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1953年曾提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不错,工人们还要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但这只占全部利润中的一小部分,大约只占四分之一左右,其余的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扩大生产设备(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而生产的。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的利益的。〃(《毛选》第5卷,第88页)我个人认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在结构中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但是在方针政策上必须抑制资本主义的有害方面,必须抑制两极分化,抑制政府官员成为资产阶级代言人和代理人的倾向,抑制破产化浪潮。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实际包括三个部分:

  1.国有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经济)。

  2.国家资本主义(股份制经济)。

  3.民营资本主义经济。

  在国内,应坚持国营经济的主体地位,特别是保持国家在金融政策和体制上的主导地位。必须抑制寄生性私有金融资本的快速膨胀。必须抑制泡沫经济。

  在国际上,应大力提高国内经济力量(国营、民营)对外的整体竞争力,而减小其内部竞争,充分发挥中国拥有廉价剩余劳力这一优势,以提高社会就业率为目标,全力拓展国际市场。之所以有必要加速融入全球一体化经贸体系,就是因为这是更有效地拓展中国工业过剩产品市场的必要条件。

  (1997年1月4日写,1997年3月上报中央)

  编者按:请读者注意,何新此文写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夜。

  论中国的新工业革命

  (1992年10月6日)

  今年我因事先后到四川、安徽、黑龙江及浙江四省,顺便做了一些观察和考察(年底还准备去些地方)。边看,边研究,边思考,使我在过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面临经济问题的主要脉络取得了一些较具体的认识。 

  我准备把我在各地走访所得到的一些印象和收集到的材料,做研究整理后,分为三或四篇,写成意见奉报领导同志,并作为个人向党的十四大的一点献言。

  一、中国正在进行一次新的工业革命

  一个基本判断是,尽管仍面临复杂、深刻的多方面问题,但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总体情况是好的。我注意到最近英国撒切尔夫人在台湾提出一个看法,她认为〃中国正处在工业大革命的边际。〃我个人认为,不论出于何种背景,她的这一看法具有远大历史眼光,是颇为深刻的。

  实际上,中国在当代所发生的整个经济改革运动,的确可以看作是1949年以来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50年代我国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

  在50…70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此二十多年中,在中国建立起分布于全国骨干城市的(国营)工业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工业体系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冶金。机械、化工等重工业部门。60年代的三线建设使我国工业化的布局,由沿海地区被引向中国内陆和纵深区域。虽然三线建设在交通运输问题上考虑欠周,但建设三线并非完全是负面的意义。

  我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进行的。没有当时的计划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能获得成功。

  三、近10年来我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发动的中国经济改革,首先从解放农民入手。以土地承包制形式,进行了土地再分配,这实际是重新确定农民对于国有土地的租赁关系。

  而在旧的公社制度下,由于农民不能自由支配土地、劳动。产品,实际是被束缚在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之下。因此,这一次农村改革,实际是我国的第二次土地改革。

  这一改革从政治束缚中解放了农民。通过这一改革,使农业生产率得以奇迹式的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出现大批过剩劳力。其中一部分流向城市,另一部分在政府信贷和部分外来资金技术的支持下,在东南沿海地区发展了新兴的乡镇工业。乡镇工业和经济的扩展,使我国农村地区走向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可以说,正是中国农村改革奠定了中国第二次工业化的基础。

  在80年代,我国工业的投资方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即由过去侧重于投资发展重工业部门,而更多地转入到发展民用消费工业和城市建设(基建)部门(包括军工业的转向民用生产)。由于外部资金及技术的引入,出现了新型的消费品加工工业(集中在家电、服装等部门)。流通商业和其他第三产业部门也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而得以快速发展起来。

  上述进程,实际都是我国现代经济史上一次意义重大深远的经济方向的转变。这一转变目前仍在进行中。

  如果以较为恢弘的历史眼光去看,就会发现这一经济改革运动同时还具有十分广泛深刻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意义。因此,把这一改革进程,看作我国当代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完全恰当的。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三大特点

  80年代以来,在我国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具有一 些引人注意的特点:

  1.如果说别年代发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集中在重化机电工业和矿业部门,则当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集中在日用消费品的加工业(包括家用电器)部门、城市基本建设和交通、通讯工业部门中。

  2.当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包括工农业组织形式和一些部门的所有制形式)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变革目前仍在向纵深发展中。

  3.由于新兴民用工业涉及的部门众多,产品种类复杂,其规模之大与情况之繁杂,已决非统一的国家计划部门所能有效地控制。在此新情况下,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扩大乃是势在必行之举。

  4.我们还注意到,目前我国经济中遭遇困难最多的部门,多数恰恰集中在第一次工业化时代所建立的那些重、化、机电和矿产部门。这一情况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恰恰反映了由第一次工业化到当代新的工业革命这一阶段,我国工业结构的深刻转变。 

  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有其客观必然性

  邓小平说:〃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点至为深刻。历史表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运而生,都有必然性。计划经济的优点,是有利于集中控制和调配人力、资源、资金。如果我们考虑到重化矿工业部门投资大,消耗人力、物力多,建设周期长,而资金回收慢,因而难于快速积累利润促进自我发展。因此在落后国家进行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可以说,计划经济是当时一种特别有效的组织形式。 

  在考虑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时,人们会注意到,它们利用和借助了发达工业国(主要是美国)的过剩基础工业能力,避免了在基础工业(即重工业)部门进行投资建设。从而才能主要依赖发展消费(轻)工业和家电工业,以出口为主导,获得较高的外汇积累。这是一条捷径,但这条捷径对50…70年代的中国来说却不存在。(至今,亚洲〃四小龙〃的基础工业部门仍然是较薄弱的,需要〃补课〃。)

  中国在50…70年代,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部门,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例如,在当时国内资金和资源(开发能力)非常有限的约束下,国家不得不强迫让农业和消费品工业(包括民用建筑业)部门为重工业部门让路,从而抑制了它们的发展。 

  60…70年代,我国农村普遍贫困,城市中消费品短缺,人民(消费者)手中货币缺乏,这的确是一种广泛的贫穷状态。但是,这种情况之造成,除了局部决策失误的原因外,可以说,正是上述优先发展重工业路线的必然结果。但也正是在做出上述牺牲的条件下,才保证了我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能以较短的时间,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今天回顾历史,应当说.新中国5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史上光荣胜利的一章,悲壮慷慨的一章,可歌可泣的一章(正如当时《创业》等形片所讴歌的).而绝不是阴暗失败的一章。 

  六、我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就的三个原因

  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否仅仅是由于采用了自由市场机制的结果呢?(如国内某些经济学家和西方舆论所说的)不是!

  如果客观、全面地看的话,我认为,我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获得成功,人民生活之所以能迅速改善,是与以下三个原因有关的:

  1.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已经在重、化、机械及矿产冶金工业方面奠定了一个相当规模的经济基础。正是这个基础支持了中国当代的经济改革,支持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2.我国适时地在70年代末,在计划体制中引入了市场机制,发动了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

  3.我国适时地使投资由集中于重、化、机电、矿、治等部门,转向于民用消费工业和城市建设部门,以及对外出口部门(这正是对资源的重新配置)。

  因此,以往十几年中国经济成功的奥秘,并不单纯是由向市场机制的转换造成的。因此不能片面认为,只要进一步搞一个内外全面放开、全部自由放任化的市场,就会使我国经济获得更大的成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