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23-疡医大全-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猪牙皂角法∶取坚小不蛀猪牙皂角放瓦上火炙脆,去两头,研末。瓷瓶密贮听用。 
制硝法∶入金丹用者火硝,以温汤蘸过绵纸挹干包好,放灶上洞内五六日,收 
其湿气。入玉丹内,不必如此。 
合碧丹法∶每用玉丹三分,配百草霜半匙研匀,入灯心灰一厘,甘草末三匙,苏 
薄荷叶末三分,研极细。然后入好冰片五厘,多些更妙。再研匀,入小瓷瓶内,勿 
泄气。此丹宜临用旋合,不可出三日,不可过阴天。春夏宜多加苏薄荷叶末,其色 
青。 秋冬宜多加玉丹,其色白。 欲出痰加皂荚少许。 
合金丹法∶每用提过硝一钱八分,入生蒲黄罗细末四分,共研细。次下僵蚕末 
一分,猪牙皂角一分,和研成淡黄色,加冰片一分,再研。此药可以久留,冰片临用时加。 
按∶金丹功主消肿出痰,并牙咬舔舌穿牙疔毒,专用此丹治之。咽喉等证则兼 
用碧丹,看证轻重加减。如证重者再加牛黄于本方内。如喉肿证及喉风,加僵蚕、牙 
皂。轻证只用硝与蒲黄。 盖碧丹消痰清热,解毒驱风,固为良剂,尚属平缓,不 
如金丹消肿毒,除风热,开喉闭,出痰涎,最为神效。但喉证初起,金丹不宜多用,因 
其能直透入内,且善走散,初起若多用之,恐轻证不胜药力,反 格难入也。凡喉证 
及单双蛾,只用碧丹,其他重证,金碧兼之,须分先后多寡,初起碧丹(九),金丹(一),吹 
五管后,碧丹(八),金丹(二),再吹碧丹(七),金丹(三)。如证重者碧丹金丹各半,用至三五次 
后,痰涎必上涌,然后金丹(六),碧丹(四),将管直入喉中,重吹一次,随收出管,即吊 
出痰。竟用金丹(八),碧丹(二),亦可。 
膏滋药法 苏薄荷(为君),玉丹(为臣),川贝母(为佐),灯心灰、百草霜、甘草、冰片(为使)。 
先将玉丹、百草霜研和后,入灯心灰再研,再入薄荷、甘草、贝母研极细,方入冰片 
研,蜜调服。凡喉痈喉菌须时时噙咽之,证重则兼煎药及吹药。 
x喉证主方x 
牛蒡子(炒研) 前胡 连翘(炒) 桔梗 黑山栀 栝蒌根 枯黄芩 元参 甘草(或 
加金银花 发热加柴胡 头痛加熟石膏 口渴加麦冬、知母 胸膈饱加枳壳 郁热加芍药、贝母) 水煎服。 
x三黄散方x 生地(为君) 蒲黄(为臣) 牛黄(为佐) 冰片(为使),共为极细末,用芭蕉根 
汁或扁柏叶汁和蜜调敷。此药治头痈面痈。如肿硬不消,因气凝血滞,或痰块结而不 
散,则兼阴证矣。宜用姜汁、葱汁为要。兼治小儿丹毒。 
x玉锁匙方x 巴豆压油于纸上,捻成条子,点灯灭火,以烟薰入鼻中,一时鼻若流涕,其关即开。 
x犀角解毒丸x 
犀角(镑,一钱) 桔梗(一两) 赤茯苓 牛蒡子 生地(各五钱) 元参 连翘(各六钱) 朴 
硝甘草 青黛(各二钱) 
共研极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薄荷汤化下,挟惊者朱砂为衣。此通治小儿 
诸疮毒,及痧痘后余毒喉齿等证。 
口疳药即兼长肉方 每薄荷三分发儿茶一分五厘,制黄柏厘许,龙骨二厘,白 
