,不甚平稳。因木气疏泄,不喜刚燥。虽属阳虚,乃阴中之阳虚,亦宜避去白朮干姜炙草之刚燥伤阴。巴戟天温润不燥,温补肾气,与豆同用,又能调木气之疏泄。诚痲疹虚证之要药,桂附地黄丸亦可酌用。盖右脉微小者,为火土之败,左右脉皆微小者,亦脾肾阳虚,故桂附地黄丸相宜。如疹出已退,已不发热,而面色仍是灰黯。神衰食少,此肝脾之阳,泄而不复,亦须服巴戟四豆饮。不然仍易死亡。如久不复元,可用加减保元汤补之。保元汤,详下文,疹已退热已平,已无木气的关系,故可补其气血也。
葡萄干,能温补肝肾,性极和平。出疹时每日服一钱,最保平安,七日全愈。本草纲目载,葡萄北方以之补肾,南方以之稀痘,可以悟矣。疹病乃木气疏泄之病,肾气乃木气之根耳。预防亦宜服之。
痲疹愈后,咳嗽困难,单服白菜心一个,黄豆五六十粒特效。此为一切方药所不能及,食品中养金养木平热息风兼养中气,恰合机宜之方,多服可也。
痲疹病重必吐虫,可见其为木气之病。伤寒论,厥阴风木病,用乌梅丸,厥阴病必吐虫也。痲疹病多在春令,厥阴风木之时也。惟痲疹病乃宇宙与人身整个气化根本动摇之病,再经治坏,根本消灭,有能挽回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