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57-症因脉治-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虚痰,五心烦热,形体滑瘦,六脉细数,加减四物汤,加贝母、杏仁、青黛。 
气虚痰,面黄肌瘦,六脉濡缓,六君子汤。 
精虚痰,骨蒸潮热,虚火时升,脉多细数,地黄丸、加减二冬汤、固本丸,加玄武胶, 
食积痰,痰味甘甜。五更咳嗽,或成疟痢,六脉沉滑,或见数大沉实,枳术丸、保和丸 
老痰,即结痰,顽痰,坚结胶固,吐咯难出,脉见沉牢,海石青黛丸加半夏、栝蒌、 
痰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即老痰结痰也,宜节斋化痰丸。 
痰在膈上,六脉弦迟,白芥子可以引达。 
痰在肠胃间,肠鸣而濯濯有声,脉见沉滑,导痰汤。 
痰在皮里膜外,或结核,或麻痹,非竹沥不能通,非姜汁不能散。 
滚痰丸,攻泻肠胃痰积,最为要药,然须看虚实。 
肾气丸,治肾阳不足,不能纳火归源,水泛为痰者最效;肾水阴虚火旺,金水皆枯者, 
十枣、控涎三花、神佑诸汤 治胁痛,虚人不可妄施。 
痰饮在胃,每多攻注,四肢肩背,或为麻木,软痹肿痛,指迷丸主之。 
x指迷丸x 消胃家上结之痰,化大肠下凝之垢。 
半夏(四两) 白茯苓(三两) 广皮(三两) 枳壳(一两) 元明粉(一两) 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竹沥为丸,钩藤汤送下。肝胆有火,加胆星;痰积不消,加海石。 
按∶节斋化痰丸,化肺中燥痰,兼化胃痰者,今指迷丸,消胃中湿痰,兼消肠中痰者也 
饮因水湿,痰因火动,然就火而论,有湿火、燥火之分。肺火成痰为燥痰,胃火成痰为 
;治燥用润,治湿用燥,人人知之。用润而已结之痰,凝滞不化;用燥助火,则痰愈生。思 
得《金匮》以门冬、半夏同用,又以石膏、半夏同用;节斋化痰丸,以香附、天冬同用,凡 
此皆是用润以制燥,用燥以制润。方书以二陈汤,加栀连,治湿火之痰;家秘以二陈汤, 
加知母、石膏,兼治燥火之痰,良以用半夏,则已结之痰,从半夏而化,同石膏,则燥热之 
火,从石膏而清,半夏同石膏,亦能散热,石膏同半夏,亦能化痰,立此法门,用燥不犯辛 
燥,用润不犯凝滞。家秘治夹食伤寒,用平胃保和散恐太燥,多冲竹沥、萝卜汁,广而推悟者也。 

