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入门-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诊断 其左脉弦硬者,肝气挟火上升也。右脉弦硬且长者,胃气上逆更兼冲气上冲也。因其脏腑间之气化有升无降,是以血随气升充塞于脑部作疼作眩晕。其脑部充血过甚,或自微细血管溢血于外,或隔血管之壁,些些渗血于外,其所出之血,若着于司运动之神经,其重者可使肢体痿废,其轻者亦可使肢体软弱无力。若此证之忽然痿坐于地者是也。至其心中之发热,饮食之停滞,大便之燥结,亦皆其气化有升降之故,此宜平肝,清热,降胃,安冲,不使脏腑之气化过升,且导引其脑中过充之血使之下行,则诸证自愈矣。 
处方 生赭石(一两轧细)怀牛膝(一两) 生怀地黄(一两) 生珍珠母(六钱捣碎)生石决明(六钱捣碎)生杭芍(五钱)当归(四钱)龙胆草(二钱)茵陈(钱半)甘草(钱半) 

? 2007…8…28 13:07 
? 回复 61。188。95。* 6楼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 将药连服八剂,步履复常,病遂痊愈。 

百余年来,虽然中医界尽力与西沟通,但因中,西殊途,更兼早已成“西医在权,中医在野”之局势了。 
《血证论》为清末唐容川所著,只见80年版,全书共366页,分八卷,是专论血证的优秀之作,早已得到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普遍重视,适合已经临床几年的中医阅读,书中止血,消淤,宁血,补血四大法已被教材采纳。 

作者 第一页,一,《血证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作者唐宗海(字容川),生于公元1862年,卒于公元1918年。时值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正在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际。当时,医学科学已成为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正如毛主席所说:“帝国主义。。。。。。对于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的一个方面,也不放松,这就是它们的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侵略政策的实施。面对着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在当时的中国医学界,出现了一股崇洋媚外的逆流,他们高唱“全盘西化”,“中医是杀人的祸首”等等。一时,那些洋奴,买办,反动文人纷纷登台表演,祖国医坛乌烟瘴气。后来北洋军阀的教育总长汪大燮,索性下令取消中医,使这股逆流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对中医的贡献功不可没,尤以活血化淤的几个逐淤方被大家推崇有加。但是,对中西结合的激进,产生了某些抑中合西,削足适履的做法,故中医界又称“医林改错,越改越错”。造成了至今被“废医论”据作“稻草”攻击中医的口实。 
医虽技艺,而深旨却难。西洋医学据形质之说,甚至敢于站在小小的细菌之上,蔑视我中华医学,而中医学者,(未真学会者)苦其经旨难明。得西之说,则大喜。于是竞相杨西而贬中。忘记了古圣垂示气化之理,实则先从洞明形质,但西医解剖形质,何曾窥探气化?故西医在我国虽然百年有余,能疗内科大证而被百姓传颂者有几? 
求医者,并不尽慕于西,而我辈中医者,反欲自弃其学,以追逐钱财之易,而抛中就西,然为生存故,亦可稍凉,中西未见结合,西化却愈演愈烈,国医未复,狂澜又起,竟视祖先宝贝,为谬,为荒诞。此等妄谈,岂足撼数千载上悬日月不刊之圣经,而反惜大众之入火坑者,甘为众盲也。并非众人愚而我独智,只因大家不加思量,而徒以“科学”一词所趋,创为丧心病狂之举,诚世道之隐忧,令人太息。 
伤寒?金匮,上承圣经,吾虽学浅,未敢论其解,但于其中搜求数方,得养父之指点,确能效如桴鼓,古今医林,书籍,汗牛充栋,未见能出其右,人果思否?以为圣作,空穴来风?今贱中医贵西医者,其治病仍未舍去中医,厚颜改称,可废医存药,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争作无理之诟争。习医者,虽然好议前人之失,已求进步,但皆勇于卫道,未见豪无学问者,医亦入方之流,但得见脏腑,气化功能,谓道即在,而未敢上侮古帝昔圣,但清之王清任,则有意无意间,有所谵妄,试举证之:第一篇脏腑记叙,开口即以宋元人脏腑图论,与内经混驳一番,概称古人,难道内经要以宋元人脏腑图论为据?忽言灵枢曰,手少阴三焦主手上,足太阴三焦主足下,而灵枢实无其文。可笑者,谓黄帝虑生民疾苦,平素以灵枢之言,下问歧伯鬼臾,故名素问。 
第二篇中,谓出气入气,吐痰饮津液,与肺毫无干涉,是古人误以咳嗽等证为肺病。。。。。。又于图内肝下注:绝不能藏血五字。医书之气化岂能呆看,那经不又云脾藏肉吗?既重形质而轻气化余论为中医无取也。故不复议。 
西洋人说,脑主知觉,心不主知觉,是但见其上之精华而不见其下之蕴蓄。不知阴为阳之守,阳为阴之使。阴阳动静之理,吾岂能测识,但有神圣之遗经在。 
大凡西人长于化学,故其医学无非借助化学,而于天地之道,阴阳五行之理,人体经脉造化之机则茫然无知,故而我发贴说, 秉承了中哲内涵的中医学;以承认事物不同性质;将疾病分作“寒、热、虚、实”四大类;为西方文化不能解读;而古老的中药;无需换代就能杀死现代的病菌!又令西方人查遍五洲典籍找不着答案。故西医何能用“发炎”二字将不同性质的疾病概全?只能生出种种治标的手段,与万能的“消炎”…… 

