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礼敬,对亡者的功用,纵然是有,也极其轻微。
为亡者做佛事,最好是在过世之后,七七四十九天之内。通常,人在死后,若有重大的
恶业,直接下堕三涂;若有众多的善业,便可立即生天;若修净业,即可往生净土。否则的
话,就在四十九天之内,等待因缘成熟,随缘、随业转生。
在未转生之前,为他超度,便能转恶业的力量为善业的基础,心开意解、积习渐消,便
可超生天界,乃至往生净土。如果已堕三涂,依亲友眷属做佛事的功德力量,也能减少亡者
的痛苦,改善三涂的环境。如果已生天界,也能增进亡者在天上所享的福乐。如果已生净
土,也能使他莲品高升。即使是在四十九天之后,当然还是可以做佛事,同样可使亡者得到
超度与救济的力量。所不同的是,如果死者已经转生或下堕,就没有办法挽回他投生的类
别。
根据《地藏经》的记载,若要超度先亡眷属,应该恭敬、供养诸佛菩萨,读诵、受持诸
种佛经。如果依照《盂兰盆经》的记载,应该布施、供养出家僧众。综合而言,以亡者亲属
的立场,用亡者遗留的财物,尽力布施,供养三宝,救济贫穷,利益社会,乃至等施一切众
生,使之离苦得乐,都是促成亡者超生离苦,往生佛国的助缘。
在七七之内,最好从过世的那一刻起,佛号不断,是为助念。如果他在世时专修西方净
土的弥陀法门,当然为他专念阿弥陀佛,由数人或者一人一人地轮流助念。如果没有任何法
门是亡者的专修,当然也以阿弥陀佛圣号为其助念。假如生前已有专修的法门,例如常诵某
一部经或常持某一尊佛菩萨的圣号,最好是以他所修的法门为其持诵回向。
以我们中国的习惯,能够在四十九天每天做佛事,当然最好;否则死后的头七天或三
天,乃至仅仅一天,或者每逢七期的那一天做佛事,都是好的。这要看亡者家属的人力和物
力的条件,可有伸缩增减。万一人力、物力均不许可礼请僧尼做佛事,就算只有家属一人,
也应该为其诵经;若不会诵经,至少也会为亡者念佛才对。至于焚烧竹扎纸糊的房屋、家
具、交通工具等冥器,以及经咒、纸钱、银箔,乃至生前的衣物,都是民间信仰的习俗,与
佛法的佛事无关。唯其有慰灵、祭典的作用,也不能一概否定。
以佛法的观点,厚葬是没有必要的,铺张的葬仪也是多余。与其以亡者的财物及亲人的
力量,做虚有其表的所谓哀荣的排场,不如拿钱去供养三宝、弘扬佛法、布施贫穷、利益众
生、功德回向,更合乎佛法。丧葬宜力求庄严、肃穆、简单、隆重;否则不是佛事,而是藉
亡者的丧葬仪式来显示丧家的虚荣而已。当然也不宜用贵重的衣物及珍宝陪葬,此对亡者没
有实际的利益,同时也浪费了有用的物资。
□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馈赠吗?
依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而言,若以十方信施所供的常住物品,私自馈赠、取用,不论对象
是谁、理由如何,均犯偷盗戒,而且是偷了十方僧物,至少也是现前僧物。所谓十方僧物,
是属于十方所有、一切僧众所有的。所谓现前僧物,是属于现在共住一寺的僧众共同所有,
比偷盗个人物品的罪过要大得多。所以出家人,不得私取公物自用,当然也不得私取公物施
予居士。
出家人如果为了取得居士的欢心,希望得到居士更多的供养与护持,而以任何物品馈
赠,不论是私有或常住公有,凡是馈赠予居士,都犯了「污他家」罪。所谓污他家,是以染
污心,馈赠物品给在家人。
至于居士在两种情形下,可接受寺院的馈赠。第一、在贫病急难时,接受寺院的布施、
救济。救济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物质和金钱的,一是精神和佛法的。既然可接受佛法的救
济,当然也可接受物质的救济,在接受救济而度过难关之后,再来供养三宝、救济他人。此
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曾经盛行过这样的慈济组织。
第二、在为寺院工作并且又必须维持家庭的生活者,当以工计酬;若发心义务为寺院工
作,又不便自带食物或到寺院自炊,当然可由寺院供给膳宿。中国古大德还特别叮咛:对于
在寺院工作的人,要给予较好的饮食,甚至支付较多的工资。通常寺院的生活清苦,恐怕工
人由于饮食不惯,而起嗔嫌。至于寺院有多余的物品,既无特定的对象布施,也无法去换取
金钱之时,在家居士也当以欢喜心来接受布施,以免造成物品的浪费和抛弃。
因为中国寺院和印度寺院的生活方式迥异:印度寺院没有厨房,不得自炊;中国寺院自
古以来,都是储粮自炊,特别是遇到法会时,信众也在寺院中用餐。这种风俗固然与印度的
佛教不合,但在大乘佛教的化区,不仅中国、韩国、日本也是如此。参与法会的在家信众,
于寺院中饮食,乃是普遍的现象。此乃有其实际上的必要,最初可能是由居士们自己在寺院
中合办饮食,后来就由寺院主办,而其经费,依旧是来自在家的信众。为了便利信众起见,
这也是佛教大众化、普及化的形式之一;不过倘若寺院是仅仅供人吃饭,而无佛法可闻,也
无佛事可做,变相成了大众化的素食餐厅,那就本末倒置了。
□ 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
这是常常被人问起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家学佛需要设置佛堂吗?如果需要,又应如何设
置?