卷二痰症论
附诸贤论
属性:刘宗浓曰∶痰之为病,仲景论四饮六症,无择叙内外三因。盖四饮,则叙因痰而显诸症 
者,《三因方》则论其因所伤而生痰者也。夫痰病之原,有因热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热者。 
有 
化而生者,有肾水虚不能制火而生者。若热痰,则烦躁、脉数;风痰则身热脉浮;冷痰则滑 
泻脉迟;湿痰则身重不渴;惊痰则睡卧不宁;酒痰则胸腹作痛;食积痰则胃脘作痛,不思饮 
食。若夫子和谓饮无补法,必当去水,立汗吐下三法。又论热药治痰之误,固为切当,然亦 
有挟寒挟虚者,夫老痰凝结,顽固不行,不用温药引导,必有拒格凝滞之患,况风寒外束, 
痰气内郁者,不用温散,何由开郁行滞。至若气血亏乏之人,痰客中焦,理宜导去痰滞,补 
接兼行,不可尽拘汗吐下三法也。因脾气虚弱,津液不运,痰反愈生,法当补脾胃清中气, 
则痰自运。治法,湿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燥痰生于肺,随气升降,宜顺气,然气升属 
火,顺气莫先于清火,导引次及。故湿痰则燥之,热痰则清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 
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清之,在下者顺之,又中气虚者,宜补中 
气,助脾元,以营运之。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者。所以实脾燥湿,然以之治湿痰、寒 
痰、痰饮、痰涎,则固是矣。若夫痰因火动,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粘痰、 
结痰,凝滞窒塞,吐咯难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则其津液之 
随气而升者,为火 炼,凝浊郁结而成矣。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非脾胃家湿痰、 
寒痰、痰饮、痰涎之比,惟宜开郁降火,清润肺金,滋养肾水,而消化凝结之痰,乃立化痰 
丸。赵养葵论肾经痰曰∶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即水沸为痰,但当分 
有火无火之异耳。肾经真阳虚,不能摄伏其水,则水如洪水,泛滥而为痰,是无火也,八味 
丸益火之源。肾经真阴虚,不能制伏其火,水得火而沸腾成痰,是有火也,六味丸壮水之主 
,此不治痰之标而治痰之本也。庞安常曰,有阴水虚,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肃下行 
,由是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此当用润剂,如二冬地黄丸之属,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 
返其宅,火自息,痰自清矣,投以二陈等,立见其殆。又有肾经真阳不足,不能摄伏其火, 

卷二
眩晕总论
属性:秦子曰∶余观严用和眩晕论云,眩掉诸症,《内经》皆主肝风上攻致是,而《原病式》 
释之 
内伤七情之症,皆能致眩晕者,于是立外感风寒暑湿四条,又立内伤痰涎下虚两条,实为眩 
晕指南。然余惜其六气未全,七情未备,且其用方主治,又难于下手,刘宗浓议其论症亲切 
,集方欠明,深中其弊。今余改立外感三条,内该六气,内伤四条,内该七情,而其主治之 
方,皆按经对症,不得以平淡无奇而忽之也。 

卷二眩晕总论
外感眩晕
属性:【风寒眩晕之症】头痛额痛,骨节烦痛,身热多汗,上气喘逆,躁扰时眩,此风邪眩晕 
之症也。若身热无汗,恶寒拘紧,头痛、身痛,时时冒眩,此寒邪眩晕之症也。 
【风寒眩晕之因】或风木司政,风热大作;或体虚不谨,外受风邪。风主乎阳,风热为 
患,则 
入胃,激动痰涎,亦令人眩晕。 
【风寒眩晕之脉】左脉浮数,太阳风热;左脉浮弦,少阳风热;右脉浮数,阳明风热; 
右 
【风寒眩晕之治】左脉浮数,太阳风邪者,羌活防风汤,加天麻、黄芩。左脉浮弦,少 
阳风热 
滑大,症兼痰涎者,导痰汤加天麻、防风。左脉浮紧,太阳寒邪者,羌独败毒汤,加天麻、 
细辛。左脉弦紧,少阳寒邪者,柴胡羌活汤,加天麻、川芎。右脉浮紧,阳明寒邪者,干葛 
羌活汤,加天麻、升麻。大凡眩晕之症,多有兼痰者,故天麻方书多用之,今申明首条,则 
以下诸条,皆可参而用也。 
x羌活防风汤x 见酸软。 
x柴胡防风汤x 即小柴胡汤去半夏,加防风。 
x干葛防风汤x 
干葛 石膏 知母 甘草 防风 
x导痰汤x 
南星 半夏 枳实 甘草 橘红 
x羌活败毒散x 见伤寒痢疾门。 
x柴胡羌活汤x 
柴胡 羌活 防风 川芎 
x干葛羌活汤x 
干葛 羌活 防风 白芷 