虽然“有脑无心”的西说,据其形质之守旧不变,未知其所短,然国外早已有不少“有脑有心”的汉学家,因习中书而翻然改计者,百余年间,何待枚举?(今年电视,德国之人,因看仲景书,改名仲民,为信张仲景之民)作为中国人继续坐井观天,我们可知道,何为弱智吗?
? 2007…8…28 13:07 
? 回复 61。188。95。* 7楼
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由于《内经》详于针灸而略于药,故仲师尊《内经》之旨,依《神农本草经》之药。合《伊尹汤液经》之方,据亲历之临床实践,以自己卓越的天才,创造性的完备了我国医学第一部以药治病的方书《伤寒杂病论》,既现存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而称医中之圣。 
经云,“病诸于内,必形诸于外”,故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理,实际就是人体各脏腑,经络病理的外在反应。而各脏腑,经络,属性有阴阳,部位有浅深,病性有寒热,病机有虚实,发病有层次,所以,伤寒六经辩证,实际就是包括了由脏腑,经络气化(由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基础所化生的,不断运动,转化着的动力功能)八纲等在内的综合性辩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用药只八十多味,组一百一十三方,而呈三百九十七法,故其论理,识证,遗方,用药之独到精妙,堪称从古至今,独无仅有,历代医学名家将其比拟如神龙之出没,而鳞甲禁严。龙,有血有肉之躯,神龙,具有灵性的有血有肉之躯,出没,既不易捉摸之高深莫测,又是存在着之实体,磷甲森严,统一整体不可缺一之严格。 
但由于年代久远,文词古典,义理难明,虽然历代注解作家,或从文字上释义,或从义理上发挥,或以临床予论证,或专辩疑解惑,希图连贯易懂,以助后学,故而被我们称作名家。 
但名家见仁见智,各不相同,甚至门户之见,诋毁之言,甚或某些不切临床,脱离实际之处,又为后学添些障碍与误解,以至蒙头转向。如坠雾中,甚或替他辩护,比如:说是伤寒“传足不传手”。“伤寒只治寒病”,等等。我只是想提醒后学,凡从伤寒入手的,宜多一种版本,兼看则明,又宜就近找临床医师指点,兼听则明。 
伤寒之深,大家公认,但浅人见之就浅了,比如我这种人,就是当年赤脚医生那种,只取其某些方,某些证,后来慢慢识些皮毛,一用就灵。。。。。。我们没学会,那是可以谅解的,因为文化不高呀,故我敢在此论伤寒。我搞得不象了,看那些有学问的好不好不出来? 
有人说,《伤寒论》只是为伤寒而设,并不包括温病,那张仲景另外的温病学可能失传了,或仲景长于伤寒,短于温病,有名家这样说,如杨栗山,王安道等。故而历代争得很凶。 
但《内经?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更具体。“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所以仲师只取伤寒二字以括之。 
从《伤寒论》的内容看,也的确包括了温病在内的不同热性病。那桂枝二越脾一汤不是辛凉解表的方剂吗?那阳明篇各方更不用说了。温病学中,化班汤就是《伤寒论》中白虎汤的加味,温病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救逆汤,都是从炙甘草汤衍化而来,增液承气汤不是调胃承气去甘草加生地,元参,麦冬?椒梅汤不源于乌梅丸?凉膈散不源于栀子豉汤?从开卷至终的理论,也都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只不过专论温病罢了。 
但《温病条辨》的巨大贡献,增加与明细了我们对温病的认识,有所发展,那就是三焦,与卫,气,营,血,辩证,以一横一纵的视角与具体有效的治病方法。故而被现代纳入了经典的范畴。 


七,中医学书籍 

在古代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著作中,历代医家们公认《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或《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但是象我这种文化,看得懂多少经典著作,不照样也学会了嘛,因为时方也是治病的,照样学得会,而且那时连教材也没有,还是32岁那年,为了竞读函授大学,与授徒的需要,才买了几本教材之类的书。。。。。。 
而1955年冬,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医学习研究班明确地提出了学员必须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即《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70年后,在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