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 
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注】此承上条言蓄血喜忘,热结而无表里证者,当下之义也。病患无表里证,是无 
太阳表、阳明里证也。但发热而无恶寒,七八日,虽脉浮数不可汗也。若屎硬可下之,假 
令已下,脉不浮而数不解,是表热去里热未去也。至六七日又不大便,若不能消谷善饥, 
是胃实热也,以大承气汤下之。今既能消谷善饥,是胃和合热,非胃邪合热,故屎虽硬 
色必黑,乃有瘀血热结之不大便也,宜有抵当汤下之。若脉数不解,不大便硬而下利不 
止,必有久瘀,协热腐化而便脓血也,则不宜用抵当汤下之矣。 
【集注】张璐曰∶病虽七八日,尚发热脉浮数,仍属太阳表证。因误下引邪内入,所 
以脉数不解,内外合邪而见消谷善饥。谷入既多,反至六七日不大便,且不烦渴,是知 
其证非热结在胃,乃热结在血。以其表证误下,尚兼太阳随经之热未尽,故以抵当为至 
当也。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又当随其下血与不下血而异治之,倘血分之热邪不除,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注】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表有寒里有湿未解也。夫表寒里湿,郁而 
发黄,自非热湿内瘀,郁而成黄者比,故不可下。惟当于表寒里湿中求其治法,宜发其 
表寒,利其里湿可也。 
【集注】喻昌曰∶伤寒发汗已,热邪解矣,何由反蒸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抟聚,适 
在躯壳之里,故尔发黄也。里者,在内之通称,非谓寒湿深入在里,盖身目正属躯壳,与 
脏腑无关也。于寒湿中求之,求其寒湿中之治法也。 
程应旄曰∶其人素有湿邪在里,表寒虽经发汗,而其为里湿所持者,终在里而无从 
解散也。发汗后之寒,与湿郁蒸为热,非实热也,故不可下。仍当于寒湿中,责其或浅 
或深而治之可也。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注】伤寒表邪未解,适遇其人阳明素有湿邪,热入里而与湿合,湿热蒸瘀,外薄肌 
表,身必发黄也。若其人头有汗,小便不利,大便硬,则或清、或下、或利小便,自可愈 
也。今乃无汗小便利,是里之瘀热未深,表之郁遏犹甚,故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外发 
其表,内逐其湿也。 
【集注】喻昌曰∶伤寒之邪,得湿而不行,所以热瘀身中而发黄,设泥“里”字,岂有 
邪在里而反治其表之理哉! 
程应旄曰∶凡伤寒瘀热在里者,由湿蒸 
而来,故身必发黄。此之瘀热未深,只从表一边开其郁滞,而散除湿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其主也。 
林澜曰∶麻黄连轺一证,虽曰在里,必因邪气在表之时,有失解散,今虽发黄,犹宜兼汗解以治之也。 
汪琥曰∶夫寒邪自外而来,若挟内湿瘀于经络之中,则郁而变热,故令其人身目发 
黄也。此条乃是太阳经传来者,太阳伤寒,理宜用麻黄汤,只因邪传阳明,热瘀于里,里非胃腑,以阳明经 
居太阳之里,即《尚论篇》所云躯壳之里是也。惟其里有热,所以方中用麻黄汤而去桂枝之辛热,更加赤小 
豆、姜、枣之甘辛,以祛散在表之寒湿,复加连轺、生梓白皮之苦寒,以清解肌里之瘀热也。 
x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x 
麻黄(去节,二两) 赤小豆(一升)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 生梓白皮(切,一升) 连轺(二两)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则尽。 
【方解】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盛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实者汗之, 
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用麻黄汤以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 
者,和其营卫也;加连轺、梓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也。连 
轺,即连翘根。无梓皮以茵陈代之。 
【集解】周扬俊曰∶此亦两解表里法也,故用外汗之药,必兼渗湿之味。伤寒发黄者, 
必其人太阴素有湿热,更兼寒邪未散,两邪相合,因而蒸郁为黄也。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注】身黄湿热之为病也,湿盛于热,则黄色晦,热盛于湿,则黄色明。如橘子色者, 
谓黄色明也。伤寒七八日,身黄色明,小便不利,其腹微满,此里热深也。故以茵陈蒿 
治疸病者为君,佐以大黄,使以栀子,令湿热从大小二便泻出,则身黄腹满自可除矣。 
【集注】唐不岩曰∶熏黄,阴黄也;橘子黄,阳黄也。 
程知曰∶此驱湿除热法也。伤寒七八日,可下之时;小便不利,腹微满,可下之证。兼 
以黄色鲜明,则为三阳入里之邪无疑,故以茵陈除湿,栀子清热,用大黄以助其驱除,此 
证之可下者,犹必以除湿为主;而不专取乎攻下有如此者。 
x茵陈蒿汤方x 
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去皮,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 
盒饭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出也。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注】伤寒身黄发热者,设有无汗之表,宜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汗之可也;若有成实之 
里,宜用茵陈蒿汤下之亦可也。今外无可汗之表证,内无可下之里证,惟宜以栀子柏皮汤清之也。 
【集注】林澜曰∶伤寒身黄,胃有瘀热,须当下之,此以发热而热未实,故宜栀子柏皮汤解之。 
汪琥曰∶身黄兼发热者,乃黄证中之发热,而非麻黄、桂枝证之发热也。热既郁而 
发黄,虽表而非纯乎表证,但当清其郁,以退其黄,则发热自愈。 
魏荔彤曰∶此三条虽皆外寒挟湿之邪,瘀而成热之证。然在表、在里,湿胜、热胜,尤 
当加意也,岂可概以为里证而混下耶! 
