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逍训目吹窖裘饔芯碇ぁ
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外感病的第三天,如果邪气是在阳明的话,它的特征是脉出现了大脉,大脉后世医家把它解释成洪大脉,这是由于里热盛,鼓动气血,气盛血涌的缘故,也就是我们前面曾经多次提到的里热盛,鼓动气血,气盛血涌,血管扩张,所以脉摸上去滑、大而数。
以上是张仲景为《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篇所做的概说。
以上的条文重要的是“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还有“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洪大脉或者说大脉是阳明病的主脉,这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条文。
下面我们看阳明病本证,原文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是什么证候,仲景直接点出了是“阳明病”。脉浮主热,也就是我们前面多次提到的,主热的那个浮脉,轻取即得,重按滑数有力。紧主邪气盛。咽燥、口苦是阳明经脉有热邪上扰清窍的表现,咽喉和口都是清窍。腹满是阳明经有热。热邪壅滞气机的表现。喘是阳明之热迫肺的表现。发热汗出,发热是阳明经有热,汗出是热迫津液外越。不恶寒,反恶热,正提示了阳明经脉有热而没有寒伤阳气的因素。身重是热邪壅塞气机。
我们在第6条曾经谈到“风温为病,脉阴阳俱紧,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那个身重就是热邪壅塞经脉的气机,经脉经气不畅,它就出现了身体沉重的这种反应。“寒邪盛身身痛,寒邪轻则身痒,热邪重则身重”,这是在《伤寒论》中辨身体的这种痛、痒、重的时候,三个辨证的基本依据,身疼痛的那是有寒,身上痒的那是寒邪轻,身上重的大都是热邪壅塞气机。
这样一个阳明经热,看下面的治疗,“若发汗则燥”,如果误用辛温发汗,那就会更伤津助热,“心愦愦,反谵语”,伤津助热,胃中燥,胃中燥热循经上扰心神,就可以出现心中烦乱,使心主语言的功能失常,就可以出现谵语,谵语就是说胡话,发高烧的时候说胡话。“若加温针,必怵惕,烦燥不得眠”,如果误用火针,就会伤心神,因为火针本身,对病人有一种威慑的力量,拿着烧的红的针给病人扎,病人是很恐惧的,会伤心神,再加上用火针伤阴助热,所以病人就出现了恐惧不安,同时阴虚火旺就出现了烦躁不得眠。
前面这一段我们一般了解就可以了。有人说这里的咽燥、口苦是少阳病,脉浮而紧是太阳病,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说这个病的开始阶段是三阳同病,可是张仲景没有说三阳同病,他只是说阳明病。阳明病可以有脉浮、可以有咽燥、口苦。
一个口苦的病人,你怎么知道是胃热还是胆热,那你根据其它症状来看,他有胃热的其它见证,那他就是胃热;他有少阳胆热的其它见证,那他就是少阳有火。
有时候我们也根据口苦发作的时间来判断他是病在少阳还是病在阳明。比方说这个病人睡到后半夜,到黎明的时候口苦、口干特别明显,这多半是肝胆有热;如果是午休起来,口苦、口干特别明显,我们中国人有午休的习惯,这常常是胃火。中午人们一般吃得比较多,吃完了马上躺在那儿,午休起来之后嘴特别的干特别的苦,这常常是胃热。
苦为火之味,凡是脏腑有热都可以见到口苦,尽管胆火上炎口苦最多见,也最严重,但是我们在临床上没有办法区别,你说这个人口苦至多少度是胆火,口苦到多少度是胃火,我们不能这么区别,所以我们一个是结合其它症状来判断,一个是结合口苦发作的时间来判断。
因此我觉得,仲景既然把上面的证候叫做阳明病,所以咽燥、口苦是阳明经有热,腹满而喘是阳明经有热而气机不利,所以我们都把它看成是阳明经热,误汗、误用温针都是不行了,最后“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阳明热在经,里未成实,不能泻下,结果泻下以后就造成了一系列的证候的变化,第一个证候是导致邪气内陷胸膈,无形邪热蕴郁心胸,留扰胸隔,就出现了虚烦证,它的临床表现和用方是什么?
我们休息一会儿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