这要看各人的情况而定。如果住处很小,或者住于公家宿舍,与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室
以及同住一栋房子,当然有所不便,那只有在定时课诵之际,暂以佛经代表佛像,置于相当
的位置,不必设置香炉、烛台,也不必供水、供花、烧香,仅于课诵前后,问讯、礼拜,以
表示虔诚、恭敬即可。倘若同住的室友和舍友,大家都信佛,当然可以设置共同的佛坛或佛
堂;如果仅是自己一人虔诚学佛,则不可由于表现特殊,强设佛坛,而招惹大众的怨愤。
如果全家之中,仅自己一人学佛,也当比照住于公家宿舍的办法,否则会引起家庭的口
角。不要由于学佛,而使家人对佛教产生恶感、嗔嫌。如果全家信佛、学佛,或者你是家
长,或夫妇共同学佛,而家中尚有裕余的空间或裕余的房间,最好能够设置佛坛或佛堂。
如果设置佛坛,应该选择客厅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后不可临
窗,应当面对门窗,阳光充足,使人进门便可一目了然。佛坛是家庭的中心,要能产生安定
力和安全感的作用。至于地理师所定的方位可以作为参考,但也不必拘泥、迷信。只要不把
佛像面对厕所、炉灶或直接面对自己的卧床就好。在设立佛堂时,应选择一间静室,不是小
孩、猫狗嬉戏出入之处;也不是会客、谈笑、宴饮之处,而只是用于礼诵、禅修,不作其他
用途。
如果家中原供有关公、妈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时,不可由于信佛、学佛而把
他们立即废除,应该逐步进行。先将佛菩萨圣像安于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于两旁,不必另
设香案、烛台。因为一切善神、祖先都会护持三宝且亲近三宝,供设佛菩萨圣像之后,他们
也能成为三宝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迁移佛坛和佛堂之时,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视
为古物而予以保藏。
至于祖牌可以移置于寺院的往生堂,家中并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则可置于佛像之
下首或另移他处,改以较佛坛为小的祖坛,单独供奉。例如寺院规模较大者,都会另设有往
生堂,专供往生牌;寺院规模较小者,即以大殿佛坛的两侧供置长生牌和往生牌。如此,既
能对祖先表示慎终追远的孝思,也能显出对佛菩萨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别于慎终追
远的孝思。
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一佛代表万佛,以一菩萨代表一切
佛菩萨。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任择其一即
可。如果已经有了佛与菩萨的圣像,则置佛像在正中或后上方,菩萨像在两侧或在前下方,
务必要使佛突出,以显其尊贵。圣像的大小尺寸,应该和佛坛、佛堂的空间位置比例相称,
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圣像很小,且是以七宝所成,则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龛来衬托出佛像的
伟大。
请购了佛菩萨的圣像之后,一般人大多崇尚举行开光仪式。以佛教的观点而言,开光仪
式并不一定是必须之举。因为佛菩萨像只是用来当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萨的感应遍在,而以
圣像作为致敬的对象,若无圣像,便无可作为礼拜、供养和恭敬的对象。通过类此的修行
后,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萨的感应;但最重要的是在于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
发,不在于圣像本身。所以,圣像是否开光并不重要。
在释迦世尊住世的时候,因为佛去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人间的弟子们思念佛陀,所
以,为其塑了像来供养,其中也没有见到有关开光的记载。至后世,乃以经、像、法物、
塔、寺等,代表著佛的住世、化世。不过隆重的仪式能使更多人起敬生信,所以后来渐渐地
有了各种各样的供养仪式,而开光就是其中的仪式之一。因此,迄今,各寺院若新塑佛像,
也都集合信众举行开光仪式。这犹如学校开学、公司行号开幕、建筑物落成时所举行的开幕
剪彩等仪式一般,是为了慎重地向大众宣告,所以举行仪式。
至于个人在家庭供养佛菩萨的圣像时,并不需要昭告社会大众,所以也不一定需要举行
开光仪式,只要以虔诚心、恭敬心将圣像安置供奉,然后以香、花、水果等供品供养,日日
不辍,使其保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