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亚当·斯密的理论是这样的理论:经济自由放任,解除一切国家控制,认为国家根本不干预的经济,就是对一切商品生产者最有利的经济。
〃即是说,根据这样一种理论:促进经济发展和公共福利的最好方式,就是取消对私营企业经济的束缚,让它自由自在。这就是在本书中所称的'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分析史》,2…25,商务版。
在抽象的意义上,斯密的理论似乎是合理的。因为它主张在自由的市场上,排除一切人为障碍,放手让商品生产者进行自由竞争,以便让优胜者(高效率者)淘汰低劣者。
但是,这种自由竞争必须具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所有参与竞争者面对的竞争条件是平等的、公平的。在体育场上也是一样,如果比赛,应当是同重量级的人与同重量级的人进行竞争。否则竞赛结果就是不公平的。
而现在的问题在于,在世界市场上,参与经济竞争的国家所面对的经济条件恰恰是不平等的。大资本与小资本,高技术与低技术,先进国与落后国等等。如果把这些条件不平等的国家放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竞争,优势、利益就很自然地将倾斜到发达国家一方。
我深信,有些发达国家之所以拼命通过一切渠道向不发达国家领导人和经济学家,宣传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问题和奥秘就在这里。
与这个理论相辅相成的是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国富论》一开篇就大读分工专业化对促进生产力的好处。目的就为的是论证国际分工。这个国际分工理论,就是你农业国最好向我们提供农产品,他生产能源就专门给我提供能源,我工业国利用我的比较优势给你提供工业品。这个理论非常有利于先期实现工业化的已经占据优势的国家。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几个人一起做生意,我的工业技术条件最好,你们筑起贸易壁垒,都实行保护政策,这当然影响我的产品销售,不利我的工业发展。所以我说不行,要自由贸易。实际上最大的效益必然落在工业国手里了。因为我的工业品比你的农产品,比他的初级产品具有高得多的附加值。最大的利润将落在我这里。长期维持这种自然形成的国际分工,必然导致非工业国国民经济的畸形化。
从表面看起来,比每个国家都自己去搞工业,自己来搞农业效益要高。由于工业制成品成原材料,初级产品存在交换剪差在现代条件下,是高科技产品与一般工业品的剪刀差。所以WTO的一个条件是要求中国对进口高科技品实施零关税。)WTO的根本问题是一个关税问题。是一个关税同盟的问题。
记者:在当代,重商主义对中国是否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在加入WTO的问题上?
何新:入关的主要问题是为何而入。
是为让外国产品及资本畅通无阻地进入中国市场(这是西方的目的)而入,还是为中国产品能无阻碍或少障碍地进入外国市场而入?
站在中国国家、中国民族工业和中国人的立场,入关只能是为了帮助中国进入世界市场而入,为此而在适当条件下开放中国市场。而不是为了引进外资,引进外部商品,让其与中国工业品自由竞争,甚至是为了反对国有垄断,为了让中国成为西方资本殖业地而入关。
明乎此则就会明白,入关的条件并不在于具体的条规让步上,而在于必须保护国家入关后的经济主权。当国家在经济上受到某些国外进口业的重大威胁时,中国国家是否仍有权行使主权、管理权包括垄断权?例如对某种产品征收惩罚性或报复性关税,保护国内生产者和就业者,减弱外国产品的竞争?对此的约束及报复有多大?中国能否承受?
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WTO是否会成为一根锁链,束缚中国自我卫护国民经济及民族产业的能力(这是西方的第二目的)?最近日本与中国的贸易争论正好提供了一个近在眼前的实例。日本《读卖新闻》6月19日有如下报道:
〃为了对抗日本政府采取的对农产品的一般紧急进口限制措施,中国表示将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等3种商品征收特别关税,这将对日中间的经济关系产生影响。在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下,中国的贸易政策有可能引起国际上的反对。〃
7、两种类型的国际分工
记者:您认为斯密的经济理论并不是客观的科学,而是有意识地使经济利益倾向于世界市场中的发达国家的理论?
