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致三焦失其统御。水谷不能化精微而充肌肉,故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其为虚其不待言
矣。然风则阳受,痹则阴受,痹病未有能一汗而愈者;补则助邪,补亦未可以易言者。按桂
枝等九味,皆仲圣屡用之药。麻黄附子,有不以除寒者乎,白术有不以除湿者乎,防风有不
以除风者乎,桂枝汤有不以调阴阳和营卫者乎。附子除寒即属补阳,白术除湿即属补土,不
专为补计亦可见矣。凡桂枝汤所主之证,必有自汗;无汗用之,必非解表。麻黄汤有桂枝,
麻多于桂也;此桂多于麻,且约之以芍药,盖欲使诸治邪之药,以桂芍引之,甘草和之,留
连于营卫经络肢节,以成潜移默化之功,夫复何疑。去大枣者,润液则羁湿也。生姜加多者,
以能助术附升阳,为桂芍促驾,且性味与四物相得也。然则桂苓之功固不在小,知母何为而
亦与之同标方名也?夫知母者,赵氏所谓治脚肿,即本经所谓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者也。功
岂出桂芍下哉。
桂枝用五两之方,曰桂枝加桂汤。此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皆所以制奔豚。而桂枝有
四两五两之分者,彼为脐下悸而尚未上冲,且已多用茯苓伐肾邪,故四两不为少。此则重伤
于寒,肾气从少腹上冲至心,桂枝散寒而更下其冲,故于桂枝汤再加桂枝二两。仲圣用桂只
是桂枝,盖即一物而加之减之,便各有功效不同,以诸方参考之自见,不必疑此之加桂为肉
桂也。
桂枝用六两之方,曰天雄散。桂枝用至六两,仅见是方。盖以天雄益肾精,更以桂枝化
肾气;以龙骨召自下上越之阳,更以桂枝扶自上下济之阳;以白术培土而守之,更以桂枝温
土而发之;是桂枝足以辅三物之不逮,非用之至多,则轻易之性,治上不能治中下也。
仲圣用桂枝之广大精微,愚已备陈其法。试更以桂枝汤推类言之∶夫桂枝汤不独治太阳
病也,治阳明病亦有之。如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
汤。是桂枝汤用之于阳经外证,总以汗出为断。太阳表实者不汗出,汗出必表虚,故可以桂
枝汤调营卫。阳明病本自汗出,而汗出之证则有不同。汗出而恶热不恶寒,与得之一日不发
热而恶寒,二日寒自罢而发热者,阳明热病也。此汗出且多,脉复迟,则非热蒸之汗出,而
为表虚有寒邪之汗出。微恶寒而非背微恶寒,又无燥渴心烦之里证,则非解后之余邪,而为
表邪之未解。虽阳明之邪,较深于太阳,而宜以桂枝汤生正汗而发邪汗,则理实无二也。谨
按金鉴云∶汗出多之下,当有发热二字。若无此二字,脉迟汗出多微恶寒,乃是表阳虚,桂
枝附子汤证也,岂有用桂枝汤发汗之理乎。窃思仲圣此条,确切桂枝汤证,似无佚脱之字。
至桂枝附子汤以芍药易附子,正是汗出与不汗出分别紧要之处。风湿相搏之宜以附子扶阳,
与阳明中风之表虚只须用桂枝者,似亦有异。然欤非欤,姑谨志之。
用桂枝汤而非自汗出者亦有之。如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按太阴之为病一条,
是太阴脏病提纲。此脉浮是经病,断无腹满而吐等证。然则太阴病三字从何着落。窃谓他条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即属太阴经病之提纲。邪中阴经,讵能汗解,桂枝汤是和剂亦非汗剂。
注家不究桂枝汤发汗之所以然,而第执可发汗三字,模糊以辛甘发散释之。柯氏更误认脉浮
为风热。不思桂枝汤之发汗,是何等发汗,必其先表虚汗出,服汤后再 粥温复,然后邪汗
去而正汗以生。今太阴中风本不能有汗,阴经之表证,本不能以麻黄葛根等发汗,舍桂枝汤
解肌调营卫,尚有宜于是者乎。王宇泰云∶阴不得有汗,故不言无汗,三阴兼表病,俱不当
大发汗。非深明于仲圣法者,不能为此言。
用桂枝汤而但身体疼痛者亦有之。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
宜四逆汤。功表宜桂枝汤一条,金匮亦载入。窃疑本系杂证而复出于伤寒论者。下利之下,
金匮多一后字,盖太阴所受寒湿下利之后,脾阳式微,腹故胀满。外则经气亦虚,风邪乘之,
与里湿相搏,体为之痛。然经脏并治非法,以四逆汤先温其里,则寒湿去而表邪亦孤。后以
桂枝汤解肌散风而和营卫,自易如反掌。不云发汗者,即金匮所谓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
俱去也。
更有用桂枝汤于妇人妊娠者,金匮妇人妊娠篇第一条,妊娠至六十日不能食,自属阻病。
阻病用桂枝汤,似有未合。徐氏谓桂枝汤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瘥胜诸家,而终未亲切。
窃思仲圣于病证但标数字,而即云宜某方者多有之,此或尚有的对之证,欲人就其方思之而
自得耳。按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太阴病脉浮者宜桂枝汤。而千金半夏茯苓汤治妊娠阻病,为
