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为每一众生授记。如果尚未亲见法性,乃至信心尚未成就,佛也无法为他预做成佛的记
。所谓记就是预告某一众生,在经过多少时间,供养、亲近多少尊佛之后,一定成佛。
譬如释迦世尊,在未见燃灯佛之前,未曾受到任何佛的授记,长期修行到了燃灯佛的时代,
他才被预告成佛的时间。凡夫沈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如处长夜,无有尽期,佛虽有天眼
明而无法为他们授记;如果未入忍位,心向未定,每个人的因缘际遇,佛也无法掌握。
因此,虽可以物理现象说明若干神秘效果,但也不可迷信科学万能。因为科学所知的范
围,永远是有限的;佛法的修行及其所产生的功能,是无限的。佛的福德无限,智慧无限,
若试著用人类现前仅有的科学知识所见的的物理现象,来说明、推测佛菩萨的智慧力和神通
力,那就等于以蠡测海、以管窥天。然我们不妨以科学的所知,来方便达成说明大修行者的
神秘现象。不过,这是只为了没有内证经验和神秘经验的人做些粗浅的解释,却不可认为科
学就真的能够达成说明的目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今有若干小有神异经验的人士,以科学名词,以及尖端科学的理论和发现,来解释佛经
的名词,探讨佛的所见所证。如果说这是一时的方便运用,当然可以;如说那就是佛菩萨的
境界,则期期以为不可。
解释佛学,最正确、最安全的,还是以经解经,以佛法解释佛法;否则,不是牵强附
会,便是杜撰臆说。有人以他们的第六感所见,假藉科学名词来说明佛学上的神异现象,当
然也不正确。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知之。」诸佛以及诸大菩萨的经验世界,非凡夫所能
捉摸,又岂能以小小的神异经验所见,和对区区物理现象的所知,就能来说明诸佛菩萨高妙
的神通境界。
□ 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所谓科学,不外是用分析、归纳的推理方式来观察、解释自然的现象,从理论而言,是
属于逻辑的范围;从实用而言,是有系统的组织。能够言之成理,属于逻辑的科学;能有实
际的功用,则是经验的科学。
不过,逻辑的理论科学不一定能够发展成为实用科学,虽然它是实用科学的基础,却必
须通过实验而证明其为可用、可行,才能真正有益于人。因此,科学的昌明,日新月异,经
常以新的理念,否定旧的观点;以新的实验,攻击旧的成果,可见它并非最高、最后的真
理。
而且,科学中所能够讨论的已知和将知的范围,非常有限,使得即使是最有成就的物理
学家,也不得不诉求于不可知的上帝或神的启示,为最高的科学原理,这正是学者们所见的
──科学之母是哲学,哲学之母是宗教,宗教才是宇宙的根源、人生的大本。用哲学讨论宗
教,已有所不及,何况用科学来探究宗教的奥密。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佛教非宗教、非哲
学、非科学。我们也可以说,佛教涵盖宗教、哲学和科学,但它不即是宗教、哲学与科学;
它不反对宗教、哲学与科学,却非宗教、哲学与科学范围所能穷其实际。
今天有人主张在科学文明的时代,应该以科学的角度来介绍佛法,这当然是好事,以科
学的知识说明佛法的理论,使得已经信赖科学的人来接受佛法,这无可厚非。不过科学属于
自然知识的范围,它只能说明自然现象的千万亿分之一。例如不要说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群
体,尚属不可知的境界,即太阳系内的九大行星,人类对其所知,还是有限。
另外从医学观点来探讨人类身心现象,迄目前为止,西医所及的范围在中医看来,仅仅
是解剖物质的死体,而中医也不过探索到人体的气脉──所谓活的肉体现象而已。至于精神
病的治疗,还停留在一筹莫展的阶段;对于精神病的患者,除了使用麻醉、镇静的药剂以及
禁闭、拘留等方式来控制、约束肉体的行动之外,别无办法。所谓心理治疗,只能使用经验
的分析和推理,来给予疏导,但无法深入精神的层面──所谓精神是在物质之内、物质之上
的无形而有力的活动。如果使用神鬼咒符等数术来治疗精神病,有其疗效,但其已非科学的
范围所及,而被指为迷信的现象。
佛法的化世救人,自始便以心为主,心即是精神,可用烦恼、智慧两个名词来说明。烦
恼增加则精神混乱,智慧增加则精神清明;若在精神混乱的状态,任你用任何宗教、哲学、
科学的手段来处理,都无法解决其问题于永久,但若能得智慧显现,则一切问题,不论是属
于物质范围或精神范围,都将迎刃而解。所以,佛在世时,对于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不多
做解释。例如:世界有边无边、世界有始无始等这些问题,在佛看来都与解脱烦恼无关;重
要的是如何运用修行的方法来消解烦恼、启发智慧。此所谓智慧,不是认识的分别心,而是
无执著的自在心;既然心得自在,尚有什么精神或物质的拘限呢?