x栀子柏皮汤方x 
栀子(擘,十五枚) 甘草(炙,一两)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按】此方之甘草,当是茵陈蒿,必传写之误也。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注】阳明病无汗,不以葛根汤发其汗,而以火劫取汗,致热盛津干,引饮水停,为 
热上蒸,故额上微汗出,而周身反不得汗也。若小便利,则从燥化,必烦渴,宜白虎汤;小 
便不利,则从湿化,必发黄,宜茵陈蒿汤。 
【集注】喻昌曰∶阳明病,湿停热郁而烦渴有加,势必发黄,然汗出热从外越,则黄 
可免;小便多,热从下泄,则黄可免。若误攻之,其热邪愈陷,津液愈伤,而汗与小便 
愈不可得矣。误火之,则热邪愈炽,津液上奔,额虽微汗,而周身之汗与小便愈不可得 
矣。发黄之变,安能免乎? 
程知曰∶太阳发黄,由寒郁湿,湿不得解;阳明发黄,由湿瘀热,热不得越,故宜分经论治。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 
【注】阳明病无汗,以热无从外越也。小便不利,湿不能下泄也。心中懊 ,湿瘀热 
郁于里也。故身必发黄,宜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外发内利可也。若经汗吐下后,或小便 
利,而心中懊 者,乃热郁也,非湿瘀也。便硬者,宜调胃承气汤下之;便软者,宜栀子豉汤涌之可也。 
【集注】方有执曰∶无汗小便不利,则湿停懊 ,湿停热郁,所以知必发黄也。 
张璐曰∶外不得汗,下不得尿,而湿热郁于胸中不得泄,势必蒸身为黄也。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注】阳明经病,面合当色赤,是热邪犹怫郁在经,尚未入里而成实也。故虽不大便, 
不可攻之。若攻之,则怫郁在经之邪不解,必令发热色黄。若其人里燥,小便利则同燥化, 
当不发黄,而必大便硬矣。 
【集注】方有执曰∶合,应也。赤,热色也。胃热上行,面应赤色,攻则亡津液,故 
发热色黄,因小便不利也。 
程知曰∶言热在阳明之经,不可攻也。热在于经,阳气怫郁在表也,攻之则经中之热, 
未得表散,必发热色黄,因小便不利也。 
程应旄曰∶热阻于肌肤之间,故发热而小便为之不利,郁而成黄也。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 
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注】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小便若利,大便因硬,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 
身无汗,是阳明之热不得外越,而上蒸也;小便不利,湿蓄膀胱也;渴饮水浆,热灼胃腑 
也。此为湿热瘀蓄在里,外薄肌肤,故身必发黄也。茵陈蒿汤主之者,通利大小二便,使 
湿热从下窍而出也。 
【集注】方有执曰∶越,散也。头汗瘀热发黄,注皆见太阳篇中。茵陈逐湿瘀之黄,桅 
子除胃家之热,大黄推壅塞之瘀,三物者,苦以泄热,泄热则黄散矣。 
程应旄曰∶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足征阳热之气,郁结于内而不得越,故但上 
蒸于头,头为诸阳之首故也。气不下达,故小便不利,腑气过燥,故渴饮水浆。瘀热在 
里,指无汗言,无汗而小便利者属寒,无汗而小便不利者属湿热,两邪交郁,不能宣泄, 
故而发黄。解热除湿,无如茵陈、栀子 
清上,大黄涤下,通身之热得泄,又何黄之不散耶?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 
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注】此太阴转属阳明证也。伤寒脉浮缓,手足热者,太阳也。今手足自温,非太阳证, 
是为系在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