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袭社会及其解体-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vi 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51…480页。 
xvii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9页。 
xviii 柳宗元∶“封建论”,载∶《全唐文》第六册,卷58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76页。 
xix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xx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7页。 
xxi 同上书,“序言”,第7页。 
xxii 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治水的必要性是中央政权及其世袭官僚制之所以成立的关键所在。”又第23页谈到∶中国城市的兴盛主要不是靠居民的冒险精神,而是有赖于皇帝统辖的功能,尤其是治水行政;以及第39页∶“在中国,如前文所述,某些根本性的命运(对我们来说,则是史前的命运)也许是由治水的重要意义所决定的。” 
xxiii 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xxiv Owen Lattimore∶Studies in Frontier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p.547。 
xxv 许倬云∶《西周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159页。近代西方人从马克思到韦伯等,都相当重视从经济来解释政治、文化,这大概是受西方文明,尤其是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影响。 
xxvi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收在王先谦编∶《皇清经解续编》卷六十六——卷一百三十三;“春秋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载∶《清经解续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462…465页。陈著有“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27本,30本,31本,32本,35本。 
xxvii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收在王先谦编∶《皇清经解续编》卷六十六——卷一百三十三;“春秋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载∶《清经解续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462…465页。 
xxviii 转引自顾颉刚编∶《古史辨》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0…152页。 
xxix 参见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24…425页。 
xxx 转引自许倬云∶《西周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148页。 
xxxi 见其“先秦赐姓制度理论的商榷”,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 
xxxii 如侯外庐等学者否认西周封建,认为那只不过“是和罗马的殖民制度相似”。见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50页。杜正胜亦认为,周人封建的本质与商人一样,都是“武装殖民”,“唯有军事胜利,封建才能大行其道。”周人东进,把征服、殖民与封建三者结为一体。见其“周代封建的建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0本,第3分。 
xxxiii 见顾颉刚∶“周室的封建及其属邦”,载∶《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29…331页。 
xxxiv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34页。 
xxxv 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9页。 
xxxvi 《左传·哀公二年》。 
xxxvii 《史记·秦始皇本纪》。参见管东贵:“从李斯廷议看周代封建制的解体”,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3分,1993。 
xxxviii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35…442页。 
xxxix 曹元首∶“六代论”,载∶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160…1162页。 
xl 陆机∶“五等论”,载∶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025…2026页。 
xli 李百药∶“封建论”,载∶《全唐文》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44…1446页。 
xlii 颜师古∶“论封建表”,载∶《全唐文》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91页。 
xliii 苏东坡∶“论封建”,载《苏东坡全集》下册,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258…259页。 
xliv 柳宗元∶“封建论”,载∶《全唐文》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875…5877页。 
xlv 苏东坡∶“论封建”,载《苏东坡全集》下册,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259页。 
xlvi 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59页。 
xlvii 胡宏∶《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6页。 
xlviii 朱熹∶《朱子语类》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679…2687页。 
xlix 颜元∶《颜元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0…113页。 
l 顾亭林∶“郡县论”一至九,载∶《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7页。 
li “臭味”取其古义,意示浓烈,非褒贬也。 
lii 王夫之∶《读通鉴论》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页。 
liii 章太炎∶“论读经有利而无弊”,载∶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65…866页。 
liv 如说∶“封建之制,秦汉而还,久已废除,亦无人议兴复者,惟三国时曹元首作《六代论》,主众建诸侯……”,又“二千年来,从无以世卿为善而竭力主张之者,有之,惟唐之李德裕。”以及“总计三千年来,主张封建、世卿、肉刑、井田者,曹元首、……张子厚九人而已。”语言铿锵有力,富有夺人气势,太炎先生大概也是“有激而然”,但这严格说来只可视为“文章”而非“学术”,太炎先生是近代古文大师,钱穆先生就曾对他的文章表示过相当的欣赏和推崇。但是,这也说明古代文体已很难适应现代严谨的学术论证,以及以“文”为“学”的尴尬∶让人很难认真对待其中每一句话。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返回首页〉学术简历〉讲授课程〉招研计划〉学术著述〉散文杂著〉翻译著作 
                  第二章 “封建社会”的概念
学术著作…伦理学                      伦理学 社会史 人生哲学 返回首页〉学术简历〉讲授课程〉招研计划〉学术著述〉散文杂著〉翻译著作     《世袭社会》 《选举社会》           
  
第二章 “封建社会”的概念   在中国,“封建”的概念可以意指三个不同的对象∶第一是指中国古代的封建,如西周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第二是指中国从古代延续到近代的“封建社会”,久讼不已的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等问题即由此而来;第三是指欧洲中世纪的一种社会制度,它常被看作是各种封建社会的参照原型。我们在上一章已考察了第一种“封建”概念,下面我们将分别论列和比较中、西“封建社会”的概念。 
  一、“封建社会”概念在中国的由来 
  中国自从十九世纪中叶被敲开国门,有关中国古代封建的思想性争论便成了绝响。不满现状,立意改革的人们越来越不再瞩目于古代,而是效法西方,信仰“进步”,瞩目未来。但是,“封建”这个词却并未消失,而是反而渐渐获得了新的含义而流行于社会。 
  “封建时代”的概念 
  “封建时代”的概念是在将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比较中提出来的。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的第17册(6月8日)和第26册(9月5日)上,刊出了一篇名为“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的文章。梁启超认为∶中国与欧洲国体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依次经历了家族时代、酋长时代和封建时代这样三个时代,其间中国周代国体与欧洲希腊国体的相同点最多,即同为封建时代与贵族政治、列国分立。此时政府(即贵族)的权力甚重,过于国君,就像欧洲所谓“少数共和政体”或“寡人政体”,尤其是接近于古希腊的斯巴达。又由于作为此社会中之一部分的贵族于平民也甚相亲,所以也可以视这一贵族政治时代为民权稍伸时代。 
  中国与欧洲国体的相异点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显著不同是欧洲自统一的罗马帝国崩溃以后仍为列国处在分裂状态,而中国自两汉以来却永为一统。中国与欧洲的国体在春秋以前大略相同,而从春秋以后则截然相异。秦废封建置郡县以后,二千年循其轨而不易。虽然西汉有七国之反,晋有八王之乱,明有燕王、朱宸濠之变,但都为时不长,不构成列国之形。至于汉末的州牧,唐代的藩镇,也都是涌乱一时。所以,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考察其原因,一是因为儒教被定于一尊;二是因为种族的界限在中国不严,不同种族之间可以互相通婚,渐渐就没有了差别。至于一统与列国孰优孰劣,则前者利于安民,后者则由于竞争而能发扬民气。 
  中国与欧洲国体的第二个显著不同是∶欧洲有分国民阶级之风而中国却没有。与世界万国不同,中国历来此风不盛,至汉以后,尤绝无之。布衣卿相之局已是司空见惯。魏晋九品中正制虽然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流弊,但这并不是创立这种制度的本意。至于唐以后设科取士,下层平民更是可以“平地青云”。虽然还有皂隶奴才不许登仕版之禁,但这些人其数甚微,不能目为一种阶级。产生这一差别的原因是由于战国时各国不能不延揽人才,敬礼处士,招致客卿,从而破除了世卿的藩篱,而孔子、墨子等圣哲,又都大倡平等之义,孔讥世卿,墨明尚贤,他们的门人弟子多出身微贱,遂使天然阶级之陋习一扫而空。然而,中国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