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80-医学从众录-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诸风抽搐,手足螈 ,小儿惊风,大便结,邪热暴甚,肌肉蠕动,一切风症。(按∶此表里通治之轻剂) 
喻嘉言曰∶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可多服也。 
x祛风至宝膏x 
即前方再加人参补气,熟地益血,黄柏、黄连除热,羌活、独活、天麻、细辛、全蝎、 
防风祛风,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茶酒任下,此中风门不易之专方也。 
x三生饮x(方见《时方》) 
薛氏云∶加人参一两许,驾驭而行,庶可驱外邪而补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以取败。 
x稀涎散x 
治中风口噤,单蛾双蛾。 
巴豆仁(六粒,每粒分作两片) 牙皂(三钱,切片) 明矾(一两) 
先将明矾化开,却入二味搅匀,待矾枯为末,每用三分吹喉中,痰涎壅盛者,灯草汤下五分。(在喉即吐,在膈即下) 
一方∶半夏十四粒,牙皂一个炙,水煎,入姜汁服。 
x凉膈散x(方见《时方》) 
x加味转舌膏x 
即前方加远志、菖蒲、防风、桔梗、犀角、川芎、柿霜,炼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 

卷一
中风续论
属性:古人定病之名,必指其实。后人既曰中风,如何舍风而别治,观仲师侯氏黑散、风引汤 
数方自见。余此书原为中人以下立法,只取唐人续命汤一方为主,盖以各家所列风症,头绪 
纷繁,议论愈深则愈晦,方法愈多则愈乱,不如只取一方,以驱邪为本,庶法一心纯,不至 
多歧反惑。要知此汤长于治外,非风则不可用,是风则无不可用也。至云风为虚邪,治风必 
先实窍,此旨甚微,能于侯氏黑散、风引汤二方研究十年,而知其妙处,则可与共学适道矣。 
x侯氏黑散x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内经》云∶邪害空窍 
,此则驱风之中,兼填空窍。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 
x风引汤x(俱见《金匮》)除热癫痫(巢氏治香港脚) 
大人中风牵引,小儿惊痫螈 ,皆火热生风,五脏亢甚,归迸入心之候,夫厥阴风木, 
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而害土,土病则聚液成痰,流注四肢而瘫痪。 
此方用大黄为君,以荡涤风火热湿之邪,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用桂枝、甘草以缓其 
势,又取石药之涩以堵其路,而石药之中,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浓土以除 
其湿,龙骨、牡蛎以敛其精神魂魄之纷驰,用寒水石以助肾之真阴,不为阳光所劫。更用紫 
石英以补心神之虚,恐心不明而十二官危也。明此以治入脏之风,游刃有余矣。喻嘉言此解 
最妙。 

卷一
类中风症
属性:一火中之说,本于河间。河间举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大法以白虎汤、三黄汤沃之, 
所以治实火也;以逍遥散疏之,所以治郁火也;以通圣、凉膈散双解之,所以治表里之邪 
火也;以六味汤滋之,所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以八味丸引之,所谓从治之法,引火归 
原也;又地黄饮子,治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行,神妙无比。 
x地黄饮子x 
时贤徐灵胎云∶此治少阴气厥之方,庸医不察,竟以之治一切中风之症,轻则永无愈期 
,重则益其病而致死。医者病家,终身不悟也。 
孙心典按∶舌喑不能言,有上焦为痰火阻塞者,宜转舌膏;有中风脾缓舌强不语者,宜 
资寿解语汤。惟有少阴脉萦舌本,气厥不至,名曰风痱,宜用地黄饮子温之。喻氏用资寿解 
语汤去羌、防,加熟地、何首乌、枸杞子、甘菊花、黑芝麻、天门冬治之。 
x资寿解语汤x(俱见《时方》) 
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一气虚类中,说本李东垣。东垣以元气不足则邪凑之,令人卒倒僵仆如风状。大法以六君子汤加黄 、竹沥、姜汁 
治之,补中益气汤亦治之;卒倒遗尿,元气大虚,必重用白术、人参、黄 ,加益智仁主之。又有恼怒气逆而厥,面青 
脉大,如中风象,宜景岳解肝煎主之。虚者六君子汤,加乌药、青皮、白芷主之。 
一湿中之说,本于朱丹溪。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 
热,热生风,二陈汤加沙参、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主之,或单用半夏六钱,煎半盅,入 
生姜汁二滴,风化硝二钱,先治其标,或间服滚痰丸。 
亦谓之痰中,可用吐法,后理脾胃,先调经络,以竹沥汤主之。 
x竹沥汤x 
竹沥(二酒盏) 生葛汁(一酒盏) 生姜汁(一汤匙) 
相合,作两服。 
刘、朱、李三子发挥之外,后人又增恶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症。 
一食中者,过饱食填太阴,上下之气不通而厥,以平胃散加减煎服,或探吐之,或以备急丸灌之。 
x备急丸 消暑丸x(俱见《时方》) 
一恶中者,入古庙山林古墓,及见非常怪物,感其异气,遂昏倒不知人事。其脉两手若 
出两人,乍大乍小,以苏合香丸灌之,或以平胃散加雷丸二钱,雄黄精五分,藿香一二钱, 
以解秽,或焚降真香、藿香、生 、川芎、苍术、皂角、红枣,使正气自口鼻入。 
一寒中者,或暴寒之气直入于内,手足厥冷,腹痛吐泻不止,遂昏倒不知人事,六脉细 
小,或沉伏,四肢唇口青黯,宜以生葱白一束,安脐中,以火斗熨之,或灸关元三十壮,以 
四逆汤灌之。 
一暑中者,夏月感暑气,昏倒不省人事,自汗面垢,吐泻脉虚,以《千金》消暑丸灌之,立 
苏。又有长途赤日,卒倒不省人事,以热土取来围脐上,以热尿注之,即苏,或以生蒜捣水灌之。 
x续论真中风类中风攻痰之误x 
凡人将死之顷,阳气欲脱,必有痰声漉漉,是一身之津血,将渐化为痰而死也。时医于 
此症,开手即以胆南星、石菖蒲直攻其痰,是直攻其津血,而速之死也。 
《医学真传》曰∶《本经》只有南星。并无胆星。南星色白味辛,禀金气而驱风豁痰,功同 
半夏。今人以牛胆制为胆星,味苦性冷。(庸医皆曰∶丸制者佳,不知愈制愈失其性,为祸更 
烈。)中风痰涎上涌,多属三焦火衰,土崩水泛,斯时助正散邪,壮火驱寒,尤恐不济,服 
之以苦冷之胆星,加之以清凉之竹沥,必至生阳灭绝而死。 
孙心典按∶竹沥为中风必用之药,取其柔润以熄风,轻清以活络。而驱行经络之痰,在 
所后也。荆沥、生葛汁,亦是此义。 