后世所宗,却有四肢烦疼恶寒汗出等证。方中橘姜辛夏,与桂枝汤亦颇有似处。就是测之,
妊娠阻病,必得有太阴外证者,以桂枝汤治之,方不致误。虽然,不知强解,儒者所戒,宜
金鉴谓有脱简而不加注也。绝之是绝其医药。娄全善治一妇,即遵此法而愈。又女科辑要载
一老妇劝人停药,后如其言。然则以绝之为绝其病根,或泥于安胎,治之而逆,是绝其妊娠
者,当爽然失矣。
卷四
沉香
内容:肾中阳虚之人,水上泛而为痰涎,火上升而为喘逆。沉香质坚色黑而沉,故能举在上之
水与火,悉摄而返之于肾。其气香性温,则能温肾以理气,即小便气淋,大肠虚闭,亦得以
通之,而要非以宣泄为通也。
沉香之用以气,虽功在降摄,而凡气分中之病,仍能运转于中而不留滞。若滚痰丸以沉
香佐礞石大黄黄芩,治实热老痰,则其知沉香也深矣。
卷四
乌药
内容:乌药色黑味辛,气温而香,其主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宜矣。而寇宗 谓与沉香同磨作
汤点服,治胸腹冷气甚稳当者何故?盖其根如车毂纹横生,非降亦非升,故凡病之属气而涉
寒
缩泉丸治小便频数,温肾固气,惟恃益智山药,佐乌药则以散冷气耳。
卷四
黄柏
内容:黄柏为五脏肠胃清湿热之药,表里上下俱到。表有热可治,表不热而里热亦可治。色黄
入肠胃,皮入肺,微辛亦入肺,气味俱浓,性寒而沉入肝肾,入胃则亦入脾,入肾则亦入心。
本经所以主五脏肠胃中结热也。性寒已热,燥则除湿,故本经所列黄胆、肠痔、泄痢、女子
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皆属湿热之 别录又补出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
则所谓五脏肠胃者悉备矣。大抵湿下溜而火上出,别录所主虽不属湿,而其因未始非湿。观
仲圣栀子柏皮汤、大黄硝石汤治黄胆,为阳明病。白头翁汤治热痢,乌梅丸治呕吐久痢,为
阳明兼厥阴病。外台大黄汤,更治天行壮热,黄柏一味,实赅五脏肠胃,故其用颇广。若以
治少阴与萸地知母为伍,则肾中不必有湿,否则如其分以施之,必得如二妙散为当。盖苦燥
之物,无不劫阴,以黄柏为滋阴之剂者非也。
卷四
浓朴
内容:浓朴苦温散湿满,其气向表;枳实苦寒泄坚满,其气向下。二物皆胃家气药。阳明病胃
中燥结在血分,自宜以涤热逐实之大黄血药为君。然非气药为之前驱,则不能锐师直入,此
三物并用之故。大承气又加芒硝者,芒硝亦血药而微兼治上,犹浓朴气药而微兼治表,余邪
不至少留而咸寒尤能速下,不止如小承气之和胃已也。
枳朴主治多在中焦,故为承气要药。然枳实薤白桂枝汤枳朴并用,其证为胸痹与胁下逆
抢心,则又何说?盖二物虽有温散寒泄之不同,而皆苦中有辛,苦多辛少。惟其为气药而兼
辛,故心肺之部亦其所到。苦多则不能久停心肺,而可倚以散逆下气。枳实又为胁痛要药,
与浓朴先煮多煮,所以平胸胁之逆满;内薤白等数沸,所以开心胸之阳痹。分之各尽厥职,
合之则同建奇勋。方名出枳实不出浓朴者,以胁逆非浓朴所主也。
夫浓朴非所云气向表者欤,虽非表药而表证亦兼有可资,如浓朴麻黄汤治咳而脉浮,以
浓朴
然则半夏浓朴汤,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非胸满非腹满亦无表邪,又何以用浓朴哉?夫
咽中者心肺之部,千金此证,又点出胸满心下坚五字,非心胸间有湿痰凝阻,不至如是。半
夏苓姜,有蠲饮之能,擅泻心之用,佐以苏叶之宣气理血,心胸间可由是旷然矣。不知千金
谓咽中帖帖,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其窃据之势,岂易遽拔。夫浓朴者,消痰下气,力浓气
雄,于四物外别树一帜。盖四物以功胜而浓朴以力胜,合以成剂,奏效乃神,此浓朴所以匹
半夏而并标之欤。
卷四
杜仲
内容:本经杜仲主腰脊痛,脊有误作膝者,注家即以腰膝释之。不知杜仲辛甘色黑,皮内有白
丝缠联,为肝肾气药非血药。其温补肝肾之功,实在腰脊。性温化湿而甘能守中,不特腰脊
痛可止,即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何不可已。别录谓脚中酸疼不欲践地。不俗之故,自在腰脊,
与不能有异。总当以主腰脊痛为用是物之主脑。即后世治频惯堕胎,亦岂为脚膝事哉。
卷四
楝实
内容:楝实苦入心,酸入肝,寒入肾,为心肝肾三经之药。苦寒清热下行而酸复迫之,故导上
中之热,由小便水道而出,其势甚捷。
本经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温疾伤寒即温病,大热而至烦狂,是热无所泄,缓则生变,
故以此亟泄其热,非谓温病可全恃楝实也。
心痛腹痛之为热痛者,用之靡不奏效。即牙宣出血不止,以楝实末裹塞齿龈即止。其导
热下行之速,真有可立待者矣。
疝有热有寒。史记太仓公治疝用火齐汤,热疝也。金匮治疝用大乌头煎,寒疝也。楝实
为治疝要药,则于寒郁热者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