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23-疡医大全-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者多属湿,治当活血疏风,消痰去湿,羌活汤加减。凡治痛风,用苍术、羌活、酒 
芩三味,散风行湿之妙药耳。(《经验》) 
又曰∶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不可食肉,肉属阳火,能助火,食 
则下遗、遗溺,内生痞块,虽油炒炙,热物鱼面,切宜戒之。所以膏粱之人,多食 
煎炒炙 ,酒肉热物蒸脏腑,故患痛风恶毒痈疽者最多,肥人多是湿痰,瘦人多是痰火。 
周鹤仙曰∶痛风,风入骨中,轻则隐隐骨内痛,重则遍身骨皆痛也。亦有走来 
走去,在骨节间作痛不可忍者,此等病虽邪入在骨髓,而骨髓属肾,似宜治肾,然 
不可徒治肾也,必须治阳明始效,阳明经胃经也,大肠亦阳明经也,论理去阳明之 
风宜用干葛,去阳明之火宜用石膏、知母,然邪终在骨髓,必须用气分药提出气分,然 
后以补肾药补其骨髓,始能去病,宜用黄 汤主之。 
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气胜者为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称为走 
注疼痛,俗名流火及历节风)。寒气胜者为痛痹,(痛痹者,疼痛苦楚,关节浮肿,世称为痛风及白虎飞尸。)湿 
气胜者为着痹。(着痹者,留着其处而不移,世称为麻木不仁,或痛着一处,始终不移音是也。凡风则阳受 
之,故为痹,行寒则阴受之,湿则皮肉筋骨受之,故为痹着而不去,皮肤不仁,是以痹从风寒湿之所生也。) 
经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 
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此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命名,以时令配五脏所合而言也。至阴者,六 
月也。)又曰∶其入脏者死,其留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又曰∶痛者寒气 
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痛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 
肤不营,故为不仁。盖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 
于肉则不仁,在皮则寒,故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热则纵,皆由 
内虚为本,可以风名,不可以作风治也。 
《统旨》曰∶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 
而不收也。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 
不仁,精神昏塞。热痹者,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 
故痹 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变,(经言止有风寒湿 
三痹,此更有热者,盖郁久成热,热在三气之内变生者耳。)三气合而为痹,则皮肤顽浓,或肌肉酸 
痛,此为邪中周身,搏于血脉,积年不已,则成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头发脱落,治 
宜疏风凉血,总由荣卫舍虚,外邪留居,血气凝结而成也。大抵湿多则肿,热多则痛, 
阴虚则脉弦数而重在夜,阳虚则脉虚大而重在日。 
冯鲁瞻曰∶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正气为邪所闭,则痹而不仁,痹虽有五,多由 
体虚之人,腠理空疏,为风寒湿三气侵入于皮脉肌筋骨,不能随时驱散,留滞于内, 
久而为痹。其为病也,寒多则掣痛,风多则引注,湿多则重着,然风寒湿三气客于 
经络,为病不一,或为痛,或为痒,或为麻痹不仁,或为手足缓弱,所以然者,有 
新久轻重之分,有湿痰死血之异耳。治以攻补兼施,而标本兼顾也。薄桂味薄,能 
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术群药至痛处成功,威灵仙治上体痛风,汉防己治下体痛风,然 
虚弱人并当以气血药兼之,方能有力营运药力。 
又曰∶痛风者,古名痛痹,俗谓之白虎历节风,即四肢骨节走痛也。夫气行脉 
外,血行脉内,昼行阳,夜行阴,各二十五度,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而 
太过,内伤外感则疾作矣。彼痛风者,因 
血受热已自沸腾,或再陟冷,受湿取凉,热血得寒污浊凝涩,荣卫难行,坚牢阻碍,邪 
正交战,所以作痛,夜痛甚者,行于阴也。治当以辛烈暴悍之剂,流散寒湿,开郁行 
气,破瘀豁痰,舒风和血,开发腠理,则怫郁开而血行气和自愈。大约有余则发散 
攻邪,不足则补养气血,然亦有数种治法,不能无异,或因风热,或因痰,或因风湿, 
或因血虚,若湿痰浊血流注为病,在下焦而道路远者,非乌附气壮者不能行,故用 
为引经,若以为主治,非徒无益也,总肢节肿痛,因经络感受风寒,郁久成为湿热, 
流注肢节之内,痛者火也,肿者湿也,其治宜疏风燥湿,佐以调补气血,以助药力 
营运,终以滋养肝肾,以壮筋骨坚强,此其治也。然痛要在势如刀割,尚属邪正相 
