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线窜出入寸脉。此中气之虚,宜补中敛肺兼降胆经,如尺脉中有如珠的一点,窜入尺下,此肾败也,最难治,男童早婚有此脉者多死。
平人脉
欲知病人脉,先学平人脉,调匀柔和者,乃是平脉诀。  平人脉亦称胃气脉,亦称和缓脉。来去调匀,不来多去少,不来盛去衰,神气充足,体质柔润,所有以上各病脉,寻找不出一字,此胃气健旺,和缓无病之平人脉也,内经脉法,以胃气为主,胃气多病脉少者易愈,胃气少病脉多者病重,病脉太多胃气太少者易死。学平人脉,可常诊视无病而身体健全,元气未泄,面无浮红,食量极好,体力甚大,跑步而脉不加快不喘气之人之脉,便可得着胃气脉和脉缓的认识。然后可学病脉。胃气脉者,中气脉也。

真脏脉
五行运动圆,见圆不见真,一见五行真,胃气无毫分。  心火的真脏脉如钩,如上挂之钩,有上无下之象,只有浮而不降也。肺金的真脏脉如毛。如鸟羽之毛,薄濇之象,将散而不收也。肝木的真脏脉如弦,如新张弓弦,劲疾如循刀刃,毫无生意之象,欲疏泄而不能也。肾水的真脏脉如石,如石沉水底,毫无阳和之象,只沉而不升也。此皆中气无存,不能调和四象,四象各现本气之真也,故称真脏。脾土的真脏脉为缓,有如屋漏,时而一落,迟缓不能连续之象,中气不能自存也。五行之真已现,中气先亡,故曰死脉也。如钩如毛如弦如石如缓,则各脉皆钩皆毛皆弦皆石皆缓,一气独胜,诸气败亡,故死也。

指法与脉位
自来诊脉两手分诊,圆运动学的诊脉,必须两手合诊,因整个圆运动的消息,须两手合诊,由比较上去审察,方能审察得出,又须三指斜下,次指按在寸脉的浮部,中指按在关脉的中部,名指按在尺脉的沉部,沉部在骨,中部在肉,浮部在皮。斜下者,中指比次指重,名指比中指重,即难经所谓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是也,是为三部诊法。若三指不分轻重,便不合寸关尺三部脉的本位,三部之法之中,又有九候之法。三部九候者,一部三候,三部九候,寸脉本位在浮部,浮部有浮部的浮中沉,关部本位在中部,中部有中部的浮中沉,尺脉本位在沉部,沉部有沉部的浮中沉,三部九候的诊法,只须三指斜下,三指同时由轻按而重按,由重按而再重按,又由重按而轻按,由轻按而再轻按,便将寸关尺三部九候的整个手法得着。
三部九候的指法,是按寸关尺皮肉骨的地位,不是按脉的个体,是下指诊察的方法,方法与地位澈底了,然后诊脉。看脉在此地位中的动态如何,方能审察出脉的真相。
下指诊脉,不可将指头死按脉上。就如用眼睛看物,却把眼睛珠放在物上,如何能将所看之物看得明白,三部九候的指法无差,便能免却此弊。
诊脉称为看脉,不如将看字改为听字,能将听字的意义体会有得,则诊脉必有聪明过人之处,听字比看字静得多,活泼得多,看是我去看他,听是听他来告我,必能听而后得整个认识也,三部九候的候字,候者等候之意,我的指头,只在九个字的地位上,审察地位、等候脉来告我。候字听字的意义,大医的妙用,全在于此。先将指头审察九个字地位,以候脉来,指头与脉见面之后,仍不听脉,仍只审察九个字地位,有意无意之中,听出脉的病点来,然后继续搜求,由合听而分听,由分听而合听,整个脉体即是整个人身的河图。由合以求分,便知病之所在。由分以求合,便得处方的结果。总而言之,不可由我去找脉,须候脉来告我。我去找脉,我便有成见了,就得不着脉的真相了。

诊脉先分别脉的大体
诊脉,须先定六脉的整个大体、切不可先注意关脉怎样、寸脉怎样、尺脉怎样。先诊整个大体,诊出大体是阳虚是阴虚,阳虚者脉气润,阴虚者脉气枯,润者无论何病,慎用阴寒药,枯者无论何病,忌用阳燥药,又要诊出虚的程度如何,方能决断用药。

