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旋转的第四堵墙-欧美戏剧史话(下)-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要和平!》是托勒尔晚年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一部思想深邃的政论剧。剧本猛烈抨击了法西斯独裁势力,同时指出群众在纳粹反动宣传的蛊惑下,受到了严重毒害。

  剧情大致是:在欧洲东部的一个国家邓肯斯坦,人杰地灵,物产丰饶,科学技术十分发达。人们安居乐业,一派和平景象。一天,这里的太平盛世却被一份来历不明的电报搅得天昏地暗,这份电报充满了癫痫式的战争狂嚣。一夜之间,整个国家笼罩着战争的阴云。一队队军队荷枪实弹,满街乱闯,工厂里工人加班加点,生产枪支大炮。居民们被激烈的舆论弄得晕头转向,他们居然对独裁统治表示了十二万分的拥护。独裁者该隐上台后,实行独裁专制和铁血政治,全国紧急戒严,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全国笼罩在一片血腥恐怖之中。此时,邮局里又突然接到一份电报,说战争纯属子虚乌有,其实国际形势十分正常,根本没有战争。于是,银行家洛班宣布恢复正常秩序,可以与外国人通婚,同时呈请该隐引退。人人又兴奋地唱起了和平赞歌,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生活。

  很明显,剧中邓肯斯坦就是法西斯德国的化身。而作者的观点是:许多人对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毫不理解,也不作任何反抗,这正是法西斯左右德意志民族命运的基本原因。“思维剧作家”——凯泽

  格奥尔格·凯泽(1878—1945)是负有盛名的德国左翼表现主义剧作家,为当时西欧激进派青年一代的思想导师,他创作的戏剧在欧美各国舞台上风靡一时。

  凯泽出生于马格德堡的一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到一个商业机构当了练习生。曾以商人身份到过美洲,患病回国后开始戏剧创作。1905年,他发表讽刺喜剧《克莱斯特校长》;二十年代,他靠写通俗剧本闻名全国。凯泽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了七十多个剧本。《加来市的居民》 (1914)是他的成名之作,《从清晨到午夜》(1916)是他表现主义剧本的代表作,剧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主宰一切的罪恶。

  剧作 《从清晨到午夜》描写的是:一位银行出纳员受资产阶级社会风气的腐蚀,为了追求一位时髦的阔太太,盗窃了银行的六万马克,成了罪犯。他逃到家里,又恐怕被捕,便匆匆出走。在一个自行车比赛场,他手中的钱使成千上万的人如醉如痴。又在救世军的宗教集会上使虏诚的信徒暴露出贪婪的真实面目,最后当众自杀。

  另外几个剧本《珊瑚》和《煤气厂》则对资本主义剥削表现了强烈的抗议。在形式上,他的剧本不具有数学式的逻辑结构,因而有人称他为“思维剧作家”。

  让“火球”在舞台上翻滚

  ——英美表现主义戏剧家赖斯、衣修午德和奥凯西

  艾尔默·赖斯 (1892—1967)是美国表现主义剧作家。他生于纽约的一个资产者家庭,早年学过法律。1914年,他的剧本《审讯》上演,获得戏剧界的好评,从此便醉心于戏剧创作。他的剧本《加算器》,尖锐地嘲讽了把人变成机器附庸的资本主义社会。另一部作品《街景》于1929年上演,获得美国普利策奖。作品以城市贫民窟的悲惨环境作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小人物平庸灰暗的生活。三十年代以后,他转向市民小说和报刊专栏的写作,很少受到评论界的注意。

  讽刺剧《加算器》体现了集体意识的危机。

  主人公“老零”是个处境悲惨的小职员,担任一家公司的记帐员,整天在办公室里忙忙碌碌。在他任职二十五周年的这一天,“老零”满以为经理会给自己一点好处。不料经理竟翻脸无情,宣布公司改用机器记帐,“老零”必须立刻滚蛋。“老零”怒气冲天,一气之下开枪打死了公司经理,自己也被判处了死刑。“老零”的灵魂升入天堂后,照样操纵机器,根本无法实现一个人的价值。作家以荒诞离奇的舞台构思,惊心动魄地描绘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走向异化的社会悲剧。主人公的名字叫“老零”,伙伴们是“一、二、三、四……”,像机器零件一样机械呆板。

  衣修午德 (1904—),英国著名表现主义小说家。他出生在英国柴郡的一个军人家庭,1924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1925年开始创作生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一切阴谋家》,从此成为专业作家。1930年,当他来到德国柏林学习德语时,深入观察了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社会,对纳粹党人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写了《诺里斯先生换火车》和《再见吧,伯林》。此外还写了小说《纪念碑》 (1932)。