何新:对!斯密的代表作是《国富论》。《国富论》的第一章讨论〃分工制度〃带来经济效率。斯密论证这一点的目的,是为他的国际分工理论服务的。
国际分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劳力、资源矿产、原材料与工业品交换,上下游产品的交换,这种分工叫垂直分工。这种交换总的来说是不利于上游产品的。另一种是工业品与工业品的交换,同质位产品的交换,这种分工叫水平分工。布哈林较早指出了这一点。
这种交换有激烈的竞争性。《国富论》第一章讲的是水平分工,而他所主张建立的国际分工却是垂直分工。
按照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你农业国最好专门向市场提供农产品,能源国最好专门提供能源,工业国则专门发展科学技术,为市场提供工业品。他说这样实行国际分工,将导致世界资源和人力技术的最佳配置。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天然资源发挥优势。其效率,要比农业国生产工业品,石油国自己搞农业,效率高得多。
记者: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专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的。没有这种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不是难以运转了吗?
何新:我们可以考虑18…19世纪英国在世界上推行工业殖民主义的政策。英国当时的政策目标,就是要让中国、印度、南美这些农业国、原料国为英国工业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而英国则向世界市场提供工业品。鸦片战争的目的就在于此。
这样一来,技术的优势,工业的优势也就永远垄断在英国人手里了。英国在国际市场上就永远不会遇到工业技术的竞争者。所以亚当·斯密的理论曾被当时的英国首相威廉·庇特称作英国的国家战略。严复将斯密的书名译作《国富论》,但他忘记了这只是英国的〃国富论〃,而对第三世界,如果照章接受,却是〃国穷论〃。
现在在我国的省和省之间,一些地区和另一些地区之间,有一部分经济问题就类似于这种情况。因为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大市场,省和省之间的关系也有点像专业分工的关系。一些省出粮食、出煤、出铜、出原材料,但是缺少高级加工技术,缺少工业品进行交换,结果就愈交换愈穷。黑龙江过去也有这个问题。
记者: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何新:中国现在面临的是发展两个市场的问题:一个是国际市场,一个是国内市场。我认为,在这两个市场中,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对策也应该不同。
斯密理论的合理意义,可以应用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分工结构中。中国国内市场中,可以依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建立地域性的垂直分工体系。但是利益的差异,必须由国家通过税收、金融和财政给予宏观调节。初级产品区域的利益,应当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保护和照顾。
最近有人提出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如果都是水平的,就会产生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搞区域经济,不要搞成分裂的板块经济,而应当是既包括垂直分工,又包括水平(加工业)互补的经济。而面对外部,中国应当作为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中国共同市场),对国际市场应当成为具有强势竞争力、又具有内部自我保护机制的一个经济铁拳头。
为了参与国际分工,中国应当逐步提升出口的技术质位,使自己后来居上,不能甘居下游,甘于成为发达国、发达地区(台湾)的附庸经济、外围经济。
8、李斯特认为斯密〃国际分工论〃是阴谋
记者: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和市场自由主义理论近年在国内影响极大。可以说,许多主张市场主义改革的经济学者,实际都是斯密学派。而像你对斯密这样不客气的批评,还是很新鲜的。
何新:在19世纪初叶,当时处于工业落后地位的德国,产生了批判斯密自由主义的李斯特国家主义经济学。
这个学派公开宣称:
我们的经济学并不是研究人类普遍利益的个人经济学(这是针对斯密理论的),而是首先关注以民族国家经济利益作为单位的〃国民主义〃(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经济学。李斯特《论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107页。这个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国经济学家弗·李斯特。
李斯特(1789…1846)与亚当·斯密几乎处于同时代。他为了德国发展民族工业的利益而强烈反对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我认为他这样做非常有道理。
李斯特指出,如果按照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办,落后的德国当时就不应当发展民族工业,而只应当发挥自然禀赋为英国提供森林(木材)、煤炭和粗加工品。李斯特一针见血地指出,斯密的这种主张不是一种理论,而是英国的一种世界政策或〃战略〃,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德国一类国家永远处在工业落后的初级产品供给国地位上。
李斯特说:〃斯密的理论认为,哪里的货物最便宜,就应当到哪里去买。至于本国工业由于外贸输入而一败涂地,在它看来是无关重要的。〃他指出,英国长期对法国实施纺织出口补贴制度,〃法国的消费者固然在几年内以及低价格获得生活所需的纺织品,但法国的纺织业却因此一败涂地。几百万纺织业者沦入失业乞讨生涯。〃《论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129页。
而我想指出,最近美国与法国、与欧共体正为农产品贸易和补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