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65-古今医案按-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敛。言更验矣。 
王佥宪公宜人。产后因沐浴。发热呕恶。渴欲饮冷水瓜果。谵语若狂。饮食不进。体素 
丰浓不受补。医用清凉。热增剧。石山诊之。六脉浮大洪数。曰。产后暴损气血。孤阳外浮 
内真寒而外假热。宜大补气血。与八珍汤加炮姜八分。热减大半。病患自知素不宜参、 
不肯再服。过一日。复大热如火。复与前剂。潜加参、 、炮姜。连进二三服。热退身凉 
而愈。 
震按病由沐浴而发热呕恶。渴欲饮冷。狂谵不食。人必以伤寒视之。及用清凉而热增剧 
茫无把握矣。况脉洪数。用滋阴易。用参、姜难也。乃投八珍热减大半。停参、 一日。 
复大热如火。则病宜温补。不宜凉散。始得显然耳。 
孙东宿治武进邑宰孙康宇媳。年十六。初产女艰苦。二日偶感风邪。继食面饼。时师不 
察。竟以参、术投之。即大热。谵语口渴。汗出如洗。气喘泄泻。泻皆黄水无粪。一日夜不 
计遍数。小水短少。饮食不进。证甚危恶。时当暑月。女科见热不除。用芩、连等药。证益 
甚。乃重用参、术、肉果、干姜等止泻。泻不减。热反剧。喘汗转加。谵语不辍。医悉辞去 
孙往诊之。六脉乱而无绪。七八至。独右关坚硬。踌躇久之。因思暑月汗出乃常事。但风 
邪面食瘀血。皆未消熔。补剂太骤。书云。蓄血如见鬼。治当消其瘀食。解其暑气。犹可图 
生。勿遽弃也。乃用益元散六钱。解暑清热为君。仲景云。渴而小便不利者。当先利其小便 
况水泻犹当用之为君也。以楂肉三钱为臣。红曲、泽兰叶各一钱五分。消瘀血。安魂为佐 
香附、橘红、半夏、茯苓以统理脾气为使。京三棱五分。消前参、术。决其壅滞为先锋。 
水煎。服后即稍睡。计两日。连进四剂。热减泻止。恶露略行。脉始有绪。前方去三棱、红 
曲。加扁豆。而热全退。便亦实。改用四君子汤加益元散、青蒿、香附、扁豆、白芍。调理 
而平。 
震按前二案虚证似实。此案实证似虚。病之能惑人也如此。但用芩、连而证益甚。用参 
术兼温药而更加剧。亦将束手无策。孙公之得间处。在右关独坚硬。信乎善治病者。必善 
辨脉也。若粗工见其证极沉重。脉又七八至。乱而无绪。不遑细辨。此女何由得生。今从辨 
脉得病情。用药自游刃有余。而药之得力处。又在京三棱五分也。 
别驾沈石山夫人。产三日而腹不宽畅。一女科为下之。大泻五六次。遂发热恶心。又用 
温胆 
汤止吐。小柴胡退热。服四日。吐与热不止。粒米不进。又用八珍汤加童便。服后昏愦。耳 
聋眼合。口渴肠鸣。眼胞及手足背皆虚浮。因逆孙诊。六脉皆数。时五月初二日也。东宿曰 
脉书云。数脉所主。其邪为热。其正为虚。以十全大补汤加炮姜进之。夜半稍清爽。进粥 
一盂。始开目言语。次日以多言语。复昏昧。又以参、术各三钱。炮姜、茯苓、陈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煎服。体微汗。遍身痱痤。热退而神爽。下午药不接。且动怒。昏昧复如前。 
