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④几尽绝迹的悼念仪式。19世纪以前,俄罗斯有一种传统的悼念祖先的
仪式——祖先烤火仪式。这种仪式一般是在圣诞节前夕举行,也有的地方是
在圣诞节当晚举行。仪式的程序是这样的:家人先在户外燃起一堆火,以易
燃耐烧的麻杆碎屑为柴薪;然后在火光的映照下,家人开始呼唤已故祖先的
名字或称谓;呼唤的内容大概是因为圣诞节前后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天气已很
寒冷,所以是叫他们回家来烤火,而得以温暖。这种仪式到了19世纪,虽在
一些地区仍有保留,但在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几乎绝迹了。
⑤血亲复仇的渐绝。血族复仇是19世纪前苏联远东地区的一些土著民族
中较为流行的一种习俗。
19世纪时,前苏联远东的一些民族仍处于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
制度的原则之一便是实行血亲复仇,即为本氏族受异氏族伤害的人复仇。他
们认为保护自己本氏族的成员是氏族本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他们还认
为,如果不为死者复仇,其灵魂则永无归位之日,将终日在大地上游荡而呼
喊人们为他复仇,扰得整个氏族都不得安宁。这就使血亲复仇成了整个氏族
神圣而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履行这一义务,受伤害的一方首先要由青壮年组成一支复仇队伍,
以实行复仇。血亲复仇无论是进攻的一方,还是防守的一边,都是整个氏族
的集体运动。男子充当战士,妇女儿童甚至老人则参加后勤或担当警戒。为
了减少伤亡,双方往往请外部落的人进行调停。调停人带着象征神权的“神
杖”往来于两冲突部落之间,以劝说加威胁的方式促成双方的和平谈判。谈
判实际上就是对赎金的讨价还价。调停员持“神杖”穿梭于冲突双方,最后
双方都接受了赎金的数额后,谈判结束。收授赎金后,血亲复仇完成。赎金
为物或以妇女代替。
前苏联远东地区一些民族中的血亲复仇冲突直到20世纪初还有发现,但
在十月革命后,这种习俗便逐渐衰落而不复存在了。
⑥雅库特人拴马桩习俗的衰落。雅库特人是居住在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的
游牧民族。在20世纪以前,雅库特人中流行着一种埋立拴马桩的习俗。雅库
特人的这种习俗与其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时随地可见的拴马桩,是
雅库特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高矮不一,排列有序的拴马桩,表明
着雅库特人的社会关系和等级;种类繁多,形状各异的拴马桩具有着雅库特
人的宗教内容和禁忌习惯;埋立节日拴马桩又是喜庆活动的内容之一;雅库
特人中,有专门制造拴马桩的工匠,它还是雅库特人一项有民族特色的手工
业。
… Page 13…
1917年十月革命后,随着雅库特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之思想意识的变化,这种拴马桩也就不多见了。
2。传统习俗的演变和发展
(1)传统节日
①宗教节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传统的基督教节日仍是欧洲主要
的宗教节日,其中重要的有圣诞节、复活节、基督受难日、基督显现节、基
督圣灵降临节、万圣节、万灵节、圣徒节、圣女节等等。
欧洲国家多数属基督教国家,因而他们有共同的宗教节日,节日的内容
和过节的方式也大致相同,但也因各国的国情不同,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
节日习俗。
圣诞节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由于历史的变迁,它已大大世
俗化,成为西方国家全民性的一个节日。
圣诞节从4世纪产生到19世纪末叶,已有15个世纪的历史。19世纪末
至20世纪初期,圣诞节的节日习俗已与现在相差不多,它既是一个宗教节
日,又是一个社会节日,更是一个家庭节日。圣诞节的这种世俗化,在刘锡
鸿的《日耳曼纪事》中所描述的德国人的节前准备中清楚地表现出来:“先
期十馀日,饴糖果饵、玩物器具,纷罗街市。家家筐篚相遗,如中国之贺新
岁”(《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页)。
圣诞节浓浓的社会生活气息还表现在对圣诞树的装饰、丰富的圣诞食
品、圣诞礼物和圣诞节期间的民间游戏上。
装饰圣诞树是圣诞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据说圣诞树最早起源于德国。