卷二眩晕总论
外感眩晕
属性:【暑湿眩晕之症】热令之时,自汗身热,面垢背寒,烦渴引饮,小便赤涩,头目冒眩, 
此湿热眩晕之症也。若雨湿之时,恶寒无热,身重身痛,不能转侧,无汗拘紧,头旋眼眩,此寒湿 
【暑湿眩晕之因】炎夏主令,天之热气下降,地之湿气上升,人感冒之,则为湿热眩晕 
若阴雨太多,人感冒之,《经》注所云,湿气内逆,寒气不行,太阳上留,亦为眩晕之症。 
实大者少。虚缓者寒,虚数者热。 
【暑湿眩晕之治】烦渴引饮,脉虚带数者,人参白虎汤。自汗烦躁,小便赤涩,黄连香 
茹饮,冲六一散温服。若恶寒无热,身痛不能转侧,脉迟缓者,羌独胜湿汤,合术附汤。 
x人参白虎汤x 见咳嗽、噎隔门。 
x黄连香茹饮x 见中热。 
x羌活胜湿汤x 见酸软。 
x术附汤x 见腹胀。 

卷二眩晕总论
外感眩晕
属性:【燥火眩晕之症】身热烦躁,口渴引饮,夜卧不宁,头旋眼黑,小便赤涩,此燥火眩晕 
【燥火眩晕之因】《经》谓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又云,肝肺太过,善忘,忽忽 
此皆运气加临之眩晕也。又有时令之热,感入肠胃,传于脏腑,上冲头目,则眼眩旋转,此 
【燥火眩晕之脉】左脉躁疾,厥阴客胜;右脉躁疾,肺热眩晕;左右皆疾,肝肺太过。 
右脉躁疾,燥火伤气;左脉躁疾,燥火伤血。 
【燥火眩晕之治】左脉躁疾,厥阳掉眩者,柴胡清肝饮。右脉躁疾,肺热上冲者,清肺 
右躁疾,肝肺太过者,泻青各半汤。右手脉数,燥火伤气者,竹叶石膏汤。左手脉数,燥火 
x柴胡清肝饮x 见腹痛。 
x清肺饮x 见咳嗽。 
x泻青各半汤x 见咳嗽。 
x竹叶石膏汤x 见痰症。 
x归芍大黄汤x 
当归身 白芍药 川大黄 丹皮 

卷二眩晕总论
内伤眩晕
属性:【气虚眩晕之症】气虚即阳虚也。其人面色白,身无热,神识清爽,言语轻微,二便清 
利,时或虚阳上浮,头面得火,眩晕不止,或热手按之,则运乃定,此气虚眩晕之症也。 
【气虚眩晕之因】大病久病后,汗下太过,元气耗散;或悲号冷引,以伤肺气;曲运神 
机,以伤心气;或恼怒伤肝,郁结伤脾,入房伤肾,饥饱伤胃,诸气受伤,则气虚眩晕之症作矣。 
中气不足;左寸脉虚,心气不足;左关脉虚,肝胆气弱;两尺脉虚,肾气不足。 
【气虚眩晕之治】肺气不足者,人参生脉散,合四君子汤。中气不足者,补中益气汤。 
中气虚寒,不能运化水谷者,理中汤。心气不足者,酸枣仁汤。肝气有伤者,逍遥散。肾气不足, 
都气丸。真阳不足,虚阳上浮者,肾气丸,加鹿角胶为丸。摄伏降之,古方用一味鹿茸,浓 
煎服,治真阳虚者,最效。 
x人参生脉散x 见霍乱。 
x四君子汤x 
x补中益气汤x 
x理中汤x 上三方见痢疾。 
x酸枣仁汤x 见不得卧。 
x逍遥散x 见咳嗽。 
x都气丸x 即六味丸加五味子。 
x肾气丸x 即热八味丸加车前子。 

卷二眩晕总论
内伤眩晕
属性:【血虚眩晕之症】血虚即阴虚也,形体黑瘦,五心常热,夜多盗汗,睡卧不宁。头面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