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总裁,不只是管理者-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得有一部美国动画片叫《汽车总动员》,里面有一句台词发人深省。这句台词是由一辆拟人化的汽车说出来的:“我们每天在高速公路上来去匆匆,却从来没有留意过路边美好的景物。”难道人生就是为了这样,匆匆忙忙,赶来赶去,辛苦劳累,来不及感觉,顾不上体验,没有回味,没有小憩?

  生活,生活,生出活来;生意,生意,生出意思来;味道,味道,知其味,而又知其道;我们不能只知其味,不知其道。春耕秋收,忙碌之余,不妨放下脚步,放缓节奏,平添几分闲情逸致。青山绿水不需要拥有,只要有一种好心情,便可以享有。

  有一次,因学员邀请,我来到天台山,晚饭后我出去散步,天籁人静,只有潺潺泉水声和风吹树叶的婆娑声。我觉得: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

  几年前去台湾公务员培训中心,当时,最受欢迎的课程有“耕心”、“灵修”,实在是因为“先做人,后做事”、“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

  时间管理上的艾森豪威尔原则将时间上的“紧要”和“不紧要”作为一个坐标,将事情上的“重要”和“不重要”作为另一个坐标。第一,对于既不紧要又不重要的事,我们没有做到弃之不顾,怕漏了什么;第二,对于紧要而不重要的事,我们没有做到委派别人去代劳;第三,对于紧要而又重要的事,我们天天在忙活,天天在救火,结果总是弄得很忙乱;第四,对于不紧要而又重要的事,因为不紧要而总是排不上议事日程,殊不知这恰恰是中长期的战略性的事情,却永远被我们所忽视,结果是舍本求末,顾小不顾大,顾近不顾远,忘记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记得有一位大家写了一本书,其中一连讲了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指着长江江面,只见千帆如织,往来如梭。乾隆问手下大臣:“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位大臣回答说:“陛下,我只看到两艘船,一艘是‘名’,一艘是‘利’。”讲到这里,话锋一转,引出第二个故事:有一个人在马路上寻找丢失的东西,寻寻觅觅,来来往往,忙忙碌碌。一大群路人在路边猜测:他在寻找什么?这个时候,一位智者来了,于是路人就请教这位智者:他在寻找什么?智者回答了一句话,原文是用英文写的:“lost ones breath”; 直译是:“他正在丢失自己的呼吸”。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在到处寻找和索取时,其实恰恰正在丢失;精、气、神散了,生命正在被无谓地消耗。讲到这里,作者点明:“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人在商场,身不由己,被世俗化,被市俗化,被异化,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难能可贵的是保持了一颗童心,一颗本来的心,一颗本然的心。

  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忙忙碌碌追求了一辈子,到头来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彼得·德鲁克告诫说:在没有弄清成功对于个人或者组织的涵义之前,讨论领导力毫无意义。




修炼之二: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2)




  记得在年轻的时候,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们曾经有过多么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因为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脍炙人口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到那时候,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南怀瑾曾经幽默诙谐地说:一个人莫名其妙地生来,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地死去。他说,年轻时有人请他演讲,出了个演讲题目“人生以什么为目的?”南怀瑾说,演讲题的问题本身已经包含了答案:“人生以人生为目的”。

