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儒家传统的两个基本价值观是:“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传统美德表达的是:自已认为不好的不要给予他人,自己想要的也要想到他人想要。这种以己推人的美德尽管我们仍称其为美德,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是以已为中心的。这种模式缺少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了解和体验他人的能力。我们常把这种能力称为共情。因此儒家价值观因缺乏这种能力,我们因而不认为它是共情的。第三代新儒家对其重新作出的注解是:我以恕道待人,对我来讲很好的东西,对我的亲友就不一定很好,应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其他人的情形是如何。'杜维明,2001'这是较共情的解释。
          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我们的家长一副悲痛无辜的样子:我将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他们,处处为他们着想,不光得不到感谢,还要说不好。
         
我们要探究的是:这种为他人好的想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有过去生活的影子,过去未满足的欲望潜意识地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并将这种欲望投射到他者身上。如果是这种情形,这种好实在与他人无益,还要让他人背一个感恩的负担。这叫虚假的利他行为,这叫没有共情的能力。
          
所谓共情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人与人之间有我他的不同,不同的个体由于时代的不同,个人经历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甚至性别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欲望。共情能力是建立在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的基础之上。我们有了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才能去发展真正的利他行为。这种能力的获得才可能帮助我们去尊重个体生命的独一无二性,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平等,尊严,独立以及理解与宽容。这是种美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它的实现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结语:由于类似的研究在国内是个空白,而国外的研究又由于文化的不同给参考带来困难。加之这个研究设及多个学科,本人知识贮奋的局现,因而这是一个不成熟的研究,它只能算是一次探索。它的意义在于第一次讨论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因,并认为其与某些儒家传统价值观有关。且提出了这种价值观是通过家庭作为中介而内化到家庭成员的人格中去。由于时间、经费的原因,样本少,故说服力不足,研究结论的真实可靠程度有待进一步考察和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附录
一、 注解:
自身客体(selfobject):个体潜意识地利用另外个体的生命力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这是一种不成熟的人际关系,来自于生命的早期,个体潜意识地利用养育者来安慰自己未能整合的分裂的情感和弥补精神结构的缺失,并指导行为。
共情(empathy):是一种能站在对方角度体验他人苦和乐的内省力,这种能力的中心是去理解他人的复杂行为和这种行为的意义。
反向形戍(turning  against  the  
self):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与他者相对抗却又不敢去表达自己的反对态度,而将这种态度转向于拍打、撞击或伤害自己。
投射(projection):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使得个体将个人的欲望或冲动投射于他人、他事或外界的其他事物。
  
  
二、主要参考文献
1.《社会学》第十版  美: 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国的婚姻与家庭》第一版  邵伏先著,人民出版社1985
3.《现代社会调查方法》风笑天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4.《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文精神》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1987
6.《儒教与道教》德:马克斯?韦伯著 ,于晓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5
7.《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杨鑫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8.《中国人》林语堂著,学林出版社2000
9.《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2000
10.《中国人百年…人格力量何在》沙莲香等著,新华出版社
11.《中国社会文化心理》沙莲香等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12.《中国社会与现代化》韩明谟等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8
13.《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杜维明,朱汉民,肖永明编选,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14.《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5.《健康心理学》1例自恋型人格障碍报告,罗小年等,1999年第7卷第3期
16.《略谈儒道平衡治疗》李孟潮,往来心理治疗网站2001
17.《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8.《儒学在现代中国》宋仲福等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19.《四书五经》陈戍国点校,岳麓书社,1991
20.《弗洛伊德文集》车文搏主编, 第二卷。, 长春出版社; 1998。650—676。
21.《流变与走向》李惠国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22.《中国镜像》王岳川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23.《精神分析概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 1985
24.《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霍妮著,冯川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5.《健康人格》美:悉尼?乔拉德,特德?兰兹曼著,刘劲等译,二十世纪     文库,1990
26.《社会心理学导论》英: 威廉?麦独孤著; 俞国良等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7.《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9/14
28.《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美:E齐格勒等著,李凌等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8
29.《人格心理学》陈仲庚,张雨新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30.《积极家庭心理治疗》德诺?佩塞施基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社,1997
31.《文明及其缺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32.《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墨子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33.《中国之伦理精神》林存阳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4. Kohlberg;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1984
35. Heinz。L。 Ausbacher。 The significance of Alfred。 Adler for the Concept of 
Narcissism。
       Amj  Psychiartry。 142。 February 1985;203…207
36. Stephen A。Mitchell。。 Freud and Beyond—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analytic 
Thought
         Published by Basicbooks 1995。149—169
37.Moore and fine。 Psychoanalysis:The Major concepts  Yale University; 
1995。229—251
38.Heinz。Kohut。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Internationl Universities 
Press;Inc。1974;1—143。
39.Heinz Kohut。 The disorder of the self and their treatment: An 
outline。Int。Psychoanal  。1978
40.Otto。F。Kernberg。 Severe Personality Disorders。  Yale University;1999。。179—209
41.Henry M。Seiden。 The Narcissistic counterpart。 Psychoanalytic 
Review;76(1);Sping;1989;67… 
        80 
42.Randolf。 Alnes。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turbanies。
        Psychoanalysis Rew 6;1983;97—110
43.Sidney。Weissman 。Psychiatry in the new millennium。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1999;25
44.Johan。 Gedo。 The evolution of psychoanalysis—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Other Press。1999。119—129
45.Otto。F。Kernberg。 Love relation。 Yale University。1999;143—163。
46. Gerald。 Adler。 Psychotherapy of the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patient。 Two contrasting Approaches 。 Amj Psychiatry 143:4。April。1986;430…436
47.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658662
48.Miriam Elson。。The kohut seminars  On self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with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Norton Press 1987
  
  
      
  
 
  
  
后记: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王平教授。回顾整个研究生的学习期间,我始终得到了导师的“传导、授业、解惑”, 
并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段求学经历使我获益匪浅。特别是在这篇论文的构思、开题、以及数月的撰写论文过程中,我的工作始终得到了王平教授的精心指导和教诲。在这个过程中,我既惊叹于导师的博学、思维的慎密,同时也感叹于导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在我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努力学习这种为人、为学的风格,并希望带到我的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我还要感谢社会学系的所有任课老师,没有他们的教诲,我难以完成学业以及学到我想要学的东西。我特别要提到的是在我的开题及答辩中给了我有益建议的雷洪老师、陈志霞老师、吴中宇老师、朱玲怡老师、童铁山老师等。有了他们无私的帮助,我的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
      另外,我要感谢我们家庭的朋友赵蕃一先生在我论文写作期间给我提供的帮助,以及我的家人的支持。是他们共同的努力使我完成我的学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