在印度时代的佛教,是以精神的心涵盖物质的自然,讲心就已统摄了物质的自然现象。
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烦恼的心称为识,清净的心称为智,凡是对于任何现象的拘
执,都属于烦恼的层次。佛法不重视诸法现象的探究,而是著重于如何转识成智,否则容易
本末倒置,执著幻化的现象以为实体。心体无形、无相,亦不离形相;科学仅及于现象,现
象多变而恒变,所以科学永远不会成为最后的证明,顶多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下
向前努力。
正如老子所说:「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道家是自然主义者,
是属于物质的真正的了解者,而佛法认为了解自然也是多余的事,若得心明,自然就在其
中;仅仅了解自然而融于自然,也不等于自我中心的执著获得解脱。科学仅及于物质世界的
分析和探究,当然无法说明或表达佛法的真谛,但做为方便的教化,科学的态度当然需要。
所以,我们开始就说,佛法涵盖了科学,而不受科学所限制。
□ 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
佛教一向认为,人的投胎、入胎,根据《圆觉经》说:「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
命。」也就是说,众生之有生死,就是因为有男女的欲念与欲事,淫根不断,无法出离生
死。在投胎之时,多半是由于对于父母的房事,产生颠倒爱著;对父亲产生兴趣,入胎即为
女婴,对母亲产生贪染,入胎即为男婴。所以,在出生之后,女儿对父亲的依赖,儿子对母
亲的依恋,成为一般共同的心理现象。
可是,现在由于人工受精,发明试管婴儿,投胎和父母的性行为,没有连带关系。其乃
从母体摘取成熟的卵子,从男体取得精液,在试管中受精,成为胚胎之后,再安于母体的子
宫,这与佛教的说法,不相一致,又从何解释呢?
关于投生、入胎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父母的好合之时入胎,见淫欲相,或见宫殿
相、光明相,而忽然入胎;另一种是由于跟父母还报因缘,不论或恩或怨,由业力自然促
成,所以不能说全是出于见到父母的好合相而入胎。然而,依据两性相吸的原理,精卵本身
便带有性别,若不离淫欲性,便可能在因缘成熟的任何情况下入胎投生。基于这个道理,现
在的试管婴儿的问题,对于佛教来讲,即可迎刃而解。
□ 佛教的世界观是合乎现代科学的吗?
从较为原始的佛教圣典阿含部起,即有相同的记载,例如《长阿含》的《大楼炭经》第
一品、《起世经》第一品、《起世因本经》第一品,都讲到我们的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
须弥山的四个方向有四大洲,南方称为南瞻部洲,或称南阎浮提,就是我们所住的世界。须
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腰各有四个宫殿,称为四天王天;在山顶有三十三个宫殿,称为忉
利天。可是依据现在的地理学和天文学的观点,我们无法找到须弥山,也不知道另外的三个
洲在那里。如果说须弥山的神话,就是起源于印度北方的喜玛拉雅山,是比较妥当的;而且
此一传说,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以前,已经在印度流传,佛教的经典只是叙述古老的传说,不
必过于重视。何况佛教的教义,是在解决人间生活的实际问题,不在用科学态度说明世界
观。如果一定要追究世界的形状、形态,我在《正信的佛教》之〈大千世界怎么讲〉一题中
有所说明,不妨参考。
□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
佛法的理论根据,以三种标准作为说服人的方便,那就是:①现量──用事实证明;②
比量──用逻辑推论;③圣言量──佛在经中所说。①②两点尚不成为问题,第三点在今天
已成了引起争论的焦点。因为近代佛教学者用历史的方法论,用考古学、语言学、进化论的
角度,来研究佛教的圣典,发现佛陀释迦世尊的当时,并没有留下成文的经典,最早的经典
传诵,也不是成文的书籍,是凭以口传口,代代相传。
由于流传的地域越广,时间越久,经典的内容越多,便见其不同的分歧观点,这就是形
成部派佛教的原因;之后,又渐渐地出现了大乘经典。不论是小乘、大乘的各种经典,均须
出于佛教徒中的大修行者所传,而任何一个派系,都认为他们所传的才是真正代表佛说,这
便形成了所谓「部执」或「部计」的思想。站在他们任何一个立场,多以为他们的所执、所
计,是不可违背的圣言量。可是到了今天的学者,能把现存各派、各系,每一个时代所有的
圣典拿来排比、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就能指出相互的出入、彼此的矛盾、前后的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