  三十年代中期,衣修午德和奥登合作,写了《攀登F6高峰》等三部诗剧。1939年,他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定居,在好莱坞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其后期作品有: 《普拉特·维奥莱特》(1945)、《夜晚的世界》(1954)、《单身汉》(1964)等作品。

  衣修午德的创作体现了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同时,意识流技巧和自然主义的照像式复制,他在其创作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奥凯西 (1880—1964),爱尔兰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出生于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早逝,自幼同母亲相依为命。1913年,他参加了都柏林电车工人的罢工,终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为爱尔兰工人阶级的解放而奋斗不息。1923年他的剧本《枪手的影子》在阿贝剧院演出成功,从此走上了专业作家的道路。

  奥凯西善于创作新型的剧本,直接反映爱尔兰在英国殖民民军铁骑下的黑暗现实,体现了爱尔兰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反抗斗争。写于 1928年的《银杯》,是他的第一部表现主义戏剧。 《星儿变红儿》(1940)是奥凯西的代表作。作品歌颂了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出“明天或后天”必将属于光荣的工人阶级,字里行间,闪烁着炽烈的乐观主义气概。剧中大哥杰克是位工人领袖。挂着红袖章,威风凛凛;二弟基思是个狂热的资产阶级死硬派,迈着军警式的正步,活象一只鹅。两位主人公动作机械古板,体现了强烈的表现主义特色。

  一盏智慧的长明灯

  ——萨特的生平和创作

  萨特的生活和创作

  让—保尔·萨特(1905— 1980),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把存在主义哲学同存在主义文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存在主义哲学风靡欧美各国。

  1905年6月21日,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的童年孤苦而不幸,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改嫁,他寄居在外祖父家。外祖父的思想对他产生过影响,使他小小年纪就在思考人生的价值。后来他埋头于文学作品、哲学著作中,在高深莫测、奥妙无穷的哲学王国里遨游。

  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了中学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此后,便在中学执教。1933年,萨特作为官费生去德国,在“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在那里,他成了“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的弟子,接受了曾经改造过胡塞尔的现象学并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海德格尔的影响。1934年后,萨特形成了自己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存在主义学说。1935至1939年间,萨特先后发表了哲学著作《论想象》(1936)、长篇小说《厌恶》(1937)和短篇小说集《墙》(1939)等作品。

  战前,萨特是一位孤独的自由人,没有汇入社会斗争的洪流。战后,萨特由封闭式的个人生活转向开放式的社会生活,开始“干预生活。”

  1943年,萨特发表了长达七百多页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标志着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成熟。在这部作品里,他首次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的重要命题。

  1946年,萨特发表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他解释说:“‘存在先于本质’,这意味着人首先存在着,遇到他自身,涌现到世界上,然后才给自己定性”。

  四、五十年代是萨特的文学成就到达顶峰的年代。他的创作以戏剧和小说见长。萨特先后创作、改编了十一部戏剧。从剧本内容看,一类描写抵抗运动,歌颂反法西斯英雄,如《死无葬身之地》;一类反映资本主义生活,揭露官僚机构罪行,如《禁闭》、《涅克拉索夫》;一类同情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反对恐怖主义,如《可尊敬的妓女》、《肮脏的手》;一类颂扬人的自由意志,谴责神的专制统治,如《苍蝇》等。萨特的创作由此便进入了“境遇剧”阶段。所谓“境遇剧”,即“自由剧”,是萨特为宣扬自己的存在主义观点而采取的表达方式。另外,二战以后,法国很快战败,萨特则在几年内体验到战士、战俘和地下抵抗队员的复杂生活经历。这就为萨特提供了广阔的创作提材。

  五十年代起,萨特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政治活动中。1952年,法共党员亨利·马丁反对印度支那殖民战争,因拒绝服役遭到监禁。萨特上书总统,要求特赦。这一正义之举受到了法国共产党的高度赞扬。1955年,萨特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热情赞颂新中国。他在1947—1958年间写作发表的文集《境况种种》,长达十卷之多,许多文章批露了法西斯主义的累累罪行,抨击殖民主义,呼吁世界和平。1966年,萨特参加罗素组织的越南战争“战犯审判法庭”,调查美国侵略越南的罪行。总之,萨特是一位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资产阶级进步作家,他一生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0年4月15日,萨特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他的逝世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反响。法国总统德斯坦说:“萨特的逝世,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