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职业常青
作者 李凯
书籍简介
本书教你如何在工作中养成办事高效的习惯,内容涵括:以正确的工作态度、忠诚敬业的职业精神为特征的观念习惯;以有效的团队合作、自律服从坚决执行的职场纪律为特征的职业素养;以注重效能、自主创新为特征的工作方法;以压力调节、身心健康为特征的职场辅助策略。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1节:雕琢自己的人生价值
爱因斯坦的信仰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以其创立的相对论著称于世,他一生所持守的道德信念值得每个人铭记在心;他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职业素养更是我们这些后来人应当学习的。下面这篇短文是爱因斯坦关于〃我的信仰〃所作的精辟阐述:
〃我们这些终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做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的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把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已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泉源。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会形成一种特别幽默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这一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在〃我的信仰〃里,爱因斯坦明确阐明了人是为劳动而生的,人只有把自己奉献在工作中才是有意义的。动物按照本能生活,因而千万年来依然是被自然命运所控制;人类发展出劳动(改造自然命运)的第二天性,世代累积因而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得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存。
人既是个性存在也是社会存在,与此相对应,个人生活也具有双重意义你的工作不仅仅是为获得一份不错的薪水以维持家庭生活,你还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你的身上有人类精神的浓缩。工作可以为你赢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是最基本的,也是工作的最低层次的意义。人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个性,开发能力的,因而,工作本身并不是劳役,在工作中,你的个性得以丰富,你的人格得以完善,你的知识得以累积,你的才能得以体现,一句话,你的自我得以实现。也许你的岗位不被人重视,但这并不等于说你的工作无足轻重;实际上,你的工作犹如万里铁路上的一颗铆钉,维系着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人都有七情六欲。所谓的〃欲〃,就是欲望,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需要。那么,人都有哪些需要,各种各样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此曾有很精辟的见解。
1943年,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至今仍广为流传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了5个等级:
生存需要,如吃、喝、住等满足生理机能的欲望。
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人身不受到伤害,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依附于群体,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马斯洛进一步指出,人的需要是天生的,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够影响人的行为。而且,从基本的生存需要到复杂的自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只有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对马斯洛的观点存在着许多争论。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批评马斯洛的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需要层次学说。阿德弗(C。P。Alderfer)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69年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修正了马斯洛的论点,提出了需要的ERG模型。该模型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水平: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他认为员工最初感兴趣的是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这结合了生理和安全因素。收入、舒适的工作环境、工作保障、额外福利等都可以归为这类需要。处于下一个水平的是关系需要,它包括被他人理解和认可。第三类是成长需要,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愿望。
不管是马斯洛的五分法,还是阿德弗的三分法,都揭示了这样一个支配人们生活的准则:人们只能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谈得上其他的一切。无论是满足生存需要,还是创造条件发展更为高级复杂的心理…精神系统,都离不开职业的创造性活动。
第2节:职业是人的使命
有职业使命感的人更有希望成功
职业是人的使命,工作是你分内应该做的事情。使命感是一种促使人们采取行动,实现自我理想和信仰的心理状态,是决定人们行为取向和行为能力的关键因素。富有使命感的员工,一心牵挂在工作上,没有他人的督促,也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最光荣的工作是在秘而不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完成的,那些不使自己的行为和工作成果在他人面前像发广告一样宣传的人,是真正将工作当做使命的员工,他们只追求内心完成使命的欣慰和满足。
使命就意味着自我牺牲和忘我奋斗,意味着尽职尽责、不肆张扬。人类历史上最为敬业的就是那些为使命感所驱动去全世界传教的牧师们。在非洲蒙昧的原始森里,在南美洲的崇山峻岭里,都有牧师的身影。他们前往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还在茹毛饮血的土著部落、卫生条件极其恶劣的瘟疫流行地区,他们一辈子在那里传教,甚至老死在那里;他们不图名不图利,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仅仅为了自己的神圣使命,而忘我地工作着,直至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人们应该记住他们,他们是整个人类的表率,当自己的职业遇到困惑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多想想他们。
一些年轻人,当他们走出校园时,总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他们在工资上喜欢相互攀比,似乎工资成了他们衡量一切的标准。但事实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是无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于是他们就有了许多怨言。
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将社会看得比上一代人更冷酷、更严峻,因而也就更加现实。在他们看来,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等价交换,仅此而已。他们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东西,曾经在校园中编织的美丽梦想也逐渐破灭了,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工作时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以报复他们的雇主。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挣的工资,从未想过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前途,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薪水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数人因为自己目前所得的薪水太微薄,而将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也放弃了,实在太可惜。
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薪水而工作,没有更高尚的目标,并不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受害最深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一个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工资应该成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更多的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
心理学家发现,金钱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诱人了。即使你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但如果你忠于自我的话,就会发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中的一种。试着请教那些事业成功的人士,他们在没有优厚的金钱回报下,是否还继续从事自己的工作?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绝对是!我不会有丝毫改变,因为我热爱自己的工作。〃想要攀上成功之阶,最明智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件即使酬劳不多,也愿意做下去的工作。当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时,金钱就会尾随而至。你也将成为人们竞相聘请的对象,并且获得更丰厚的酬劳。
人生的追求决不能停留在满足生存需要的低水平上,还应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有更高层次的动力驱使。如果工作仅仅是为了面包,那么生命的价值也未免太低俗了。不要为薪水而工作,不要麻痹自己,告诉自己工作就是为赚钱人应该有比薪水更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