芷二厘五毫,如肿痛即用三四厘。甘草、珍珠各五厘,各研细,配合再研。加冰片三 
厘再研匀,入瓷罐内。凡遇口碎及各种口疳用此。若初肿起而热甚者,多用薄荷;若 
不肿不甚热病久,宜用长肉为主,本方多加儿茶、珍珠、龙骨;如色成紫及一切喉 
证碎者,亦用此长肉。如治走马疳、穿牙疔,及重舌口疳,初生小儿胎毒、口疳,本 
方中加牛黄,倍珍珠,无不奏效。若黑而臭腐者不治。小儿黄色胎疳,如干橘穣者 
不治。如治痧痘后口疳,去黄柏、龙骨,加牛黄,倍珍珠各五厘,多更妙。大抵遇极 
凶证难效者,或欲速愈见效,加牛黄、珍珠各五厘,多些更妙。痘后疳非此不效,余 
证加之,亦无不神应。凡用碧丹,看证凶险时,冰片宜多加些,将愈甘草宜多加些。 
吹咽痛。 
壁 窝(二十个) 橄榄核(三个) 
共于阴阳瓦上焙存性,研细吹。 
x冰梅x 治咽喉百病。 
半熟大梅子(一百枚,五月五日午时,用食盐、朴硝各四两,水三碗,入坛内浸梅子,其水约过梅子三 
指,浸一宿,后入) 猪牙皂(如眉毛大者作去核、去弦) 防风 甘草 白矾(各四两) 鲜南星 
(切片) 鲜半夏(切片,各三十五枚) 桔梗(二两) 
研细拌入。浸七日取梅晒干,又侵又晒,以汁尽梅上起白霜为度,瓷瓶收贮。凡 
用取梅一枚,丝棉包噙口内,有水先咽五六口,后有痰涎吐尽,以口内无痰,只有 
清水,方去梅子,可以食粥,一枚可治二病。 
x赤麟丹x(吴振华) 治喉痹喉风喉蛾喉痈七十二证如神。用倾元宝罐一个,入明 
矾二两,好血竭二钱,于罐内放巴豆仁二十一粒于矾内,放炭火上 ,令烟尽,冷 
定加白硼砂二钱,冰片一钱,共研极细,瓷瓶密贮。每用少许吹之。 

卷十七咽喉部
喉痹门主论
属性:陈实功曰∶喉痹咽喉肿痛,半塞半开,又宽又肿,此乃标病,虽重无妨。用金锁 
匙吐出痰涎,利膈饮推荡积热。(《正宗》) 
冯鲁瞻曰∶喉痹者,即缠喉风类是也。其候面赤气粗,咽喉肿闭,乃蓄热生风,积 
聚毒痰而作。甚者内壅肉瘤一块,气闭不通。若至鼻而青黑,塞噎头低,痰胶声锯 
者不治。更有脏寒,亦能令人咽闭而吞吐 
不利者。盖诸证下寒过极,则上热反盛,不独此也。其候与蛾证相近,而治法不能无 
异,大抵无形肿闭者为痹,有形肿痛者即是蛾耳。先吐风痰者,急则治其标也。后 
解热毒者,缓则治其本也。至于上热下寒者,用热药食前冷服之,不可误服凉药也。 
又曰∶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君火也,一阳少阳相火也,手少阴心脉 
挟咽,足少阴肾脉循喉咙,其人膈间素有痰涎,或因饮酒过度,或因忿怒失常,或 
因房室不节。盖饮酒过度,胃火动也,富贵人多犯之;忿怒失常,肝火动也,妇人 
多犯之;房室不节,肾火动也,男子多犯之。火动痰上而痰热熏灼,壅塞咽嗌之间, 
痰者火之本,火者痰之标,火性急速,所以内外肿痛,水浆不入,乃外证之最危者。 
治疗之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标用丸散以吐痰散热,治本用汤药以降火补虚。 
奈何治者但云治脾肺火,而未云降肝肾火也,必须以《内经》从治之法,切不可骤 
用寒凉,益促其危耳。故实火须用正治,虚火须用从治,须分明白不可少误。 