争之象,若至全然不痛,则邪正混为一家,相安于无事矣。 
《内经》论痹,四时之令,皆能为邪,五脏之气,各能受病,六气之中,风寒湿 
居其半,所谓杂至与合,则知非偏受一气,可以致痹。又云∶风胜、寒胜、湿胜者,则 
知但分邪有轻重耳,皮肉筋骨脉,各有五脏之合,初病在外,多而不去,则各因其 
合而内舍于脏,在外者祛之犹易,入脏者攻之实难,治外者散邪为亟,治脏者养正 
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必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 
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必参以补 
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 
缺,大抵必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病退之后,内 
节欲以保精髓,慎寒冷以却外邪,戒酒面以杜湿热,服补养以生气血,则病不复发矣。 
又曰∶痹之为证,有筋挛不伸,肌肉不仁,与风证相似。但风则阳受之,痹则 
阴受之,故多重着沉痛,其三气之中,风 
气者为行痹,故走而不留,不拘上下左右,关节之间流走而痛,或三日五日又移一处, 
俗名流火,又名白虎风,言其往来而痛,一如虎咬之状,日轻夜重也。寒气胜者为痛 
痹,因血脉寒凝,痛在一处而不移,俗名白虎飞尸。湿气胜者为着痹,上下脉理滞 
塞不通,致令肌肉先麻而后木,木而不知痛痒,即所谓不仁,经又以所遇之时,所 
客筋骨皮肉脉之处而命名,非行痛着之外,另有骨筋之诸痹也。崔紫虚曰∶风寒湿气 
合而为痹,浮紧兼涩,三脉乃惫,则紧涩之脉,重痛沉着之证,皆纯阴也,当助阳温散之药,方为对证。 
《灵枢》曰∶卫气不行则为麻木。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 
曰木者,以不仁中分而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 
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感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 
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补也,当以类而推治。然麻木者不仁之渐也,麻为木之微,木 
乃麻之甚,古方名为麻痹。《原病式》曰∶麻者亦犹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湿,气血 
壅滞而不得滑泽通行,气强攻卫,而为麻也。俗方治麻多用乌附者,令气行之暴甚, 
冲开道路,得以通利,则中气行而麻自愈矣。然乌附止能温行,更必须兼以补养,盖 
麻木未有不由于气血两虚也,或谓麻木为风,虽三尺之童,皆以为然,然如久坐而 
起,亦有麻木,假如以绳缚紧,释之亦觉麻木,久则自己者,此非因风邪,乃气不 
行也,故不须治风,当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亦有因阴火乘其阳分,火动于 
中为麻木者,当兼治阴火则愈,不必去火,补阴而火息也。大抵诸脉有余痹在表,诸脉不足痹在里。 
又曰∶风者四时八方之气从鼻而入,乃天之气也,痰者五谷百物之味,从口而入, 
脾胃之湿所结,乃地之气也。故风胜者先治其风,痰胜者先治其痰,风与痰相等,则 
治风先治痰,此定法也。经云∶风之伤人也,先从皮毛而入,次传肌肉,次传筋脉, 
次传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次治肌肉。由此观之,乃从右而渐入于左也。皮毛者, 
右肺主之,肌肉者,右胃主之,筋脉者,左肝主之,骨髓者,左肾主之,从外入者转 
入转深,故治皮毛,治肌肉,不使其深入也。又曰∶湿之伤人也,先从足始,此则 
自下而之上,无分左右者也。从外入者,以渐而驱之于外,从下上者,以渐而驱之于下,此其治也。 
十指麻木,丹溪曰∶是乃胃中有湿痰死血,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桃仁、红花、附子。 
有或腿足或肩背一块肌肉木者,此阳气不足,不能周及,以致阴寒凝泣也。 
身上虚痒者,是血不荣于腠理也,用四物汤加黄芩煎,调浮萍末服之。 

卷二十八诸风部
痛风门主方
属性:通治痛风主方(《活人录》) 
当归(三钱) 秦艽(二钱) 防风(一钱五分) 川芎 羌活(各一钱) 车前子 黄芩 枳壳(各五分) 
水煎。午后临睡服。(治痛不外乎顺气,治风必先于凉血,气顺则血活而脉络通,血凉则火清而风息, 
痛则不治而自治。如重感风寒,使内之湿火郁而不散者,加羌活、桂枝各五分,去黄芩、车前,服芎苏散。如外 
复感暑湿,加苍术一钱五分,白术、泽泻、黄柏各一钱,去川芎、黄芩、枳壳,服胜湿丹。血脉凝闭不通而痛甚 
者,加红花一钱五分,桃仁一钱,桂枝五分,去黄芩、车前,服祛风越婢酒及活络丹。病久血枯者,加牛膝一钱 
五分,制首乌二钱,服活络丹,或加味史国公药酒。病久气虚者,加白术三钱,人参一钱五分,减当归一钱五 
分,去黄芩、枳壳,服祛风越婢酒,兼加味虎潜丸。如劳倦内伤及房劳体虚之人,加人参三钱,知母一钱五分, 
牛膝一钱,去羌活、黄芩,服滋阴百补丸,及滋阴百补酒,或加味史国公药酒。如寒湿风湿之痰,其脉濡软而 
微滑者,加白术一钱五分,半夏二钱,陈皮、苍术各一钱,去当归、黄芩、车前,服祛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