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每天懂一点创意心理学-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有人会认为吃东西时肯定是味觉占主导地位。实际上,首先是眼睛看到食物的颜色和形状后刺激了我们的食欲。与视觉、听觉、嗅觉相比,味觉要迟钝得多。如果蒙上眼睛、塞住鼻子吃东西,我们甚至连自己吃的是什么都无法判断。如果不信,您可以蒙上眼睛、轻轻捏住鼻子,然后分别喝橙汁和苹果汁,看看结果会怎样。很多人都无法分辨自己喝的是哪种果汁。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个实验,吃的是苹果还是生土豆也很难分辨。

  与视觉、听觉相比,人的味觉要迟钝不少,而听觉又比视觉迟钝一些。实际上,人的听觉判断会受视觉影响。

  英国心理学家麦格克(McGurk)和麦克唐纳(MacDonald)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证明了人的听觉在很大程度上受视觉的影响。他们首先录制了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人用嘴发出“嘎、嘎、嘎”的声音。然后,对录像进行处理,将原音消除,配上了“叭、叭、叭”的声音。即图像中人发音的口型是“嘎、嘎、嘎”,但声音却是“叭、叭、叭”。把这段录像播放给接受实验者看,结果他们说听到的声音是“哒、哒、哒”或“嘎、嘎、嘎”。这个实验说明,人的视觉信息优先于听觉信息。当人的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信息不一致时,人会优先提取视觉信息。接受实验者正是被图像中发声人的口型所“欺骗”。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麦格克效应(McGurk Effect)”。
第10节:视觉的原理


  就连我们听到的声音都会受视觉的影响,可见我们判断事物时有多依赖视觉。

  视觉的原理1

  ~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

  我们是通过怎样一种系统来认知设计的呢?

  看到一件设计作品时,它的视觉形象瞬间就会出现在我们脑海中,整个过程耗时只有几分之一秒。尽管时间非常短,我们却能准确把握设计作品的颜色、形状、位置关系等若干属性。由此可见,人类拥有性能非常高的认知系统。

  眼睛最初捕捉到的视觉信息是光,光通过眼球的瞳孔、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所谓视网膜,是眼球内壁覆盖的一层膜状组织。在视网膜的下层,有一种视细胞可以将光转化为电信号。该视细胞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视锥细胞”,它们在明亮的地方发挥作用;另一类是“视杆细胞”,它们对弱光反应敏感,在光线暗的时候发挥作用。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眼大约有500万到700万个视锥细胞,1亿2千万到1亿4千万个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视锥细胞对光的“颜色”反应敏感,根据吸收波长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分别是L视锥(红视锥)、M视锥(绿视锥)和S视锥(蓝视锥)。如果这三种视锥细胞中的任何一种存在缺陷或者吸收光线的波长出现异常,都会导致人的色觉障碍。(据调查,日本男性中,M视锥出现异常的情况相对较多。每20个人中,就有1人异常)。人只能看到三种视锥细胞所吸收的波长范围内的光。

  残像补色与视锥细胞

  为了让大家实际体验一下视锥细胞的机能,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请盯住上图中的红色圆形看30秒,然后迅速把目光移向右侧的空白处。您应该能发现空白处出现一个泛蓝色的圆形。这种现象就叫做“残像补色”。由于长时间看红色,L视锥(红视锥)出现疲劳,而在这一过程中,M视锥(绿视锥)和S视锥(蓝视锥)并没有使用,因此相当活跃。当我们把视线移向空白处时,受活跃的M视锥和S视锥的影响,在空白处浮现出红色的互补色,即泛蓝色的圆形。
第11节:暗适应与明适应


  视杆细胞

  视杆细胞对微弱的光反应敏感,但不能辨别颜色。因此,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我们虽能看清物体的形状,但很难分辨其颜色。在视杆细胞中,有一种叫做视紫质(Rhodopsin)的蛋白质,遇光即分解,会刺激视神经末梢,由视神经把刺激传到大脑,产生视觉。视紫质由视蛋白(Opsin)和维生素A结合而成。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在昏暗的地方会看不清东西,这就是由于无法合成视紫质造成的。

  除了猫头鹰和夜鹰,大部分鸟类都在白天活动,它们基本不具有视杆细胞。因此,在黑暗的地方,大部分鸟类的视觉机能都极差。在日语中,“鸟目”就借指夜盲症。

  暗适应与明适应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从明亮的地方进入已经开演的电影院或音乐厅时,会突然感觉眼前一片漆黑,根本看不清座位在哪儿。

