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是药三分毒-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④血管损害:远端血管炎,皮肤溃疡,周围神经病变,心包炎,内脏动脉炎包括心、肺、胃肠道、脾、胰、肾、淋巴结和睾丸等,以及肢端骨溶解症、弥漫性脑血管炎等。

  ⑤心脏损害:常可累及心肌、冠状动脉和心包。如局灶性心肌炎、冠状动脉炎、慢性心内膜炎和心包炎等。

  ⑥肾脏损害:经过治疗的病人中50%有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20%的病人肾小管功能受损,最终死于肾功能衰竭者。肾脏受累多与甾体药、青霉胺和金制剂等有关。

  ⑦神经系统损害:大剂量的水杨酸可引起耳鸣、兴奋、欣快、幻觉、抽搐等症。糖皮质激素长期大量应用可有欣快、易激惹、颅压增高等。青霉胺大剂量治疗,部分病人可有味觉丧失、肌无力等症。

  这些损害可涉及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植物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由脑血管炎、类风湿结节、非特异性炎症并发的脑和脑膜病变以及颈椎半脱位引起的脊髓损害所致。常见的有智能低下、慢性进行性器质性脑综合征、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膜炎、脊椎和颈椎病变压迫脊髓和脊神经根的压迫性病变。

  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使得患者常感到受累神经分布区麻木、疼痛、触觉减退、肢体无力和肌肉萎缩。嵌压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由关节组织炎症、水肿、渗出、纤维样变性等病理过程导致神经受压或血运减少,而产生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有腕管综合征,就是手指麻木、疼痛、触觉减退、动作笨拙和不同程度的鱼际肌(手掌)的肌肉萎缩。颈椎病或胸出口综合征,就是手腕无力、前臂、上臂麻木或无力。跗管综合征,就是足跟内侧、足趾感觉异常、麻木或烧灼感,足部疼痛、无力等。囊肿压迫综合征,就是小腿外侧和足背感觉消失,脚趾肌无力和足下垂等。

  植物神经损害,表现为血管舒缩障碍;常表现为肢体多汗,潮湿、手足心苍白、潮红、青斑及雷诺氏现象等。

  ⑧血液系统损害:常见的是轻、中度贫血。原因是消化系统病变导致营养不足,非甾体药物长期应用,引起消化道溃疡和慢性失血;25%的贫血病人存在铁缺乏,表现血清缺铁,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

  女博士说:“刘大夫,这么一说,治还不如不治呐。”

  我说:“不对,还是要治,要用中医的方法去治。”

  女博士说:“刘大夫,可是我喝开胃汤、喝牛蹄筋汤、喝果汁,但是过了一个月之后,不管用啊。”

  我说:“你一边七分养,一边吃毒药雷公藤多苷片,怎么会好?”

  女博士说:“刘大夫,那我立刻把雷公藤多苷片停掉,就管用了?”

  我说:“不行,要把毒素排掉才行。”

女博士说:“刘大夫,那得多长时间?”

  我说:“没有一年是不行的。”

  女博士说:“唉,我够倒霉的。刘大夫,我是不是类风湿都不一定,结果吃了十几年的药,倒弄出一身毛病。”

  我说:“现在像你这样的病人多的是,因为类风湿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标准;再加上有些医生一切为了钱,把类风湿的诊断扩大化,治疗过度化,因此病人倒霉化。这就是目前我国医疗界的三化状态。”

  女博士说:“刘大夫,因此我们不能把身体交给别人。”

  我说:“是啊,所以我反复强调,自己的身体自己保。”

  女博士说:“刘大夫,我按着您的方法去保护自己,即便不灵也不后悔。”

  我说:“不会不灵的。”

  女博士说:“刘大夫,但是许多人不重视三分治七分养。”

  我说:“让一部分人先活下来,也让一部分人先死掉。”

  女博士笑了:“刘大夫,您说话真会赶时髦。”

  是啊,有些病,不治倒好,越治越倒霉,类风湿性关节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实,目前我国的误诊误治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了医生诊断扩大化,治疗过度化,病人倒霉化。然而误诊误治,并非只是类风湿的问题。

  什么叫误诊误治?