六脉散乱无伦。状如解索。痱痤没而虚极矣。亟以参、术各五钱。炙草、炮姜、附子各一钱 
连进二帖。是夜熟寝。唯呼吸之息尚促。初六日脉又数。下午发热不退。环跳穴边发一毒 
如碗大。红肿微痛。前医者遂归咎姜、附。拟用寒凉解毒药。孙曰。此乃胃中虚火游行无制 
大虚之证。非毒也。内经云。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惟大补庶可万全。用寒凉。 
速其死矣。乃煎附子理中汤进之。日夕两帖。参、术皆用七钱。服后痱痤复出。毒散无踪。 
热亦退矣。再以参苓白术散。调理而全安。皆由产后误下。致变百出。可不畏哉。 
震按八珍与十全大补。相去不远。乃一则服之而加重。一则服之而遽轻。其义何居。盖 
得力在肉桂及加炮姜也。而敢于用姜、桂。由于数脉之义。参得透耳。其邪为热。其正为虚 
二语。与景岳恰合。英雄所见略同也。今人一见数脉。只知为热。断不敢用姜、附、桂。夭 
枉者多矣。但温补既投。亦须数脉渐退。仲景云。数脉不时。则生恶疮。故后有发毒之变。 
孙公能认定为虚。故终以大剂温补收功。较之胸无主见。随境游移者。自是仙凡迥别。 
程石洲乃眷因产难子死。忧闷。小腹有块作痛。下午发热。不思饮食。东宿诊之。脉右 
大于左者三倍。且数。与芎归汤加山楂、泽兰、肉桂。次日下午。腰腹胀痛。诘之。晌午食 
圆眼一斤矣。从此小腹渐胀。大便三日未行。早晨鼻衄。夜间极热。口渴。脉大无绪。势甚 
危急。用芎、归、红花、桃仁、青皮、槟榔、莪术、山楂。水煎。调元明粉二钱。服后。下 
结粪二枚。安而就寝。醒后。进粥稍多。又复胀痛。腹大如斗。坚如石。气促不安。势危之 
至。乃与五灵脂、山楂各四钱。凌霄花二钱。赤芍一钱。服后大便通。腹软气定。始可进粥 
渐有生气。但脉仍鼓指。此腹中积滞尚多。不可不因其时而驱去也。用山楂、大黄各三钱 
桃仁二钱。桂心、红花各五分。炙甘草七分。煎冲元明粉一钱五分。其夜下黑粪四次。热始 
退。上腹虽消。脐下仍大。仍以桃仁承气加山楂、滑石、红花。煎饮之。五更大便行。脐腹 
胀又减。后与积块丸调理全消。是役也。女科于初起发热腹痛之时。即以常套十全大补汤投 
之。讵如圆眼肉入腹。渐渐胀开。故腹亦因之大胀。且其味甘。尤能作滞。复加地黄、参、 
术。宁不塞其塞哉。由是而成大坚之证。内经谓中满者。泻之于内。良以此夫。彼亦泥乎丹 
溪产后须大补气血之误也。 
震按此案与前案截然不同。数脉大脉。均为产后所忌。而彼用温补。此用攻消。俱获全 
安。自非名手不能。观石山论浮洪搏指之脉曰。恐为凉药所激。此则认为积滞尚多。可见临 
证者全在圆通活变。断无一定之法可守也。 
马元仪治苏州藩司王管家之妻。产后一月。神气昏倦。胸满中痛。咳嗽喘促发热。服药 
反渐加重。势将治木。马诊之。两手脉沉涩兼结。马曰。此证胎前已有伏邪。产后气血既虚 
邪益内结。法宜表里两和。使邪从外达。气从内泄。病自愈矣。用桂枝、柴胡、苏梗、枳 
壳、半曲、菔子、杏仁、广皮透邪达滞之剂。服后病势偏安。脉亦稍舒。前医尚以气血两虚 
遽投参、地、归、芍敛滞之品。遂致彻夜靡宁。如丧神守。不知邪结于中。反行补法。如 
