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新:马克思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真正始祖是英国人威廉·配第爵士(1623…1687)。

  但是,这位近代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本身既不是学者也不是商人,他的专业是一个医生。他也是个〃业余的〃。然而正是他对英国决策者提出了有关国计民生的一些重大经济政策建议。配带认为应就此建立一门新学术,这门学术的名称他称之为〃政治算术〃:

  〃所谓政治算术,意指运用数字,对于与政府有关的事务进行推理的技巧……这种技巧本身无疑是很古老的……但是配第首先给它起了这个名字,并且提出了一些规则和方法。这就是近代经济学的最初命名和起源。〃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第318页。商务版。

  由〃政治算术〃这个近代经济学的初名也可以看出,政治与经济如何地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在18…19世纪间没有〃纯经济学〃这个名称,当时人们都将经济学称作〃政治经济学〃。

  我个人多年来的研究令我确信,根本不可能存在超越政治,而单纯研究〃稀缺性〃和〃资源配置〃的纯经济学,形式经济学。经济学必然是政治经济学。

  记者:为什么经济学脱离不开政治呢?

  何新:主流经济学家说,他们的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和分配的问题即〃经济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

  我们且不管他们的方案他们认为私有化和自由市场是达到最高效率的最优分配(〃配置〃)形式。我想指出的是,正是在〃分配/配置〃的问题上,体现着最大的利益竞争。而所谓〃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正是各利益集团为争夺有限经济资源而发生的竞争和斗争。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部阶级斗争史,就是因为利益分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政策,那么在私有化自由市场经济中所谓资源的最优〃配置〃,只能是对强者的最优〃配置〃。谁最强,谁得到和拥有的就会最多。

  3、经济分析最终不能离开利益归属的分析

  记者:所以你认为经济分析无法摆脱利益归属的分析。

  何新:对。而利益归属以及利益集团的分析,也就是经典意义的阶级分析。

  实际上,就是在剑桥学派的弟子中,也有人指出经济分析特别是经济政策分析,很难摆脱阶级和利益的归属问题。

  琼·罗宾逊夫人在其所著《现代经济学导论》中就指出:

  〃经济分析不可能摆脱既得利益。〃重商主义者是海外贸易的拥护者;重农主义者卫护地主的利益;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则服从资本家(他们赚取利润,为的是进行再投资,扩大生产)。马克思把他们的论点倒转来为工人辩护。在现代,马歇尔站出来充当食利者(金融家,他们借款给生意人并从贷款利益获取他们的利息收入)的卫道士。〃参阅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第50页。商务名著版。

  有趣的是这位罗宾逊夫人是新剑桥学派的重要弟子。但她揭露了马歇尔的所谓〃科学经济学〃的利益本质是为金融资产阶级服务的。

  记者:也就是说,经济选择总是难以避免体现着利益的选择?

  何新:对。

  在现实经济体系中,存在着利益集团、社会阶层的矛盾和对立,存在着经济利益的不同和对立,存在着资本所有者和被雇佣者的对立。这种对立使得在经济问题上,立场不同,利益不同,看法与对策也必然完全不同。

  这种对立不仅在一国内部结构中存在,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也存在。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着居上位的富国与处在弱势地位的穷国的纵向利益对立。对资源配置、利益分野、发展道路的看法必然不同,政策取舍也自然绝不会相同。

  最近的一个事例就是美国小希什政府拒绝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因为美国的工业利益集团反对这样做,这一公约会导致美国工业的环境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

  还有,小布什当总统后把驻外大使的职位分配给在竞选中给了他经济支持的那些富豪。(这是美国特色的〃民主制〃腐败。)

  你看任何经济决策能够摆利益权衡的影响吗?

  记者: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阶级的问题,并不是经济学问题,而是社会学问题。

  何新:(笑)这种说法幼稚。你知道西方经济学是从哪里起源的吗?

  记者:通常认为是从古希腊时代。

  何新:经济学的西方起源是希腊哲学。一般经济史家都认为西方经济分析的鼻祖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而这两位伟大哲人的经济分析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经济所得、货币功能和债务的分析。另一方面同时也就是对当时希腊社会中的贫富差异分析即阶级分析。

  记者:难道关于阶级的观点,在希腊经济学中已经出现?

  何新: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希腊城邦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少数大奴隶主兼并土地和积聚财富,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现象加剧。亚里士多德看到这点:〃在任何国家中,总有三种成分:一个阶级十分富有,另一个十分贫穷,第三个则居于中间。〃柏拉图说:

  〃每个城邦,不管它是如何的小,都分成两个敌对部分,一个是穷人的城邦,一个是富人的城邦。〃〃穷人聚在城里,身怀白刃,有的负债累累,有的颠连无告,有的则兼有此两种不幸而充满愤恨,他们随时准备反抗夺去他们财产的人他们在打算起义。〃

  许多人认为阶级理论是马克思的创造。但马克思曾说过,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并非他的发明,在他之前很久,〃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已经指出了阶级斗争的存在。〃

  4、倡导历史和实证的经济学方法论

  记者:我想知道,您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

  何新:熊彼特曾指出:研究经济学有三种方法:

  (1)通过历史,(2)通过理论模型,(3)通过数学模型。

  我认为历史方法是根本性的方法。马克思的经济学提供了关于经济学辩证历史方法的典范。

  马克思在《资本论》前言中曾引用考夫曼的评论,这样描述他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指出:

  〃有人会说,经济生活的一般规律,不管是应用于现在或过去,都是一样的。马克思否认的正是这一点。在他看来,这样的抽象规律是不存在的。〃

  〃根据他的意见,恰恰相反,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一旦生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由一定阶段进入另一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另外的规律支配。〃

  〃旧经济学家不懂得经济规律的性质,他们把经济规律同物理学定律和化学定律相比拟。〃

  〃对现象所作的更深刻的分析证明,各种社会机体象动植物机体一样,彼此根本不同……由于各种机体的整个结构不同,它们的各个器官有差别,以及器官借以发生作用的条件不一样等等,同一个现象却受完全不同的规律支配。例如,马克思否认人口规律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相反地,他断言每个发展阶段有它自己的人口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去研究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

  考夫曼还指出,马克思是一个历史的〃决定论〃者,就是说确信人类历史是有规律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

  马克思指出,考夫曼所描述的经济学历史方法,实际就是辩证的方法:

  〃这位作者先生把他称为我的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考察我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他所描述的不正是辩证方法吗?〃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资本论》第二版跋。

  马克思的方法实际上就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历史方法。这种辩证历史方法有三个核心:

  (1)辩证的历史决定论,

  (2)历史地看待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相关的原理与政策,

  (3)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包涵着经济的自动均衡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价值分析实际是历史分析。即价值形成史及形成过程的分析。在价值向价格现象的转化中,包涵了主观价格形成的供求分析。

  但是马克思同时强调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这种唯物主义不是把理论分析建立在理念的〃应然〃上,而是建立在对所存在事实实事求是地认知和解析上。我认为这种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应当叫作〃唯实论〃。

  唯实主义的方法,来自近代科学方法论中的实证主义传统。弗里德曼曾说,实证经济学在原则上不依从于任何特别的伦理观念或规范性的判断。实证经济学是类似于任何一种自然科学的客观的科学,它研究〃是什么〃而不研究〃应该是什么〃这一类问题,它的任务是给出一个一般化的体系,用来预测客观情况变化的结果。

  实证经济学与经济政策紧密相关。任何一种政策必定依据于某种预测的结果,这种预测必定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

  记者:根据您的以上表述,以下的概括是否符合您的原意?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