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亚、西亚和中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繁多。现代早期
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貌。
印度是南亚的一个古老国家,它的传统节日很多,主要的有湿婆神节、
洒红节、佛诞节、乘车节、妇女节、十胜节、保护节、灯节等等。
阿富汗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独立日、哈乃斐诞辰日、哈比拉人牧羊节、
圣祭节、开斋节、古尔邦节、阿舒拉节等等。
阿富汗独立日 阿富汗的独立日即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又是一个新节
日。阿富汗曾于1747年建立独立的阿富汗王国。19世纪该国成为英国和俄
国角逐的场所,直到1919年抗英胜利,王国才又恢复了独立,独立后恢复了
每年9月19日的独立节。
伊朗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嗄迪尔节、阿术拉节、跳火节、努鲁兹节、左
尔罕奈节、宰牲节、撒母节、梅赫尔甘节等。
西亚阿拉伯世界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传统节日主要是伊斯兰教
节日,有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节等。
(2)衣食住行
①印度。服饰 印度男子的传统服饰,下穿“托蒂”,是一种缠腰布,
上穿长至膝的“古尔达”,头戴各色头巾。妇女穿“纱丽”。纱丽的穿法是
将长6米的布料由腰部缠起,最后披盖在肩上或头上。上穿紧身短胸衣,袒
露整个肚腹。
城市居民,由于新航路开辟后大批欧洲人拥入印度,因而西化程度较大,
男子平日穿西装的较多,妇女以纱丽为主。
19世纪,印度生产的披肩开始采取了欧洲的图案。在披巾的边缘绣满艳
丽的树木花草之类。特别是克什米尔的披肩,由于配色华丽、丰富、深邃、
柔和、色调和谐、花色优雅精致而大量出口欧洲,也因此驰名世界。
饮食 印度人的饮食不仅与地区而且与宗教有关。北方人喜欢吃面,南
方人喜吃米。食素者多,食肉者少。印度教徒吃羊肉、牛肉。有的印度教徒
不仅不吃肉,连鸡蛋也不吃。伊斯兰教徒则以牛肉为主,不吃猪肉。
印度有丰富的调料:生姜、大蒜、丁香、肉桂、姜末、茴香、芫荽等等。
尤其是咖喱粉,是印度人最喜欢的调料。
印度人爱喝加奶和糖的浓红茶。喝水也多。喝水时,右手持杯举过头顶,
然后仰起头,右手将杯倾斜,将水慢慢倒入张开的嘴中,水不停地流入口中,
并不断被吞下去,直到把水喝完,嘴不接触杯子,水也脏不了,所以多少人
喝水都可用一个杯子,真是一绝!
印度的餐具很多,盆、盘、罐、壶、碟等。有铜制的,也有银制的。餐
具世代相传或作嫁妆,因而餐具质地的好坏标志着财富的多少。印度人吃饭
用盘子,用右手抓着吃,就是吃稀饭也如此。
住宅 城市的住房多为平房,也有二、三层的楼房。房子多呈白色。印
度家庭中家具很简单。19世纪时一些城市开始广泛使用欧式的安乐椅、椅子
… Page 81…
和柜子。在孟买开始以欧式黑木“施沙姆”家具的精致、刻纹深、透花雕刻
而著名。用芬芳檀香木制的,镶金图案式宝石装饰的家具价值很高。梨木、
红木、胡桃木也广泛被用来做家具和透花屏风等。
②阿富汗。服饰 阿富汗人的服饰各民族不同,大体上男性服装的特点
为白色的包头巾;花色形态不同的帽子;长至膝的白色长衫;大下摆的裤子,
也有紧身裤;凉鞋、皮鞋;农村人往往加上一条披毯。妇女服装:白色或花
色长袍,戴头罩或面罩,头戴方形头巾,脚穿皮底绒面绣花鞋。留长发,梳
成不同的样式。戴首饰:耳环、戒指、脚镯、背绣花背包等。还有一些妇女
有纹身的习俗。
饮食 阿富汗人主食是用面粉和玉米粉做的大饼。在牧区,这种饼是用
烧得滚烫的石头烤制的。牛羊肉和奶制品也是他们爱吃的食物。还有一种抓
饭,用各种蔬菜、干果配制烧成,吃时,将饭盛于盘中,左手拿盘,右手抓
饭吃,但决不可左右手倒换之。
阿富汗人爱喝茶,主要喝红茶和绿茶,也爱喝极浓的奶茶。
住宅 阿富汗的住宅大体可分为定居区和牧区两类。定居区的房子多用
土坯砌墙,再抹上泥草浆。房顶用树干为梁,盖以树干和苇席,再抹上草泥
浆。房形分为正方形和长方形。房顶有平顶,圆顶之分。有的房子屋顶还留
有气孔。住宅一般都有院子,院内有牲口棚、仓库、厕所、水井等。在牧区,
居民住的是帐篷,一般用黑羊毛编织而成。帐篷的搭法有牵拉杆形,无框架。
还有一种是圆顶形有框架,框架外包上毡并盖上苇席。
在山区,房子是顺山势一层层盖起,下一层的屋顶是上一层房子的院子,
显得整齐有序。
交通与通讯 阿富汗的地势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沙漠面积大,交通极不