  临床误诊是指医生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对疾病所下的结论不符合实际病情的诊断。它包括错误诊断、延迟诊断和遗漏诊断。

  误诊与误治是一对孪生兄弟,先有误诊后有误治,误诊误治在临床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不仅是罕见病、疑难病容易误诊;就是常见病、多发病也会被误诊;不仅经验少的住院医生有误诊,就是经验丰富的主任医生也难免发生误诊;不仅设备简陋、技术薄弱的基层医院有误诊,就是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也难以杜绝误诊;不仅医德恶劣的医生容易误诊,就是风范高尚的医生也不能保证不误诊。因此临床误诊原因众多,既有医德的问题,又有医院管理、设备条件、业务水平、专科特点和疾病本身的因素。

  前苏联病理学家达维多夫斯基调查发现,莫斯科大学医学系临床诊断与病理解剖诊断的不符合率高达30%;也有人整理资料后指出,从1912年以后的60多年里,临床误诊率始终在40%左右。中国华西医科大学在1952—1987年期间的6668例尸解资料分析,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率为30%,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基本相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也发现,在1960—2000年期间的498326例尸解资料分析,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率为28%,由此可以看出误诊的普遍性。有人指出发生误诊的诸多因素中,思维方法的偏差在整个误诊病例中占60%,也就是说,医生大都是没头脑。

  为什么说医生大都是没头脑?

  这是因为尽管B超、CT、磁共振等先进技术在医学上广泛的运用,但并没有使误诊率下降。因为如果医生不动脑筋综合分析,那么光凭仪器去判断是非常可笑的。所以据统计,西医目前临床误诊率在30%,而某些疑难病例的误诊率达到40%以上。

  导致误诊的因素很多,一个病人的误诊涉及到医生、病人、疾病本身、医院设备条件等诸多因素。

  ①在病人身上的病,却让医生去判断,这本身就是给医生出的难题。因此是否发生误诊只能发生在诊断实践之后,有时要经过治疗,才能证实是误诊。

  ②先进仪器不能将误诊拒之门外。B超、CT、磁共振、数字显影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医学上广泛运用,但并没有使误诊率下降。 其实某些诊断设备的实际价值,目前并未认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过分地依赖仪器,还会增加某些新的误诊因素。

  ③越是一般的疾病,越易被误诊,外伤患者也易被误诊。据统计,误诊多发生在一般疾病及外伤患者当中。如发生在外科系统的误诊达到70%,其中以普通外科、矫形外科、妇产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和五官科为多,直肠癌的患者甚至多达七成被误诊。发生在内科系统的误诊占30%,其中以呼吸、消化、传染病、神经精神病、心血管病和儿科疾病为多。

  ④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分科越来越细。这对各专业疾病的深入研究虽有益,但也给患者求医带来不便。病人不可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面对分得越来越细的科室,病人就医缺乏针对性,不同科室往往给出不同的诊断,这种情况让患者很为难。

  ⑤临床分科越来越细,使得医生只能从本科的角度,去考虑病人的每个症状,从而得出不同的诊断。

  ⑥病人隐瞒病史、治疗史、难言的隐私,不愿向医生袒露真情而导致医生误诊。

  ⑦病人怕得不到医生的同情,在诉说病史时夸大病情,把医生的注意力和判断引入错误方向。

  ⑧病人缺乏合作,他们诉说病史漫无边际,杂乱无章,常偏离医生引导性问话,答非所问。把医生的头脑搅得乱七八糟,而导致医生误诊。

  ⑨病人迷信权威,常托熟人、找关系,找名家权威看病。而许多专家是二百五,只能凭主观印象暂作诊断。

  ⑩由于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总是不断地提高,而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却是参差不齐,因此在诊断手段现代化的情况下,误诊仍然是看病时面临的现实问题。
不过,尽管导致误诊的因素很多,但是更多更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医生本身。

  ①新医生不认识老病种。一些老病,如结核病,原来很常见,但由于国家大力干预,结核病发病率已经很低了,但近一段时期却有上升的趋势,南方医院普脊椎外科专家介绍,现在有很多新医生根本没有接触到结核病,在临床上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结果碰到这类病时,往往会认识不准,造成误诊。

  ②医生问诊及检查不细致。由于门诊病人太多,医生不能抓住要点询问病人,因此往往留下糊里糊涂的第一印象。另外,医生没有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也很容易造成误诊。

  ③医生过分依赖或迷信辅助检查结果。一些临床医师过分依赖新仪器检查,而对常规体检及病史采集重视不够;因此一些医生懒得动脑筋,而导致误诊。

  其实,各种现代仪器和检测方法都只是医生感官的延伸,不可能取代大脑的思维和临床观察。即使被称为临床诊断可靠标准的病理诊断,也同样受到标本取材部位、技术和病理医生的诊断经验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以同一病理切片在不同时间由不同医生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万万不能忽视高科技设备的负面影响,医师要善于应用各种先进仪器,但是永远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

  ④医生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特异性检查是指某一疾病的特征性检查项目,如乙肝两对半检查里的抗原与抗体是乙肝感染所特有的特征。当通过这些特征性的检查得出阳性结果时,将基本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⑤常见的易误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