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萨道,是指以信心为方便而致不退转位。
龙树所说易行道的修行方法,是称念善德等十方十佛、阿弥陀佛等一百零七佛,乃至善
意等一百四十三菩萨名号。至中国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卷上,则鼓吹专念「阿弥陀佛」
一佛名号,称为易行道,宣扬弥陀的他力本愿,乘佛本誓愿力,即得往生彼佛净土,以佛力
加持,而入大乘正定之聚。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则将难行道称为圣道门,易行道称为净
土门。到了日本的法然上人,则标出「自力圣道」与「他力净土」,来说明难行道与易行道
之不同。
可见,龙树菩萨所说的易行道,是以称念诸佛菩萨来求生十方净土。而中国及日本的净
土行者,则以修行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仰仗彼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到了彼佛
净土之后,由于所见所闻,都是阿弥陀佛说法教化的设施,耳濡目染,无非念佛、念法、念
僧,所以比较容易成就菩提,且能直至位阶不退。
不过若全仗佛的愿力往生者,要至不退转位,必须经过极长的时间。因在彼土无缘修
福,但可修慧,修慧能离烦恼,若不修福,便不能成就菩萨功德。故虽容易,却有迂回之
感,必须等到位阶不退之后,再到世间广度众生,以修足菩萨的福德,福慧圆满,方能成
佛。易行道的殊胜方便,较便利自信不足、罪业深重的怯懦众生,能使之有得度的希望,并
鼓励他们学佛、念佛。
所谓难行道,就是以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修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这是修行
佛法的通途。三世一切诸佛都是由于在因地时发了无上正等的大菩提心而成佛。也就是说,
发愿求成佛道者,通常是要先成就信心。依据《璎珞经》说,修行信心,须经一劫、二劫、
三劫,便得信心不退而入初住位。《起信论》则说:「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然
后进入初住位,那才是第一阿僧祗劫的开始;至初地是第二阿僧祗劫的起点;过七地是第三
阿僧祗劫的发端;十地满足,三大阿僧祗劫修毕,成为等觉菩萨。例如:观音、势至、文
殊、普贤、地藏等,再过百劫即登佛地,这便是难行道。在此期间,舍生受生,做无量布
施,修无量供养,亲近无量诸佛,在众生之中,永远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
苦。」日积月累,我执渐渐消融,福慧时时增长。当无我的大悲究竟圆满之时,便是成佛。
第一阿僧祗劫修满之前,都是凡夫。依天台宗的解释,信心成就之前,称为外凡,初住
至十回向位,是内凡。在凡夫位中的菩萨,是有我的,是有众生可度的,是有烦恼可断的,
也是有佛可成的。唯其由于对三宝的信仰坚定,对自己的信心笃实,所以,勇往直前,义无
反顾,如法修行。
初住位前的十信位中,若遇魔障、业障、烦恼障、种种报障等,尚有退失信心的危险,
所以叫做「有退」。经常进进退退,有时信佛修行,有时又离开了佛法。然其一旦曾经发起
菩提之心,就已种下了成佛之因,不论此因的力量强弱,总还有机会再度,乃至于再三再四
地从八识田中显现,使之继续修学佛法。到了信心不退之后,从成佛的时间上讲,已经确
定;从受苦受难的程度上讲,则风浪越来越强劲,前程越来越艰难,这就是菩萨修行的难行
道。中国的贤者、豪杰,不是也有「鼎镬甘如饴」的襟怀吗?菩萨受苦难,是出乎他们的愿
力,不是业报。这样的难行道,对菩萨而言,是正常的修行过程。
不过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也不全然是信心薄弱者所修,依据《观无量寿经》所示,九
品莲花往生,上品往生的条件,即有修三福业及发菩提心的菩萨行,故也不是全赖弥陀的他
力往生。唯有下品往生,是全仗阿弥陀佛本誓愿力的他力救济。
□ 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
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
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
行相应知:①不忿怒,②不抱怨,③不怀恶。」另《大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
恶,心不嗔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为众生中忍。」同书卷十五也有:「忍诸
恭敬供养众生,及诸嗔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养恭敬法,及嗔恼欲法,是为法
忍。」在《优婆塞戒经》卷七也另示如下:忍有两种:第一是世间忍,就是能忍饥、渴、
寒、热、苦、乐;第二是出世间忍,即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
僧,忍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疑等,能忍难忍,能施难施。
从以上所引经论内容看来,忍辱二字的涵义甚广,有拒受诸乐而接受诸苦之意。无理的
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绝美女的投怀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
中的种种法门,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办得到的。一般而言,若与自己无关的事,大致能够忍