卷一
虚痨
属性:《圣济总录》曰∶虚痨之病,因五脏则为五痨,因七情则为七伤,痨伤之甚,身体瘦极 
,则为六极。所谓七伤者,一曰∶太饱伤脾,脾伤则善噫,欲卧,面黄;(土色黄,脾伤则其 
本色自见,故面黄。神者,中气之所生,脾伤则神亦倦,故善卧。)二曰∶大怒气逆伤肝,肝伤 
则少血目暗。(肝者,将军之官,故主怒。又曰∶目得血而能视,今肝伤少血,故令目暗。)三曰 
强力入房,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则短气,腰脚痛,厥逆下冷。(脚痛下冷者坎,中之阳虚也, 
轻则八味丸,重则附子汤治之。)四曰∶形寒饮冷伤肺,肺伤则气少,咳嗽,鼻鸣。(形寒者,形 
气虚寒也,饮冷者,复饮冷物也,故《金匮》治咳嗽五方皆以小青龙加减。)五曰∶忧愁思虑伤心, 
心伤则苦惊,喜忘,善怒。(心藏神,心伤则神不安,故苦惊;心主血,心伤则血不足,故 
喜忘;心愈伤则忧愁思虑愈不能去,故因而生怒。一本无善怒二字,有夜不能寐四字。)六 
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则发落,肌肤枯槁。(外冒风雨则寒湿不免矣,以外得之,故令伤形 
而皮肤枯槁。然皮肤之间卫气之所居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 
腠理而司开合者也。故峻补其卫气而形斯复矣,宜桂枝汤加黄 之类也。)七曰∶恐惧不节伤 
志,志伤则恍惚不乐。(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则膻中大失其权,怫然不得舒畅,故曰伤志。 
志者,肾之所主而畅于膻中。膻中在两乳之间,心君之分也。心者,神明之所出,故令恍 
惚。膻中者,喜乐之所出,故令不乐。伤之固也,故为七伤。)所谓五痨者,一曰肺痨,令人 
短气,面肿,不闻香臭。二曰肝痨,令人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惧,不能独卧,目 
视不明。三曰心痨,令人忽忽喜忘,大便苦难,(心主血,血濡则大便润,血燥则大便难。) 
时或溏泄,(心火不足以生脾土也。)口中生疮。四曰脾痨,令人舌本苦直,不能咽唾。五曰 
肾痨,令人背难以俯仰,小便黄赤,时有余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急。此五者, 
痨气在五脏也,故名五痨。所谓六极者,一曰气极,(气极主肺)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 
多,正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血极即脉极主心)令人无颜色,眉发随落,忽忽喜忘。三 
曰筋极,(筋极主肝)令人数转筋,十指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极,(骨极主肾。)令人 
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五曰肌极,(肌极即肉极主脾)令人羸瘦无 
润泽,食饮不生肌肤。六曰精极,(精极主五脏,盖以五脏主藏精也。道家以精、气、神为三宝, 
《经》曰∶精生气,气生神,精无以生气,故有少气内虚等候也。)令人少气,吸吸然内虚,五 
脏气不足,毛发落,悲伤喜忘。此六者,痨之甚,身体瘦极也,故名六极。又五痨、七伤、六极 
之外,变症不一,治法皆以补养为宜。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相得合 
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其要也。 
按∶方书论虚痨之证最繁。余取《圣济》书以五痨、七伤、六极立论,为握要之法。以下分采各 
方,听人择用。然有不得不分者,亦有不必分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以口授也。《圣济》 
于总结处,提出气味二字,示人当从阴阳根本之地而药之,所谓吾道一以贯之也。 
按∶阳虚阴虚,是医家门面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