欲盗之出而反闭其门也。急改透邪散结法。用桂枝、炮姜、黄连、枳实、浓朴、广皮等。一 
剂而胸满中痛之证释。复用栝蒌实、柴胡、桂枝、半夏、枳实、杏仁、苏子、桔梗等。再剂 
而表热喘嗽之证平。但大便不行。此久病伤津液。肠胃失养之所致也。加生首乌一两。大便 
得解。余邪尽去。然正气大亏。继进滋补气血之剂而安。盖病有虚邪内结。而正气积亏者。 
当补正以托邪。而不知者反治邪而伤正。有正气未伤。而邪势方张者。当去邪以安正。而不 
知者反用补以滞邪。虚实莫辨。多致冤沉无诉。而尚不觉也。岂不谬哉。 
震按产后病因。果系外邪者。定当祛邪。不可泥于丹溪之说。曾见胎前受暑湿致痢。痢 
未几而产。产后仍痢。腹痛胸满。后重口渴。脉数大者。竟用芩、连、槟、朴、滑石、木香 
甚则加大黄殊效。与此案治法。病异而理同也。 

卷九女科
寒热
属性:吴茭山治一少妇。初产四日。食冷物。觉身分不快。呕逆。饮食少思。心腹满闷。时或 
腹胁刺痛。晨恶寒。晚潮热。夜则恍惚谵语。昼则抽搐。颇类风状。变异多端。诸医莫测。 
或作虚风。或云血凝实热。用甘温行血。以寒凉退热。如此半月不效。吴至。见医满座。亦 
局。诊其脉弦而紧。遂令按之。小腹急痛。知瘀血未尽也。思患者大势恶露已下。未必还 
有余血。偶因寒凉所伤。瘀血停滞下焦。日久客于经络。所以变生诸证。须得大调经散。倍 
入琥珀化诸恶血成水。其患方愈。遂合前药服之。五日后。行恶水斗许。臭不可近。患人觉 
倦。病势渐减。然后以人参养荣汤数十帖。月余如初。 
一妇产后恶露未尽。因起抹身。寒气客于经络。乍寒乍热。脉紧而弦。以葱白散。二帖 
而安。 
立斋治一产妇。恶寒发热。欲以八珍加炮姜治之。其家知医。以为风寒。用小柴胡汤。 
薛曰。寒热不时。乃气血虚。不信。仍服一剂。汗出不止。谵语不绝。烦热作渴。肢体抽搐 
薛用十全大补二剂。益甚。脉洪大。重按如无。仍以前汤加附子数剂。稍缓。再服而安。 
震按前二案。以脉弦而紧知为瘀血。此案以脉洪大。重按如无。知为气血两虚。是真临 
证指南也。但首案必须大调经散。次案必须葱白散。决非通套行血消瘀所能治。此案必须桂 
附。亦非平补气血所能治。 

卷九女科

属性:乐元忠妻。产后病惊。身飘飘如在浮云中。举目则旋转。持身不定。四肢酸软。皆以安 
神补虚治之。前证转甚。载原礼独曰。左脉芤且涩。神色不变。是因惊致心胞络积血耳。乃 
下血如漆者一斗。遂愈。古人云。大实似羸者此也。 
震按此证必共认为虚矣。苟不辨其左脉之芤涩。岂能测其心胞之积血耶。人只知惊是病 
不知因惊而又致病。则治惊无益也。可举此案以例其余。 

卷九女科
潮热、吐衄血
属性:汪石山治一妇。产后未经盈月。怒气。血流如水。三日方止。随又劳苦。四肢无力。睡 
而汗出。日晡潮热。口干。五心如炙。诸医皆用柴、芩、薄荷之类。其热愈炽。诊其脉弦大 
无力。此蓐劳也。以四物汤一两。入胡黄连、秦艽、青蒿各五分。数服热退身凉。后以黄连 
八珍丸一料而安。 
震按此用二连、艽、蒿。可见薛氏之八珍十全。原非成例定局。 
一妇产后。血逆上行。鼻衄。口干心燥舌黑。盖因瘀血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