受;若与切身的名利、眷属、男女等相关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仅为个人忍,也要为众生忍。到达无诤的程度时,就成了八风吹不动,即对利、
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种现象,无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脱的菩萨称为已得
无生法忍。对于内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于外六尘的色、声、香、味、
触、法能不受,即称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嗔,受供养而不喜,既无能受的我,也无使我
接受的他,能达如此,则称生忍。此不仅是圣位菩萨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
能安己安人、和众共济,所以忍辱是建立和乐人间的最佳准则。
根据这样的标准,好像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应该全
部接受,没有反抗的余地似的。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注意,如果不是出于智慧的忍
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透过智慧的观照,应当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风雨水火
的袭击,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绸缪,设法避免,来减少伤害、损失。业报是要正
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经过努力,来改变业报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对双方无损并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须接受的;如果对他有益,于己无益,也
应考虑接受的;若对双方都是有害而无益,那就需要设法避免或转变它了。例如:明明知道
对方是醉象、疯狗、狂人,见人就咬、逢人就杀,就当然要设法制止,因对方已经不幸,切
莫让他再制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著「以牙还牙」的报复心态,应是基于慈悲的原则,
自己时时加以反省和惭愧忏悔。对于丧失理性的人,应该通过制约、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
他们得以恢复正常。这对他们自己本身,以及整个社会,乃至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大功德
的。
□ 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
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虑到临终时悟与不
悟的问题。
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为企求和等待都是
妄念、执著、攀缘、放不下。所以、真正的禅者,知道有悟这样东西,但并不以悟境的贪求
为修行的目标。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种观念,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将此观念摆下,才能
真正得力。所以,禅者修行,重视过程不重视目的。在修行过程中依照明师的指导,用正确
的方法,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所谓一掴一掌血,一步一脚印,贴切著每一念,不容瞻前顾
后,念念不断、丝丝入扣、绵绵不绝,功夫自然得力。得力之后,始知悟与不悟、生死与涅
盘,和修行了不相关。
但是一般初学佛者,虽已知道生死是苦海、涅盘是彼岸,但却不知生死和涅盘之间,并
没有绝对的界限。所以要畏生死而求涅盘,认为未悟之前是为烦恼所缚、为生死所苦、受众
苦煎熬,但若一旦开悟,就能了生脱死、得大自在。殊不知这是方便说,是为迷人说,不为
悟者说,以此诱导迷人来修学佛法。一旦进入佛门,生信起修,就要告诉他们,修行不为目
的,悟境也是执著,除执著才能开悟,才能离开生死的烦恼。如能有此认识,即不会再有求
悟、待悟之心。
倘若一生修行,都不得力,也就是自始至终,无法体验舍执、离执的功夫。经常都在畏
生死、求菩提的心态下,努力修行,那更不必担心死后下堕三涂了。因为心向涅盘,总比心
向地狱来得好。佛法重视愿力和业力,依愿力为前途的导向,但因修行时业力的障碍,此生
虽然可能无法得到解脱,但也不会离开三宝。此生若不成,来生可再继续,在愿力的引导
下,努力于戒、定、慧三学的修持。也就是持戒的福业及定业、慧业,三者相加,必能使之
上生天国、往生净土,乃至成就菩提;至少也还能够转为人身,继续学佛修行。
所以,修行的禅者,第一:不必为死后的去向而担心。第二:如果自己功力浅薄,没有
把握,没有自信,不知自己的愿力有多强、修行的功夫有多深?唯恐由于愿心不强,戒、
定、慧三业的功力不够,临命终时会受到恶业的影响,魔冤的牵引,而离开三宝,堕至三
涂,于此出没生死,再也无法回头,那就最好一方面依弥陀的本誓愿力,以求往生西方净
土;一方面以禅修等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