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永恒的顿河-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灭侵略者,但无助于防止和制止大规模的毁灭性的战争。

  《一个人的遭遇》就是肖洛霍夫对这样一个巨大的时代命题的回答。

  在写这篇小说之前,1948年的夏天,发生了一件小小的事情,这事情与创作没有直接关系,却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读者了解肖洛霍夫思想,而且是对他的创作有关系的思想发展的轨迹。

  这年的夏天,肖洛霍夫在紧张地写作 《他们为祖国而战》的第二部时,空暇时间里曾去诺沃契尔卡斯克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研究所,他知道这个研究所有一批德国战俘在那里劳动,他也听说过苏联人对这些战俘的态度还可以,当然也不会有特别的热情。在所里的土地上,肖洛霍夫久久地看着德国战俘在认真而细心地耕种俄国的土地。他长久地注视着,眼神变得越来越忧郁,忽然毫不迟疑地走到所里的酿造师面前,以诚恳的语气请求倒一些酒给德国战俘喝。肖洛霍夫的举动令在场的苏联人和德国人同样地吃惊,前者感到了肖洛霍夫话语中极诚恳的语气,第一次给战俘们斟上酒,后者没有想到战俘居然能喝上酒,情不自禁地露出感激的神态。

  在这样一个场合,肖洛霍夫发表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讲话。他说,他在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扭转战局的胜利之后,就已经感到,我们已经不必“歇斯底里地大喊:‘打死德国人!’”因为“不这样我们也已经能把他们收拾掉”。肖洛霍夫特别指出,他所以这样说,“是出于对人类负责的责任感”。“对人类负责的责任感”无疑是一句极重要的话。不是只对那一个国家、那一个民族负责,是要对所有的国家和整个人类负责,从对人类负责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就是肖洛霍夫的胸襟。在写作《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他所考虑的还只是表现“真实的历史和生活”,他的写作也全部服从于表现“真实的历史和生活”;因写作《被开垦的处女地》时,他考虑的是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有助于共产主义建设”;在反法西斯战争最激烈之际,他写作《他们为祖国而战》时,他考虑的是怎样使读者“学会仇恨”,“为祖国而战”。现在,他在创作的动机、创作的视野、创作的目的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他的创作是要“对人类负责”。

  这是一个严肃的作家面对世界的庄严的声明。正是要“对人类负责”,肖洛霍夫写作了《一个人的遭遇》。尽管他已经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形成自己鲜明的独特的个性的作家,而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命题,仍不免要再三斟酌、反复酝酿。

  从1948年到1956年,肖洛霍夫积蓄了八年时间。他没有轻易动笔,他在思考、构思。最后,安德烈·索科洛夫从他的笔下诞生了,背负着战争的创伤,步履蹒跚地向读者走来。

  安德烈·索科洛夫向读者走来的时候,时间是1956年的最后一天,再过一天世界就进入1957年了。安排这一天来发表这篇小说,无疑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苦难的过去的结束,也象征着光明的未来的开始。安德烈·索科洛夫向读者讲述、展现他的遭遇的时间要倒退十余年,是反法西斯战争刚刚取得胜利的1946年。肖洛霍夫要他的主人公倒退十余年来向读者讲述他的遭遇,显然是想让他的遭遇有一个更引人注目的、给读者印象更深的背景氛围。战争刚刚结束,苏联的大地上满目疮伤,到处是战争造成的废墟,索科洛夫本人更是战争灾难的一个活生生的证明:他身体削瘦,衣衫不整,两手空空,他的眼睛更集中流露出他的悲哀:“一双好象是蒙上了一层灰的眼睛,表现出那种不堪忍受的、死亡的悲哀,以至只要看上它们一眼就使人感到心痛。”

  与肖洛霍夫其他小说不同的,在《一个人的遭遇》中,作者本人也出现在小说画面中。他似乎再也不能沉静地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独自地诉说,他自己也要加入进去,于是“我”在公路尽头的河边与索科洛夫不期而遇,索科洛夫的故事就在“我”的面前平静而又刺痛人心地展开了。