又曰∶咽与喉,会厌与舌,四者同在一门,其用各异。喉以纳气,故喉气通于 
天;咽以纳食,故咽气通于地,会厌管乎上,以主开阖,掩其气喉,令水谷能进食 
喉而不错,四者交相为用,阙一则饮食废而死矣。云喉痹者,谓喉中呼吸不通,言 
语不出,而天气闭塞也。云咽痛及嗌痛者,谓咽喉不能纳唾与食,而地气闭也。云喉 
痹咽嗌痛者,谓咽喉诸病,天地之气,并闭塞也。(按咽之低处为嗌。) 
又曰∶咽在后主食,喉在前主气,十二经中惟足太阳主表,别下项,余经皆内 
循咽喉,尽得以病之。而统在君相二火,喉主天气,属肺金,变动为燥,燥则涩而闭。 
咽生地气,属脾土,变动为湿,湿则肿而胀。皆火郁上焦,致痰涎气血结聚咽喉,肿 
达于外,麻痒且痛为缠喉风,肿于两旁为喉痹,其单蛾、双蛾、木舌、舌胀、缠喉、 
走马、喉风,病同于火故不分也。惟缠喉、走马,杀人最速。 
又曰∶喉痹多属痰热,重者用桐油探吐。缠喉风亦属痰热,谓其咽喉里外皆肿 
者是也。亦用桐油以鹅翎探吐。 
又曰∶肺绝喉闭,其脉浮散而微细,其声如鼾,有如痰在喉中响者,此为肺绝之 
候。宜速用人参汤调入竹沥、姜汁服之。若早治者十全七八,次则十全三四,迟则十不救一。 
又曰∶喉痹用陈年霜梅,入蜒蚰令化,每患喉痹等证,用梅噙于口中,神效。(《锦囊》) 
张子和曰∶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出血者, 
乃发汗之一端也。 
《医论选要》曰∶脏腑停寒,寒则气缩,如物窒碍于其间,固有喉痹之证。 
又曰∶阴证下虚,令人喉痹,又当治其下寒,则痹自通矣。 
又曰∶走马喉痹者,谓喉痹急甚,其死又速,药缓不及救也。惟针出毒血,病实时愈。 
窦汉卿曰∶或问风毒喉痹,内外俱肿,其故何也?风毒之气结于喉间,则壅塞喉 
间,乃风毒与痰相搏故也。《素问》云∶无风则不动痰,无痰则不受风,风痰相搏,结 
塞咽喉。其外证咽喉形如鸡子,其色微白,外面腮上有肿,其形似疮,身发寒热,牙 
关紧强,语声不出者是也。先用 汁加元明粉,或蜜汤探取其痰,急服荆防消毒散, 
牙间肿处紫黑,用小刀点破,即用冰片散吹之。无不效验。(《全书》) 
又云∶风热喉闭,内外俱肿者,谓其人久积热毒,因而感风,风热相搏,发出 
外来则壅喉间。其人面赤腮肿,身发寒热,喉中有块如拳,外血鲜红。先用玉字药蜜 
调点之,次用荆防消毒加减治之。 
又云∶如牙关紧强不得开者,此皆风痰相搏,壅塞咽喉。先用木针排开,或黄 
菜汁,或温蜜汤,或醋水,俱入元明粉灌喉,再用鹅翎搅之,吐出痰涎几碗,外 
用五倍子醋调敷之,急服荆防二陈汤,吹冰片散。 
又云∶虚阳上攻,由于久病元气虚弱,邪火上行,咽喉肿痛,上下不升降,水火 
不既济,心火冲喉故肿痛而闭塞,其形若何?曰语声不出,牙关紧急,痰涎满口,手 
足厥冷,头目昏眩者是也。治法如前。 
又云∶或厥重不省人事,目张直视,可用吴茱萸研烂,醋调涂两脚心,然后用降 
气汤治之;气喘加前胡、乌药,气短加沉香、人参,待手足温,饮薄粥以敛元气。入 
谷则昌,绝谷则亡,此之谓也。 
又云∶如腮颔浮肿,外面赤者,此必感于风毒,急用紫苏、枫叶、柏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