处方定药要在指头未离开脉时决断
定药要在指头未离脉时,研究清楚,如诊脉放手,再来定药,即不准确,在脉上定方,即在脉上审察所用的药,与脉的轻重,审察再三,心中安了,放手即提笔写方,写方之后,再写医案,然后可同别人说话,万不可先写医案,后写药方。写完医案,再写药方,所写之药,必不全合所诊之脉矣。
拟方定药,要在指未离脉之时,如认为中气虚寒,拟用理中汤,是必脉来松微,润而不枯。倘肝胆脉比较濇细,则干姜伤津,细濇乃津伤之脉,须加少许芍药当归以润肝胆津液。如脉来松微,证现虚寒,当用理中补虚温寒,而左尺比较短少,左尺属水,是水气不足,当加熟地麦冬以补左尺水气,理中汤乃不发生燥热伤津之过。
如麦门冬汤治中虚肺燥,其脉必濇,倘濇而兼细,则去半夏。半夏伤津,细濇之脉最忌。
如小建中汤治虚劳,以芍药降胆经收相火为主,须右脉关寸之间、脉气较他脉为盛,乃受得芍药之苦寒,倘右脉动关寸之间脉气不盛,胆肾之热不足,当减轻芍药、或不减轻芍药,加冰糖白糖以和芍药之苦,免伤胆胃之阳。
如肾气丸治肾气不足,须看左尺右尺比较之多少,左多右少为火虚,附桂宜稍加重,右多左少为水虚,附桂即宜轻用。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肝经虚寒,倘肺脉虚弱,生姜只宜少许,肺主收敛,生姜辛散伤肺也。
如泻心汤治心火不降,吐血衄血,倘脉来不实,便不可用也。
如诊治伤寒麻黄汤证,问证无差,是麻黄汤证也,当用麻黄多少,当以寸脉尺脉而定,寸脉弱,尺脉少,只宜轻剂麻黄,便可出汗,寸脉弱,肺家收敛力少,尺脉少,肾家津液不足也,倘麻黄分量与脉不称,则服后汗多,诸祸作矣。
如诊治桂枝汤证,问证无差,是桂枝汤证也,而脉气虚软,芍药寒中,宜多用炙甘草以扶中气,以减去脉之虚软、则芍药乃能免寒中之弊。
如诊治普通外感,用薄荷以调卫气,用黄豆以和荣气,薄荷散性甚大,倘脉气无弦紧之象,不可多用,多则辛散伤肺,更加发热。
如诊肠胃热滞,拟用大黄以消热滞,倘脉象重按不实,便不可用。如其不能不用,必须用朮草以辅之,乃不发生下伤中气之祸。
如诊治吐血之虚热证,饮食甚少,阴液又伤,拟用补土养液之药,补土之药必伤阴液,养液之药,必伤土气,必须详审脉象,脉象细数,朮草不可并用,或朮草均不可用,则用山药扁豆以代朮,用白糖以代草,细脉最忌辛散,当归不宜,只宜阿胶,虚热吐血,肺脉如细,更须保肺,橘皮下气,亦能伤肺,半夏更不敢当。
如诊治腹泻,腹泻因于食滞热滞者多,因于阴寒阳败者少,两下诊治错误,关系生死甚速。认为阴寒,脉必微少无神,泻后气衰,稀粪下注不射,不食,乃可用姜附以温寒回阳。食滞热滞,脉必紧细有神,泻后气不衰,粪粒兼水射远,能食,乃可用神曲谷芽以消食,栀子黄芩以清热。脉虽紧细,若右脉较左脉无力,消食预防伤中,清热预防败火。前人有云:左脉紧伤于寒,右脉紧伤于食,其实伤食不必紧在右脉,伤寒不必紧在左脉。
如诊治阴寒夹暑,其人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但欲寐不能寐,口渴而苦,舌无胎,六脉洪大异常,沉按虚空,而关脉洪大中藏有弦细之象,洪大虚空,阴寒之脉,口苦而关脉内藏弦细,是乃暑脉,方用重剂四逆汤以回阳,兑入冬瓜蒸自然汁以清暑也,无冬瓜汁麦冬二三钱亦可。
如诊治妇女经停,脉象平和,寻求结果,在左关得看病象。左关脉较他脉多些,此木气不调也,用桂枝汤一剂,左脉多处平了,仅食饭加增,再诊则左尺较他脉少,此血热液少也,桂枝汤加生地以补左尺,一剂左尺脉起经来如常。
王梦英医案载,一人病外感,寒热身痛,梦英诊之,脉弦细异常。梦英曰:阴虚极矣,未可治外感,用重剂熟地当归等补阴之药而愈。外感风寒而用熟地补阴之药,岂不将风寒补住。不知荣卫乃人身表气之阴阳,表气之阴阳根于里气之阴阳,里气之阴阳偏多偏少,表气之荣卫即不能调和而成圆运动。外感风寒而荣卫病,乃荣卫因风寒之伤而荣卫自病,并非风寒入了人身为病。此病脉象弦细异常,阴液偏少,即不外感,荣卫早已失和,再遇外感,失和更甚,所以熟地等药,补起阴液以兴阳气调归于平,里气这阴阳既调,表气之阴阳亦调,阴阳调而荣卫和,所以外感愈也,王氏谓未可治外感,正所以治外感也,王氏用此药治此病,乃由经验而来,于外感风寒,并非风寒为病,乃荣卫自病的原理尚不知道,因王氏亦王叔和伏寒变温之信徒故也,医家有舍证从脉不通之说,毫无理由,如此案,医家即谓系舍证从脉的治法,可以见中医不知原理,自古已然。
一七十老人,冬月外感,恶寒重发热轻,脉不紧而虚微,服肾气丸五钱,半夜寒热罢而体舒,次早满身微汗而愈,伤寒论麻黄汤治恶寒脉紧,紧者卫气闭束之象,故麻黄开卫气之闭束,为治恶寒定法,今外感恶寒而脉微,微者阳虚之脉,肾气丸补起肾阳,里气的阴阳平,荣卫的阴阳自和,所以病愈而得微汗,如不补肾阳而用发散之剂,必脱阳而亡。此两案在已知圆运动原则的医家,自必认为当然,而普通医家,无不闻之而咋舌也,学脉不可就脉猜病,应问病求脉,所问之病是外感,求得之脉乃是内伤,内伤治愈外感自愈,外感病在荣卫,果是里气不伤之荣卫表病,脉必弦紧,束迫不舒而现躁急之象,不现阴亏之弦细脉,不现阳亏之微脉,按疏泄收敛之法治之可也,所以学医要学具体的病,乃能治抽象之病也,明了伤寒论桂枝汤麻黄汤证脉的意义,本书温病乌梅汤三豆饮证脉的意义,自能明了此两案的意义,桂麻二证与乌梅三豆的意义,本气自病的意义也。
一女科平日阴虚血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