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诊中,我们可以闻是否有五种声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 这里的“五气所病”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五种声音。

  1、噫(ài,一说读yī),又称噫气,指饱食或积食后,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黄帝内经素问·脉解》:“(太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大意是说,太阴(脾经)之病上走心脏为噫,是因为阴气较盛而上走于阳明经(胃经),而阳明经通过络脉与心脏相连属。在经络中,脾经与胃经相连。

  可见,噫气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还是因为太阴“阴盛”,例如脾肺气郁,胃阳虚(阳虚则阴盛)等。在《中医文化随笔20·望诊》中我们已经提到了五种人,其中提到了太阴之人。所以,对于噫气,除了用药物等方法对症治疗外,还应该注意病人是否有“太阴之人”性格方面的不足,如果有,应该帮助他努力改正使其成为阴阳平和之人。

  2、咳病,一般是肺部疾病。《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人体中肺属于太阴,经络中有手太阴肺经。所以,咳病等肺部的疾患,除了我们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外,也应该注意病人是否存有“太阴之人”性格方面的不足。

  3、语,即多言。语主肝病,肝为阳中之少阳,《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但少阳生发太过,则成了“重阳”、太阳。《黄帝内经灵枢·行针》:“重阳之人,熇(hè,火势猛烈)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大意是说,“重阳之人”,性格外向,言谈较快,神态往往“趾高气扬”。所以,多言且话快的病人除了对症治疗外,应注意是否有“少阳”、“太阳”之人的性格方面的不足。

  4、吞,即吞咽。一般认为,吞是由于脾气收病,不能灌溉四脏,而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脾开窍于口)所致。“思伤脾”。所以,对于吞症除了对症治疗外,看病人是否忧思多虑,如果有,应该主动开阔心胸。

  5、欠,即哈欠,主肾病。《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泻足少阴,补足太阳。”大意是说,卫气白天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晚上睡觉休息。阳主上,阴主下。如果阴气积于下,阳气还没有尽,阳引而向上,阴引而向下,阴阳相引,就频繁打哈欠。哈欠是少阴有余,太阳不足的表现。所以,数欠的人往往要补肾阳,同时还应该注意是否有“少阴之人”的性格不足。

  嚏,喷嚏。《黄帝内经灵枢·口问》:“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可见,喷嚏往往是阳气和利的表现,所以中医一般不进行汤药的治疗。但是,如果频繁打嚏(如过敏性鼻炎),一般就要进行充实卫气(如黄芪)和补肾固髓的治疗。频繁打嚏,应注意心胸开阔养肺气(因为悲则气消),还要注意保精养肾。

  除了“五气所病”外,中医闻诊中还有闻气味,如《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肝病其“臭(xiù,气味的总称)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肾病其“臭腐”。这些也可以帮助我们诊断疾病。

  2006年11月1日于北京




23·五行

  23·五行

  中医文化随笔23·五行

  所谓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运行变化。《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那么五行是怎么产生的呢?

  中医认为,五行是道的妙用,通过五行之间的交感,而形成万事万物。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大意是说,五行阴阳的本体就是天地之道,而这个天地之道,是万物运转的纲纪,事物变化的缘由,生灭变迁的根本,也是神明所依赖的府库。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大意是说:所以,事物的发生叫做“化”;发展到终极了,就是“变”;阴阳变化得不知不觉叫做“神”;这种“神”的妙用随缘而生,随缘而变,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状态称为“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大意是说:这种变化的妙用,在天称为“玄”,在人为人道,在地表现为“化”。“化”生五味万物;人道生智慧;“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大意是说:“神”在天表现为“气”,如风、热、湿、燥、寒等;在地表现为“形”,即木、火、土、金、水。“神”在天为风,则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天的“气”(五气)与在地的五行相感,而化生万事万物。

  五行的实质是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大意是说,不仅天有阴阳,地也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就是地的阴阳,表现为生长化收藏,其中“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就是说,木是阳中之阴,火是阳中之阳(纯阳),土为阴阳平和,金为阴中之阳,水为阴中之阴(纯阴)。所以,五行又称为“三”,指的是纯阳、纯阴和阴阳交杂三部分。《黄帝内经灵枢·官能》:“言阴与阳,合于五行。”

  由上可知,事物的演化过程可以用道家的说法来讲,就是:“道”(中医称为“天地之道”)生“一”(中医称为“神”),“一”生“二”(中医称为“阴阳”),“二”生“三”(中医称为“五行”),“三”生万物。

  由于五行之间的关系就是阴阳之间的关系,而阴阳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以,五行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表现为木火土金水之间的依次发生的相生关系(统一),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隔种类之间的相克关系(仍然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即:木克(胜)土,土克(胜)水,水克(胜)火,火克(胜)金,金克(胜)木。

  阴阳的对立统一理论和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能够帮助我们中道辩证而非绝对静止地看待和对待事物,在临床上则使我们能够很好地辩证施治。

  2006年11月2日于北京




24·经络

  24·经络

  中医文化随笔24·经络

  什么是经络呢?《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人体内的阴与阳,实际上是异名同类,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对立关系。所谓依存,就是他们统一到一个整体中。之所以说身体是一个整体,就是因为“上下相会”,“经络之间相互贯通”,“如环无端”的原因。也就是说,经络是连接、贯通身体上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物质。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经脉十二者……而内属于五脏六腑。”《难经·二十三难》:“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脉连接脏腑,可以行血气,通阴阳,以营养身体;经脉的横分支叫做络,络的分支叫做孙脉。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大意是说,关于经脉,很重要,能够决定人的生死和健康与否,可以调节人的虚实,所以对此一定要了解。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指出了人体受邪气干扰的过程往往是:皮毛——孙脉——络脉——经脉——脏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当我们的正气不足时,往往邪最先“舍于皮毛”,表现为风寒感冒。所以,对于风寒感冒,我们除了正常治疗外,还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是否因为心态一时不正,没有把持住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没有做到精神内守,而伤害了正气,使得邪气入侵了?因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当然了,没有合于阴阳四时季节的转换,也会风寒感冒的。所以,为了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在患感冒时就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正气”。

  人体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此气之大经隧也。”是说经脉为通行精气的“隧道”。《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其气内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是说,人体内的真气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络于肢节。其中,不在经脉中循环而散于经脉外的,是卫气;在经脉中循环的精气叫做营气。它们使得人体内阴阳相互跟随(如十二经脉的循行顺序阳脉与阴脉相随),内外相互贯通(如脏腑相表里),循环不止(如经脉的循环)。附十二经脉的循行顺序:从手太阴肺经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