刘锡鸿在《日耳曼纪事》中描述了他所见到的德国圣诞树:“造其广庐,案
置一柏树,高与屋齐,树间遍燃五彩蜡烛,缀玻璃以为冰,点白绵以为雪,
烛光相映,寓目烂然”(《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
页)。
圣诞树上点蜡烛的习俗,有了电灯以后便改用电灯了。但在英国,从19
世纪中叶起,点蜡烛的习惯一直未改变。
到19世纪末,节日食品也随时代的发展变得更为丰富。16世纪以前,
圣诞午餐以野猪头、烤孔雀为主,新大陆发现后,烤火鸡已成为英国餐桌上
的传统食品。另外,各式各样的以葡萄干、果皮饯、苹果、梅子等作馅的圣
诞饼,补充了单纯肉馅饼的不足。刘锡鸿也提到了圣诞筵席:“筵席即开,
男女杂坐,嘉肴毕陈献,节糕斯呈。其糕以百果和合糖霜花露而成,味绝甘
美,香溢唇颊”(《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页)。
圣诞礼物更充满了人间的欢乐和友谊。19世纪中叶,产生了一种新的圣
诞礼物——圣诞贺卡。送这种贺卡既经济又方便,还表达了送卡人祝贺节日
的心情。到了19世纪末,这种小礼品已流行了起来。张德彝在《随使英俄记》
中描述了这种贺卡礼物:“平行者彼此送一花帖,帖印五彩花鸟,中横金字
一行,云: ‘埃美立克里斯麻’,译即慈悲思德圣诞也。铺中售帖,大者宽
三寸长二寸,小者与名刺同,不书本人名姓,惟以信函封寄而已”(《走向
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512页)。
节日的游戏,更充满了人间情趣。刘锡鸿就曾详细记述了“裂帛之戏”、
… Page 14…
“藏环之戏”、“夺坐之戏”、“点花之戏”的玩法过程。如“点花之戏”
他是这样描述的:“点花者,人各自占一花名,环而听点。主者从小藤盘旋
于地,口呼某花立至。转盘已定,而花不至,则罚。或指环,或手钏,或佩
幌,随其所有而摘取之,悉置案头,俟群花点毕,较量其被罚之多寡以为笑”
(《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页)。
张德彝还记载了俄国圣诞节的情况:“……俄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其
天主诞辰。市肆关闲,休息三日,街衢闾巷,多有陶醉者。当晚家家酒宴,
处处弦歌,焚化松枝,亦达馨香之意也。戌初,大海街油画会馆设小儿会,
愿者可将孩童携往。入者每人三卢布。罗列玩具,变幻戏法,演毕,按名分
散玩具。子正,孩童去后,男女留下,改作跳舞。至寅,卯之间始散。又自
子正至寅止,在巴立帅戏团,有傀儡跳舞,鼓动错杂,男女有数千人之多。
女皆改装男服,头戴假面具” (《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
第774页)。
以上的记载只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圣诞节之点滴,但却足以
看出了这个宗教节日的世俗化。
复活节
复活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它从产生到19世纪,也已
有了1500多年的历史,成为西方各国的传统宗教节日。
每当节日来临,人们便以不同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在匈牙利,小伙子
追逐姑娘们,用水泼之;意大利的谚语说:“复活节想和谁在一起就和谁在
一起。”在西班牙,则有苦行僧赤着脚,戴着脚铐、穿着露出两只眼睛的紫
袍或黑袍,背负十字架,进行长达2—3公里的赎罪游行;在俄国,则要举行
圣餐礼、洗脚式、配制圣油、绕教堂跑圈、鸣钟、燃蜡烛、吻十字架、滚鸡
蛋等活动;在英国,民间的活动为滚彩蛋。
鸡蛋和小兔在西方人的意识中是新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因此各国的
复活节食品中都少不了鸡蛋。
在英国,彩蛋不仅是节日食品,还有一系列关于彩蛋的民间游戏。其中
包括“藏蛋”、“撞蛋”和“滚蛋”。游戏往往先由“藏蛋”开始。家里人
把彩蛋藏在花园里,让孩子们去找。孩子们找到蛋后,便三五成群地聚集在
一起或玩“撞蛋”,或玩“滚蛋”。撞蛋即两蛋相撞,破者败,蛋归胜者。
“滚蛋”即找一个斜坡,将鸡蛋滚下去,蛋滚得最快、最远,且屡滚不破的
为胜,输者的蛋全部归胜者所有,据说这只屡滚不破的蛋预示着主人的好运
气。在英国阿盖尔郡的农村,男女青年分组进行滚蛋赛,赢者可在这一群人
中挑选中意人。
这种种彩蛋游戏在 19世纪末依然如故。同时在英国又增添了一种关于
“彩蛋”的新习俗。这就是用各种材料制成复活节礼品蛋,这种“蛋”内装
有各种礼物。这个习俗开始于1870年。这一年,巴黎从普鲁士军队的围困中
解围,送往英国的一种儿童玩具就是一批复活节礼品蛋,蛋中装有各种礼物。
蛋中藏物的习俗从此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