  通过索科洛夫的叙述,小说把读者又带回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战争中去。这场战争已经在许多作家,包括肖洛霍夫本人的笔下多次出现。但从索科洛夫这样一个普通的苏联人的嘴里讲述的战争回忆是同别的小说中描写的战争场面明显不同的。对索科洛夫来说,这场战争给他留下的最直接、永生难忘的回忆是他一生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全部都被战争毁灭了。与他结婚十七年的妻子死于德军的轰炸,妻子去世时他正在遥远的前方;他最喜爱的记忆中是活蹦乱跳的女儿同样死于德军的轰炸,女儿幼小的生命消逝的时候他一无所知;他的儿子满怀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走上前线,随着反攻的部队一直打到法西斯的老巢,然而就在胜利向人们走来的时候,他的儿子倒在法西斯垂死挣扎射来的枪弹下,长眠于他乡的土地上。现在这个巨大的世界上只留下索科洛夫自己,他所有的亲人都被战争送到另一个冰冷冷的永无天日的世界上去了。索科洛夫的遭遇使人想到《静静的顿河》的结尾,也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战争之后,葛利高里回到家乡,迎接他的只有一个小儿子,其余的人或直接死于战争,或在动乱的年代不幸早逝,葛利高里也感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与绝望。现在,索科洛夫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分享了葛利高里昔日的痛苦感受,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又远远超过了葛利高里——索科洛夫的亲人全部死于战争,连一个幼小的孩子、连自己家庭的院落也没有留下。

  索科洛夫的遭遇是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最沉痛、最有力的控诉。《一个人的遭遇》所着力揭露的,也正是战争的灾难和罪恶。无情地毁坏人的家庭,残酷地夺去人的生命,这也正是战争最根本的特点。古往今来,战争的规模或大或小,战争的时间有长有短,战争的性质也各有不同,但就其灾难性的后果而言,所有的战争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人类作为有理性的群体,无疑应该尽力地去制止战争。在战争没有爆发的时候,应该全力地防止战争。

  《一个人的遭遇》没有去正面描写战争,也没有去说明刚刚过去的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这是因为这场战争的性质早已有了公论,无需作者在这篇短篇小说里另外加以说明。读者不能因为作者没有特别地说明这一点,就断言作者在小说中淡化了战争的性质,忘记了索科洛夫既是战争的受害者,也是反侵略者的战士。实际上,小说并没有只写索科洛夫的巨大的悲痛,也写到了他作为一名战士的刚毅和英勇。他在战场上不是一个懦夫,他在集中营面对法西斯的折磨不但没有屈服,而且还亲手扼死了一个叛徒,表现了作为一名苏军战士的“骨气和骄傲”。所不同的只是索科洛夫的确不是英雄,没有建立显赫的功绩,如果说他与一般小说中的反侵略战争的英雄有什么区别的话,区别也就在这里。但是读者不要忘记,在任何时候,英雄都是少数,多数人是普通的。普通人虽无显赫的功绩,不能让人一眼就看到自己,然而他们在某些时候和某些场合的言行也会与英雄相差无几,作者正是以这样的目光来看待索科洛夫和那个小男孩的,他说:

  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成长,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如果祖国号召他这样做的话。

  从这里不难看出,索科洛夫的形象一方面是把战争的灾难恶果昭告于世人,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绝不向侵略者和侵略战争屈服的英勇气慨,而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反对和制止战争悲剧重演的有力因素。

  肖洛霍夫在《一个人的遭遇》中除了通过索科洛夫的不幸来展示战争的悲剧,还通过描写索科洛夫的善良来展示人性之美,这种人性之美是与战争这种丧失了人性的疯狂行为截然对立的。索科洛夫失去亲人之后,在异乡城市发现了一个“脏小鬼”,当他得知这个孩子的母亲被炸死在火车站里,父亲在前线作战时牺牲的消息,立刻决定把孩子收养在身边,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来抚养。他在讲到这个孩子时情不自禁地使用了许多亲昵的称呼,如“宝贝”、“小家伙”、“小儿子”、“小星星”。他把孩子时时刻刻带在身边,他最担心的是孩子不要受到战争痛苦的折磨,当他准备向“我”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时,“忽然醒悟过来,亲热地推推儿子说:‘去吧,宝贝,到河边玩去,在大河边上孩子们总可以找到点儿什么的。可得留神,别把脚弄湿了!’”索科洛夫的眼睛里充满了悲哀,但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孩子似乎已经忘却了失去双亲的悲痛,孩子的眼睛“象蓝天一样清彻”,见到外人时象别的孩子一样活泼,甚至从穿着上也可看出索科洛夫是怎样对孩子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孩子的衣装虽然简单但“质地坚固,看起来也干干净净”。索科洛夫对孩子的爱,虽然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但这种感情放在战争造成的灾难后果的背景下,就显得格外的醒目,格外的有力。这种人性之美,是人类的良知和理性的统一,它不仅与战争的疯狂和残暴是截然对立的,同时还展示了人类的良知和理性必将战胜战争的疯狂和残暴。战争可以夺去索科洛夫的亲人,夺去小男孩的双亲,然而这两个孤独的人又可以组成一个新的家庭,顽强地生活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索科洛夫的悲剧展示了战争对人类的极大的危害,作者意在使所有的人都能充分意识到战争的危害,从而反对和制止战争。用小说的形式来表达这样一个思想,在当时无论对肖洛霍夫还是对苏联文学界,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回答当代人类面临的战争威胁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