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23-疡医大全-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赤豆苡仁汤x 
赤小豆 防己 薏苡仁 甘草(各等分) 水煎,食远服。 

卷二十一内痈部
大肠痈门主论
属性:经曰∶天枢隐隐痛者大肠疽;其上肉微起者大肠痈。(天枢穴,又名大肠募,大肠募在脐旁开二寸。) 
陈远公曰∶人腹中疼甚,手不可按,右足屈而不伸,人以为腹中火盛而存食也,谁 
知大肠生痈乎!凡腹痛足不能伸者,俱肠 
痈也,而大肠痈足犹不能伸也。但大肠生痈,无不成于火,火盛不散则结郁成痈矣。 
然火之有余,本水之不足,水衰则火旺,火无水制,乃养成其毒耳。治法不必治火,壮 
水以制火,毒瓦斯自消矣。清肠饮∶金银花三两,当归二两,地榆、麦冬、元参各一 
两,苡仁五钱,生甘草三钱,黄芩二钱,水煎服。一次痛少止,二剂足可伸,又二剂 
毒尽。(此方活血解毒,虽泻火而实滋阴也,相济相成,取效如神耳。倘不益阴以润肠,唯攻毒以降火,则大肠 
先损,何能胜火毒凌灼哉,无怪治之不效也。《冰鉴》) 
又曰∶大肠生痈,右足不伸,腹疼甚,便出脓血,肛门如刀割,此已溃烂也。能 
食者生,不能食者死。然不能食之中,亦有非因火毒之炽而然者,又不因其不能食 
而弃之也。凡生痈疽,俱以有胃气为佳,为胃气无论阴毒阳毒,多不可救。故阴疽证 
必以扶胃气为第一,少加败脓祛毒,则正气无伤,火毒易散,今大肠痈破而不思食, 
则胃气尽绝,大危证也。不急补胃,而惟治痈,必死之道矣。开胃救亡汤∶人参、山 
药、薏仁、元参、白术各一两,金银花二两,生甘草三钱,山羊血一钱研,水煎调 
服,一剂胃开,二剂脓少,三剂疼止,四剂全愈。(此方救胃而败脓祛毒已在其中,妙在银花治 
毒,仍是滋阴之品,为疮家夺命之将军,乃至仁至勇之帅。又得参术辅助其力,则散毒犹神。山羊血止血解渴, 
且善通气,引各药直入痈中以解散之,合而治之,调合有人,抚绥有人,攻剿有人,安得不胜乎!自然胃气开, 
化精微而转输于大肠也。倘胃气未伤,服之尤效,切勿疑而不用,以枉人性命耳。) 
又曰∶大肠生痈,小腹痛甚,淋沥不已,精神衰少,饮食无味,面色痿黄,四 
肢无力,自汗盗汗,夜不得卧,人以为火盛生痈也,谁知水衰不能润肠耳!夫大肠 
不能传导者,全赖肾水灌注,今因醉饱房劳,过伤精力,大泄其精,以致火动水涸, 
又加生冷兼进,以致气血乖违,湿动痰生,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痈也。 
然则生痈之先,本肾水之不足,兹痈溃之后,又复流其水,是虚其虚矣。若作火毒 
治,鲜不变为死证,必须大补肾水,并补脾胃之气,则脾胃化精生水更易枯涸也,肠 
一旦得滂沱之润,自然沾足重苏,不治痈而痈已化,气血足而肌肉生也。加味六味 
地黄汤以治之∶熟地二两,山药、山萸各八钱,丹皮六钱,泽泻一钱,白茯苓三钱, 
人参、麦冬各一两,黄 五钱,水煎服,数剂疼止神健。(按六味补肾水,加参、 、麦冬,补 
脾胃之土,土旺而肺自旺,肺与大肠相表里,又为肾之母,母子相需,表里相顾,故奏功如神也。) 
王肯堂曰∶大肠痈多大便坠肿,初起发热恶风自汗,身皮甲错,按之腹内急痛。 

卷二十一内痈部
小肠痈门主论
属性:经曰∶关元隐隐痛者小肠疽,其上肉微起者小肠痈。(关元穴,又名小肠募,在脐下三寸。) 
《千金》曰∶肠痈之为病,小腹肿,强按则痛,便数似淋。 
《厥论》曰∶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则死。 
王肯堂曰∶《千金》谓妄治必杀人。肠痈为病,小腹重而强按之则痛,便数似淋, 
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小肠有脓也。(《准绳》) 
陈无择曰∶肠痈为病,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聚积,身无热, 
脉数,此为肠内有脓,久积阴冷所成也。故《金匮》有用附子温之。其脉迟紧者,脓未 
成,可下之,当有血;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此以内结热所成也,故《金匮》有用大黄利之。 
张仲景曰∶肠痈,小腹痞坚,盖小腹痛而痞,小便数而似淋者。肠痈,即肺痈肝痈之属。 
巢氏曰∶洪数者已有脓,脉若迟紧者未有脓。甚则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 
脐生疮,或脓自脐出,或大便出脓血。 
张景岳曰∶经言肠痈为病不可惊,惊 
则肠断而死。故患是者其坐卧转侧,极宜徐缓,时时少饮薄粥及八珍汤,固其元气, 
静养调理,庶可保其有生。(《全书》) 
薛立斋曰∶此证因七情饮食所致。 
又曰∶若脐间出脓者不治。 
孙真人曰∶肠痈小腹重,强按之则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 
腹皮急,加肿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脓从脐出,或从大便下,乃七 
