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醉侵阶,一梅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一夜复一夜的寂寞;南唐风流国主曾招有广大美女的爱恋,”奴为出来难,教郎患意怜“,可违命侯却连自己的爱妻者瞬不住,小周后”倒随命妇入宫(宋宫),每一人辄数日而出“, ,金枝玉叶常遭北国莽汉凌辱和摧残。这一切都加重了打击他的分量。二是坎坷之辈都在以往的生活中建立起了完备的应付、排遣痛苦的心理机制,能够较好地承受灾难的打击并很快渡过危机,李煜早年几乎没有受过委屈,则不具备这一心理机制。这就好比时常活动手脚的足球运动员在激烈奔跑中被人绊倒时,他能够就地打个滚儿起来继续战斗,而养尊处优者一旦奔跑起来就已上气不接下气,如遭暗算,只有碰得头破血流的份儿了。三是李煜是个典型的感受性沉溺人格者,多愁善感,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如果说似曹遇巨变,又不具备排遣痛苦的心理机制,表明他承受的痛苦较别人”重“,那么他的人格恃性、易感性、想像力则使这种”重量“成倍增长。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外貌上短时间内出现的”沈腰潘鬓消磨“的巨大变化了。
李煜不具备一般人排遣痛苦的心理机制,他只有一味地沉溺于自己的一套排遣痛苦的方式中,这就是创作翻司。一首首寺司代表了一次次生之挣扎,将窒息生命的屈蔚目凌乱的悲愤升华推置于美的形式中。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李煜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对世界的认可。因此,痛苦日深,写出的词愈哀,愈有感染性。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 陌冷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清平乐》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轰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独自奠凭阑?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浪淘沙令)) )
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 水浒传》 、《 红楼梦》 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清愈真,李后主是也。”也。
读罢后主“性清愈真”的词篇,谁能不受他的感染呢?
十七
人不可能长时间感到某种剧痛。一旦剧痛变为日常的感受,」 总有剧烈和松缓之分。一颗肉体化的、多感的心也不可能长期忍受烈焰的烘烤,它本能地在寻找躲避。
成年累月沉浸在国仇家恨未报的悲愤、? 晦罪和屈辱中的李煜,到生命的后期,词的情调终于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用他本人的话来说便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依旧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 ,但这种感受已成为他生命的克星,他”沈腰潘鬓消磨“,心灵已无法承受,而这一切”恨“、”愁,' , 用东方式的终极思路来思考,皆源于“生,, ,考虑到佛教在隋唐的大规模流行,而李煜又是个阶段性虔信佛教的人,他有这种终极思路是毫不奇怪的。要断”于熨,去“愁,, ,只有弃”生“,人生变得不真实了,”于R ' ‘与“愁,’还能够是真实的吗?
于是,李后主写道:
昨夜风兼雨.帘伟飒飒秋声。烛残漏滴频献枕.起坐不能干。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 乌夜啼》 )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土?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 子夜歌》 )
两首词所抒之情仍不外乎悲愁哀恨,但细品别有滋味,他将自己的屈辱、悔恨与断肠人丧失家园而永远不可复得的最沉重的痛楚融合在一起,激荡人心,一个“人间没个安排处”,寄居于异己世界中的人,似乎已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他不仅存在着,心灵每时每刻还承受着如此的煎熬,这多少有些无法解释。于是在他的努力下,生与死,现实与梦境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他仿佛重新回到了出生前那个亲切的、半明半暗的混饨世界,不,他设身处地的现实世界就是混沌世界,在这里一切空幻如梦,包括成败荣辱,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必过于认真。于是,他”一览众山小,' ,获得了某种卿献。可事实上,他怀着那样强烈的情绪故作达观创司,倒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他真实的处境:他企求出世的“彻悟,,和”溯兑“,却又恋恋不舍,难以忘情于世间的欢乐和滓辐,他痛苦、烦恼、? 晦限,而又完全没有出路? ? 一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身世之戚“的范围,李煜从自身遭受屈辱迫害的不幸境地出发,扩展和接触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贡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人生l ' q 题,包括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浙、命运的残酷和对现实的.无奈等等。而这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担荷人关罪恶“的”血书“的真正实质所在,是”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的”大,, , “感慨遂深”的“深‘。
后主词云: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周济《 介存斋论词杂著》 中说:李煜词像“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的女子,情真意切,抑压不住,一喷就喷出来了。李煜从林花这么小的一个形象表现出”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处境,又从花过渡到人,写到整个人生,乃至整个
生命界,包括花草树木,它的生命的短暂无常,以及经常遭受摧残和苦难的哀伤,发出了“.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样深广、绝哀的慨叹,颇似涓涓细流猛地变成波涛汹涌的江海,级差之大,令人震撼,而这所有的一切全浓缩在短短的三十六字内,这不能不使人叹服。
李煜最符合尼采“血书”标准的作品,大概就要数人们最熟悉、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那首《 虞美人》 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亭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可君能有九多愁?.冷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俞平伯先生在他的《 读词偶得》 中说这首词的头两句是“奇语劈空而下”。
叶嘉莹女士说“我以为就是这两句把我们古今所有的人类,不但是中国人,是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一种悲哀,都包括在里边了,就是宇宙的永恒无尽与.人生的短暂无常。这是所有的人类的共同的悲衰。”。接着前两句的,是夕困伟广大的全宇宙全人类的悲哀集中到李后主一个人小楼昨夜的悲哀― 故国已不堪回首。尽管如此无尽往事仍不可抗拒地袭上心头。无生命的“雕隆玉砌应犹在”,而有生命的人“朱颜改,, 一一已变得苍老。,面对这一人生的长恨和无常,”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词评家说,”李煜后两句,却哀而且伤,简直像一只啼血的杜鹃,声声都从血泪中迸出,使人不忍卒闻。“此话中肯,毕竟是倾尽-生命的”血书“也。事实上,李煜也正是为这首词倾尽-了宝贵的生命。
据史书记载,李煜在施展他“所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展示他之“所短”。有一天,南唐过去的大臣徐核去看他。李后主见了徐核,说的第一句话便是:“真后悔呀,当初枉杀了潘佑、李平!”潘李二人都是当年的主战派。李煜“一旦归为巨虏”才想起他们是对的,是为了国家好。一后? 海,便顾不得周围监视他的耳日,直吐真言。徐牧听了这话难免心? 京肉跳。回去后宋太宗问他和昔日国主谈了些什么。徐核不敢隐瞒,将李煜后悔杀潘李二人的话和盘托出。宋太宗听了徐铱的话,再联想到李煜近期填何中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句子,自然心起猜忌。对于宋太宗这类注视过千百万.人厮杀死亡的铁血君主来说,处死个把降君还不是和碾死个臭虫一样容易,于是他趁李煜七夕过生日之际,赐牵机药(药名)将一代风流国主毒死。死后,又假量窿地“赠太师,迫封昊王”,将他葬于洛阳北邝山……史载“小周后悲J 防过甚,于煌死后不久,亦卒”, “江南百姓闻煌死,有为之巷哭设斋者,‘。,老百姓是在哀悼他们昔时的国主吗?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不过我想大多数人是在哀悼真切的消亡,并借此机会共同体味”人生“之”长恨,’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愁。有少部分人是在? 碗借一代文星的坠落,在那星火点点、设有祭坛的房屋内,每一个“哭者”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