  不过,过一会儿,就能渐渐看清座位了。我们的眼睛逐渐适应黑暗的现象,叫作“暗适应”。它受视网膜内视紫质功能的影响。视杆细胞需要通过视紫质的积累来获得感光度,但视紫质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从明亮处进入黑暗的地方,看清东西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反之,从黑暗处突然进入明亮的地方,我们会感觉眼前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到。不过,过一会儿,等眼睛适应了环境,就又能看清东西了。这种现象就叫作“明适应”。在黑暗的地方,我们积累了很多视紫质以适应黑暗环境,但突然进入明亮的地方后,太多的视紫质会导致感光度太强,使我们感觉刺眼。不过,视紫质会在光的作用下分解。过一会儿,视紫质的量就恢复到了普通水平,我们便能正常看东西了。视紫质的分解速度比积累速度快,因此人的明适应也比暗适应来得快。

  视觉的原理3

  ~大脑如何处理视觉信息~

  视细胞将视觉信息(即光信号)换为电信号,然后经由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传送至大脑。接下来,传送至大脑的信息经过大脑中央的外侧膝状体,到达后脑部的视觉区。就我们人类来说,视觉区对于由视觉信息(光信号)转换而来的电信号至少要进行一阶(V1)至五阶(V5)确认。在第一视觉区(V1),只对简单的形状进行处理,然后传送到高阶视觉区。
第12节:对颜色的感知系统


  在第一视觉区,只对信号做非常简单的处理。在这里,有辨别蓝、红、黄等颜色的细胞,以及分辨极其简单的形状如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等的细胞。而且,这些细胞只对自己负责的部分有反应。比如,负责辨别蓝色的细胞,只对蓝色有反应,对其他颜色通通不感冒。而且,不论是正方形、圆形还是三角形,它们只对蓝色的有反应,并不在乎其形状。再比如,负责辨别竖线的细胞,根本无视横线的存在,只留意竖线。线条的颜色对它们的判断也没有影响。

  从第一视觉区向高阶视觉区发送视觉信息时,分为两个通路。第一个通路叫“背侧视觉通路”,是第二视觉区(V2)向第三视觉野(V3)发送信息的通路。在这条通路上,对对象物的动态、空间信息以及三维形态等进行处理。另一条通路叫“腹侧视觉通路”,是从第二视觉区(V2)向第四视觉区(V4)发送信息的通路。这条通路处理对象物的颜色和形状等信息,相比第一视觉区(V1)处理的过程要复杂一些。在腹侧视觉通路中,有对复杂颜色、形状比较敏感的细胞,可以对特定的曲率、曲线组合以及复杂的形状作出反应。第一视觉区(V1)除了具有处理视觉信息的功能外,还是一个“发送基地”,可以根据视觉处理的内容,向不同的通路分配信号。

  最后,经过处理的视觉信息经过腹侧视觉通路传送至侧脑叶,到了这里会对更加复杂的形状进行处理,最终完成对对象物的认知。概括来说,就是人首先对对象物的颜色、简单的线条、轮廓等作出反应,分解出其中的简单要素。然后,再分阶段对复杂的形态等进行处理。

  对颜色的感知系统

  ~可感知的颜色范围~

  人眼看到的各种各样的颜色,是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接收到红、绿、蓝的信息后在大脑中以颜色的形式识别出来的信号。可是,物体本身是没有颜色的。颜色只是物体反射的光经过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制造”出来的一种东西。

  光是电磁波的一种,波长不同,性质也不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即波长在380nm~780nm(1nm=1m的10亿分之一)之间的电磁波,人类可以作为颜色识别出来。我们可以看到的光,被称为“可见光”,按波长从短到长依次为紫、蓝、绿、黄绿、黄、橙、红。


第13节:色型人与形型人


  例如,熟苹果看上去是红色的,并非因为苹果本身具备呈现红色的要素,而是苹果只能反射红色的可见光。人眼捕捉到反射光,并在头脑中反应为“红色”。同理,柠檬只能反射黄色的可见光,因此它看起来就是黄色的。

  顺便介绍一下,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是紫色,波长小于紫色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被称为“紫外线”。可见光中波长最长的是红色,波长大于红色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被称为“红外线”。

  我们人类有L视锥(红视锥)、M视锥(绿视锥)和S视锥(蓝视锥)三种视锥细胞,因此具有三色型色觉。鸟类和昆虫具有四色型或五色型色觉,甚至可以看见我们人类无法“看到”的紫外线。昼行性鸟类没有视杆细胞,夜晚基本上看不清东西,但它们拥有四色型视觉,在白天看到的色彩和我们人类完全不同。

  色型人与形型人

  ~容易受颜色影响的人与容易受形状影响的人~

  选购雨伞或西装等商品时,如果功能、品质、价格完全相同,您会根据什么作出选择?是颜色,还是形状?

  其实,认知一件商品的设计时,我们会同时受到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凭直觉进行复杂的判断,选出自己中意的商品。然而,有人受颜色的影响比较大,有人则受形状的影响比较大。前者被称为“色型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