情饮食所致。脉迟紧者未有脓也,大黄汤下之;洪数者,已有脓也,薏苡汤排之;小 
腹疼痛,小便不利,脓壅滞也,牡丹皮散主之。 
陈实功曰∶肠痈初起,发热恶寒,脉芤而数,皮毛错纵,腹急渐肿,按之急痛, 
大便坠重,小便涩滞若淋,甚者脐突腹胀,转侧水声,皆由湿热瘀血流入小肠而成痈也。(《正宗》) 
又曰∶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妇人产后 
体虚,多卧未经起坐而成。妇人坐草艰难,用力太过而成,妇人分娩后,失逐败瘀,以 
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而成。醉饱房劳,过伤 
精力,或生冷并进,以致气血乖违,湿动痰生,多致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皆能致之。 
又曰∶初起未成,小腹殷殷作痛,俨似奔豚,小便淋沥者,当以大黄汤下之,瘀 
血去尽自安;体虚脉细,不敢下者,活血散瘀汤和利之。 
又曰∶腹濡而痛,小腹急胀,时时下脓者,毒未解也,用牡丹皮汤治之。 
又曰∶已成,腹中疼痛,胀满不食,便淋刺痛者,薏苡仁汤主之。 
又曰∶如脓从脐出,腹胀不除,饮食减少,面白神疲,此乃气血两亏,宜用八 
珍汤加牡丹皮、肉桂、黄 、北五味敛而补之。 
又曰∶如积袭日久,因循不识此证,误 
作胀病治之,以致毒攻五内,肠胃受伤,或致阴器攻烂,腐靥黑斑,色败无脓,时流 
污水,腹连阴痛,烦躁不止,身热口干,衾帏多臭,卧房难进者,俱为不治。 
冯鲁瞻曰∶小肠痈作痛者,其身甲错,腹皮紧,按之濡,如肿状,腹常痛或绕脐生疮,急宜下之。(《锦囊》) 
又曰∶一室女时患腹痛,食少面黄肌瘦,幼科治以退热消积,女科治以通经行 
血,大方以虚而议补,俱不效。后有识者曰∶脉大而尺独数,肌肤甲错,(甲错,不滑泽 
也。)此小肠有痈,脓已成而将溃矣。亟与葵根一两,金银花三钱,甘草节一钱,皂角 
刺、陈皮各二钱,再剂而脓血大溃,更以太乙膏同参 治之,一月始安。 
又曰∶肠痈是膏粱积热所致。其候身皮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绕脐 
生疮,小腹按之则痛,溲数似淋,腹胀恶寒,身热自汗。如脉沉紧而未有脓,须急 
解毒;如脉洪数已有脓,须急下脓;若小腹痛而小便闭者,是脓壅滞也。然肠痈为 
病,切不可惊,惊则肠断,故坐卧转侧,切宜徐缓,并饮薄粥及八珍汤以固元气,静养调理,庶可保也。 
李东垣曰∶肠痈绕脐生疮,脓从疮出者,有出脐中者。惟大便下脓血者,自愈也。(《十书》) 
申斗垣曰∶肠内生痈,当验证明白,不可妄治,妄则杀人。其病小腹重,按之痛, 
小便如淋,时时汗出恶寒,身皮错,腹皮急,绕脐生疮,或脐出脓,或大便脓血。如 
左肿甚者,左寸洪数,是小肠痈;右肿甚者,右寸洪数,是大肠痈。(《启玄》) 
朱丹溪曰∶肌肤甲错,腹皮紧小,腹痛小便以淋,时时汗出或引大腹痛,按之 
濡,若肿状,腹无积聚,身不发热,脉不弦数,此肠中有痈,久积阴冷所致。宜用 
浊热之剂以温发之,故《金匮》有用附子温之者。 
何氏曰∶凡肠痈男左女右,脚曲不能 
伸者是。若误作阴疝与伤寒治之,为祸不小。(《济生》) 
胡公弼曰∶按脐下一寸三分,即肠之屈曲间,大肠左盘,小肠右曲。其生痈也, 
由冷毒积久,肠浓而不能发越于外,故生于内,外视之无形,重按之痛甚,毒生于 
左侧左足不能伸,毒生于右侧右足不能伸,生毒之外肌肤微有皱纹,细观亦觉微肿。此 
证当服牛胶酒吞太乙膏丸追脓解毒,治一不善,则难救矣。(《青囊》) 
窦汉卿曰∶膀胱有热,蓄毒不流,结成此候,以致脐中坚硬结核,小便疼痛,日 
夜下利无度是也。外宜用连须葱十根捣烂罨脐上。 
又曰∶妇人肠痈与男子不同,乃心经毒流小肠经,发在脐中,坚硬如石,此是恶候也,宜内托。 
又曰∶肠痈,若大便或脐间出脓者,不治。 
《内经》曰∶肠痈为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故患是者,其坐卧转侧,务宜徐 
缓,时少饮薄粥及服八珍汤,固其元气,静养调理,庶可保全其生。(《全书》) 
《千金方》灸法∶曲两肘,正肘头锐骨,灸百壮,下脓血而安。 
《脉经》∶问曰∶羽林妇病何以知肠有痈?师曰∶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 
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为败浊,小腹痞坚,小 
便或涩,或自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则为瘀血,血下即安。 
陈远公曰∶有腹疼口渴,左足不伸,伸则疼甚,手按之犹不可忍,人以为肠中生 
痈也。然肠痈有大小肠之分,屈右足者,大肠生痈也。屈左足者,小肠生痈也。今屈 
左足是小肠生痈矣。但大肠痈易治,小肠痈难医,以大肠可泻,小肠难泻也。然得 
法又何不可泻哉。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