  每个人对人生都会有不自觉、无意识的时候。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小说《血色浪漫》中有一个片段讲的是,北京部队大院的军人子弟插队落户到陕北,他们与当地的一位憨厚老实的年轻人憨娃开玩笑说:“憨娃,你一年到头放羊图啥?”憨娃说:“挣钱。”知青又问:“挣钱图啥?”憨娃说:“挣钱娶媳妇。”知青再问:“娶媳妇图啥?”憨娃说:“娶媳妇生娃。”知青接着问:“生娃图啥?”憨娃回答说:“生娃放羊。”一个圈子又拐回来了。但是,更多的时候,更多的场合,人们又不甘于这样的现状:“我为什么而活着?”“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要什么?”“我是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可以说是从小就充满着理想、信念和追求。他们在中小学时代就开始投身于“大炼钢铁,捡废铜烂铁”、“消灭四害”、“学雷锋,做好人好事”活动中。例如,到桥头上帮人推车,收集废纸,卖了作班费,班级里还有专门记载好人好事的本子。人们除了学习《毛泽东选集》和《雷锋日记》外,还喜欢读一些思想修养方面的书,例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和《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还写成读书笔记,那时的人们还有记日记的习惯。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界大事,关心时事政治,不但天天读报,定期听时政报告,还把它们出成墙报,搞时政知识比赛,关心“全世界还有2/3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信奉“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以天下为己任,任重而道远。那时,人们心中只有天下国家,完全没有自己,“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后来,毛泽东主席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可大有作为的。”于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是真心诚意的。

  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恢复高考,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大学,他们万分珍惜,争分夺秒地抓紧学习,也许,这时他们才真正懂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重要,正如《大学》所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以说,他们有大我而无小我,有真我而追求无我,但自我意识却是薄弱的。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知道自己是一头只知耕耘、不求收获的老黄牛,或者是一头“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的奶牛,鲁迅先生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们人生的写照。今天,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客观存在的我”是“实然的我”,我期望“理想的我”是“应然的我”。从“实然的我”到“应然的我”,这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解放,解脱和放下,只有解放自己,才能解放众人;只有渡己才能渡人;不能自渡,何以渡人;人若不能自渡,任何人也渡不了他。以人为本,还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善待自己,才能善待他人。

  我们要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的“愿景”和“使命”。什么是愿景?愿景就是来自我内心深处的追求;内心意愿的表达;未来的蓝图;我期望成为什么样子。愿景回答的是:“我要什么”、“我是谁”。 使命就是我的承担、责任和义务。使命回答的是:“我为什么而活着?”“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人生在做两件事,做梦和圆梦,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悲哀的人生。一般而言,人们都希望自己日臻完美,都希望从优秀到卓越。




修炼之二: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3)




  我们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在课堂上,我们曾经模拟过这样的情景:在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我心依旧》的背景音乐声中泰坦尼克号正在下沉,我们将要离别这个世界。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你是从容、宁静、平和,还是恐惧、惊慌、不安?恐怕大多数人的心情属于后者。其实我们未必是害怕死亡,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有太多的事情未了,有太多的牵挂,有太多的无法割舍。虽然现在我们不在泰坦尼克号上,虽然我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面临这样的悲剧,但是,我们终有一天会告别这个世界。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如何坦然地去面对?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自己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地,人生的境界才能志有定向,才能心不妄动,才能随处而安,才能虑事精详,才能达到自己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即人生的境界。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亚里士多德说,“控制自己”;耶稣说,“给自己”。

  我们要站在人生的终端看来路,“多一点圆满,少一点遗憾”。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我们只能做一点身边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正是这样的一份心意,造就了我们“平凡中的伟大,普通中的不寻常”。




修炼之二:退而求之,便觉圆满(1)




  我在最近的讲课中给学员放映了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幸福终点站》的五个片段,很有意思。

  第一个片段讲的是:主人公抵达美国纽约机场后,机场海关人员通知他,他的国家发生了政变,美国不承认政变后的当局,也停止了两国间的通航,因此,他既不能进入美国,也不能返回他的国家,只好待在机场。人生地疏、语言不通的主人公陷入了困境。

  第二个片段讲的是:当一个人陷入了困境,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人首先得安身立命,得谋生,得糊口。主人公发现旅客丢入25美分,便可取用行李车;用毕后送回行李车,便可取回25美分,但人们形色匆匆,往往懒于或疏于送回行李车,取回25美分;主人公就以此为工作,得以生存。

  第三个片段讲的是:主人公在半夜里偶然发现一处有待施工的墙壁,一时兴起,越干越欢;手舞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