便利。传统的交通工具是毛驴和骆驼。在沙漠中还使用一种木轮大车,它即
是交通工具,休息时还可避于车下防晒。
③伊朗。服饰 伊朗男子的传统服装是丝绸上衣,裤脚宽大的裤子,外
穿一件上面贴身,下面宽大长至脚面的大袍。女子的服装最大特点就是在出
门时一定要披披巾。披巾称为“乔杜尔”。全身从头到脚都裹起来,只露出
脸和手。“乔杜尔”一般为深蓝色、黑色、灰色和白色。
饮食 伊朗人的饮食是伊斯兰教式的。主食是大饼和米饭。肉食主要是
牛、羊和鸡肉。米饭有两种吃法,一是“切罗”,用黄油拌米饭;一种是“朴
罗”,拌有牛羊肉。伊朗还有一种食品叫“库库”,是用鸡蛋、土豆泥及菜
拌在一起,用油煎食。伊朗的蔬菜有黄瓜,西红柿、莴笋叶、韭菜、薄荷叶
等。
伊朗人爱饮加冰糖和干果的红茶。
住宅 伊朗城市的住房有楼房也有平房。农村以平房居多,墙是土坯砌
的,里面刷上白灰。一般家庭有一间大屋,屋中间砌着烤饼炉子,称为“塔
努尔”,是全家吃住之所。父母与成家的儿女住在一起。房间里铺有地毯,
穷人家则铺草垫。
沿海地区多为两层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口。牧区的居民住羊毛
编织的帐篷。
④沙特阿拉伯。服饰 沙特阿拉伯男人穿白色长袍,头戴白色头巾,用
黑色绳圈压住。有身份的人在长袍外加一件黑色或金黄色镶有金边的纱袍,
夏天赤脚,冬天穿皮鞋。
… Page 82…
女子外出穿黑色纱袍,蒙白纱,居家则穿各色花袍。牧区妇女一般不蒙
面。
饮食 沙特阿拉伯人喜吃面食,有阿拉伯大饼,用面粉调成糊,摊在平
底锅上,上下翻动一次即成。面条,主要是空心面,有粗有细,用水煮过后
加葱蒜、蕃茄酱、油、辣椒、奶、鸡蛋、桂皮等做成的汁,浇而食之。也可
烤食,象炒面一样。还有一种麦片粥,是把麦子舂成麦片做成的。另外还有
面包、点心等。
城乡变化 沙特阿拉伯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直到20世纪初,在伊本·沙
特统一了全境以后,才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最大的居民点,建立了阿尔塔维查
希吉拉村庄。沙特亲自出席了建村的盛大典礼。同时城市也开始建立。阿尔
塔维是第一个居住有2万人口的城镇。以后在1912年—1913年相继建立的
城镇还有古特古特,社赫纳、达赫尼亚、马比德·苏宰尔等一系列的城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市已有数十座之多。
在苏伊士运河凿通后,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都铺设了铁路。1908
年,汉志铁路竣工,使原来游牧部落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驮运业和商队
贸易开始衰落了。
⑤也门。服饰 也门人的服饰南北不同,南方男子夏季穿形状颇似缅甸、
泰国纱笼的也门裙,冬穿长袍。北方男子的服饰与沙特阿拉伯相似。男人头
上还有一条各种花色的缠头。缠头的用处很多,可防晒、挡风沙、当铺盖、
做擦脸巾等。除头巾外,男子外出还要带上一把佩刀。女子服装与沙特阿拉
伯相同。农村妇女外出时戴一块花头巾。
饮食 也门的饮食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相同,只是有嚼喀特的嗜好。喀特
为多年生灌木,其树叶有兴奋神经的作用。喀特也称为阿拉伯茶。嚼喀特是
很讲究的,一般是从下午两点钟开始,直到晚上。嚼后的残渣往往留在嘴里,
直到腮帮子鼓起个鸡蛋形大疙瘩。据说疙瘩的大小标志着一个人财富的多
少。也门人嚼喀特往往不独嚼,而是几个人边聊边嚼。
交通 交通落后,几乎谈不上有什么交通设施。
⑥伊拉克。服饰伊拉克人的传统服饰与沙特阿拉伯人相同。北部山区少
数民族的服饰则近似于土耳其。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拉克服饰开始
发生变化,少数人开始穿西装。
饮食 在伊拉克的饮食中,有一种用羊肉块,椰枣和松子与米饭炒在一
起的羊肉饭,味道十分鲜美,是伊拉克人的民间客饭。在小吃中有一种小煎
包和用青菜、玉米粒、薄荷叶、羊肉末烧的“舒布子”汤,是伊拉克人所喜
爱的。
交通 由于英、法、俄、土耳其在伊拉克角逐的需要,伊拉克的交通和
通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前,伊拉克的城市生活传统风俗占上风,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都是以伊斯兰教为基础的,城镇外表和环境很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