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真后悔,没有在老顾来时好好的安排一下,让他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更多感受一点人间的友情和温暖。那时,我怎么也想不到,那就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他竟然这么早就离开这个世界。我一直还想把参加过总体部工作的同志聚在一起热闹一番。可是现在,已经不可能到齐了,因为老顾已经走了,他带着那特有的微笑,永远地走了。
6、老朱,走好啊!
这是我在写这本书过程中的一篇日记。
2006年7月9日,星期日。昨天晚上没有写的太晚,12点就上床了,想好好睡一觉,因为上午约好要去打网球。可是不知怎么搞的一夜没睡好,做噩梦,梦的内容都忘了,就是感到睡得很累。突然醒了,起来一看表,才3:30。其实这时正在进行德国世界杯争夺三四名的比赛,是由德国对葡萄牙。我想明天看决赛吧,今天不看了,继续睡。但躺下还是睡不着,我很少有这种情况,头昏昏沉沉的有些疼。到6点怎么也睡不着了,起来看书吧。到7点的时候,我看儿子还没起床,他今天要去单位值班,别迟到了,我就敲门把他叫了起来。儿子洗漱完问我,怎么起那么早?我说,头疼睡不着了。他说,今天气压低,要下雨。又说,正好你开车送我吧,就当到外边兜兜风。我说好吧。
儿子在国家人事部上班,在和平里,星期天早上不堵车,很快就回来了。我把车停在楼前,下车准备上楼时,听见有人叫我,原来是刘岩,在遛狗。刘岩现在身体好多了,虽然奥组委的工作也很忙,但与申奥期间相比,他已感觉很幸福了。以前从来不出来锻炼的他,自从养了一条可爱的小狗后,经常能在星期六或星期天看见他出来遛狗,为了陪小狗自己也锻炼了。这对刘岩来讲真是大好事。
但刘岩却告诉了我一件令我非常悲痛的事:老朱(国华)去世了。
“啊?!”我很吃惊,“什么时候?”
“昨天举行的告别仪式。”
“怎么没人通知呢?”
“听说奥社解散后,他回到了青年出版社,跑跑业务,好像也没什么职务。心情也不太好,所以联系比较少。”
刘岩又接着说:“奥林匹克出版社解散也挺可惜的,这么好的一块牌子,一直就没有人重视,体育总局不用,也不让别人用。”
是啊,我想,奥林匹克出版社的归属问题不应该是很大问题。这么好的牌子为什么解散?已经10来年了为什么解决不了?不管归属国家体育总局还是归属北京市,都应发挥更好的作用。为什么最后还是解散了?有关领导总是抓“大事”,难道这样的“小事”就没人抓吗?真可惜这块牌子。
老朱是奥林匹克出版社的副社长,他虽然不是奥申委的正式人员,但他是总编室的成员,他是为申奥做出贡献的人,他走了。他心情很不痛快地走了。他曾对奥社充满了希望,但他等来的却是奥社的解散。我知道他很不甘心,他曾想通过作为《申奥报告》的出版单位,使奥社为申奥做贡献,从而使奥社得到更好的发展。但他的愿望没有实现。
万万没想到,就在我写老朱的时候,听说老朱2004年得了骨癌,截掉了一条腿,我一直想找时间去看他,还没来得及去看他,他却自己默默地走了。
我的眼泪不住地流,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老朱,走好啊!
第八章 申奥“时间差”考察团奇遇
1、精心设计,“万无一失”
国际奥委会在2001年1月17日接到五个城市的《申奥报告》后,将其分送给每个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各单项国际体育组织负责人等,特别是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成员,他们用50天的时间对各申办城市的《申奥报告》仔细阅读、审核、对比,为到各申办城市考察做好准备。
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奥报告》后,北京奥申委也将主要精力放在筹备迎接国际奥委会考察团上来。这是申奥中的又一重要环节,考察团将根据《申奥报告》的内容进行实地考察。
由于这次申奥国际奥委会规定不能互访,所以,《申奥报告》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了解申办城市的唯一正式文件和依据,国际奥委会考察团也是唯一正式访问申办城市的国际奥委会的代表。他们将对《申奥报告》中的内容进行全面考察,并且在对五个申办城市进行考察后,再坐下来认真核对、比较,请有关专家论证,将在5月份公布国际奥委会对五个申办城市的评估结果。这个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最后有投票权的人全体国际奥委会委员。因此,接待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是申奥中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必须做好,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北京奥申委执委会决定,国际奥委会考察团住北京饭店,一是这里的地理位置比较适中,二是在《申奥报告》中,我们把北京饭店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国际奥委会总部饭店。
一月中旬,我们请北奥集团等几家公司,到北京饭店西楼将作为接待国际奥委会考察团的多功能厅进行实地考察、设计。经过反复修改、比较,最后确定了方案。该方案突出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三大主题。
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听汇报的会场,设在北京饭店E座地下一层多功能ABC厅。会场用中国式屏风分成陈述区和茶休区两部分;为缩小会场的空间,将会场南北两侧的箔金雕龙柱进行空间设计,即用先进反投电脑印喷幕铺底,用印有北京申奥标志的中式雕窗进行装饰,并在屏风和柱子前摆放绿竹;用斜面设计缩短台上和台下的距离;4米×6米的大屏幕与舞台上的背景幕在一个平面上,不做多媒体演示时,幕布上为整体画面,演示时,背景幕布全暗。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会议桌为面对面的长方形。为解决会场天井高,可能会产生音响失真问题,将音箱潜埋在画幕后,使声音平行传送,保真度高。
同时,我们还给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准备了一个办公室,设在北京饭店E座一层多功能厅。从这个办公室到陈述厅的距离为80米,徒步时间为两分钟。
考察团将要去考察的地点也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可以说,能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能做到的我们也都做到了。各种预案也都作了充分准备。事实证明,四天的汇报、考察等各种活动的日程安排,国际奥委会考察团非常满意。
但有一件事是我们控制不住的气候的变化,也是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
2、五天经历了四个季节
二月中下旬,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来了。19日,考察团的四名成员先到了北京,20日,考察团团长维尔布鲁根先生及其他成员都到齐了,他们将从21日开始,对北京进行为期四天的考察评估。北京是五个城市中国际奥委会考察团的第一站,这是根据抽签排出的考察顺序。这个顺序对我们不太有利,就像演出或体操比赛一样,往往第一个出场的都很难得到最高分。另外,二月份北京的气候条件不利。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多变的季节,风大、干燥、冷热变化无常,又时常会来点“沙尘暴”。这方面我们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出乎了我们所有人的预料,正应了那句俗话:那几天的天气就像猴子的脸一天十八变。
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来北京的前几天,奥申委主席刘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说“希望届时有一个正常的天气,最好是阳光明媚”。但老天好像故意要让国际奥委会考察团体会一下北京这个四季分明城市的气候情况。
那几天,我们接受了一次严峻的气候的考验四天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季节。
●雾里看花
考察团开始工作的第一天,2月21日,奇怪的天气就给了考察团一个小小的“见面礼”早上起来,全城满天大雾,有的地方还下起了毛毛雨。
我早早就出了家门,开车从南城的刘家窑赶往北京饭店,车窗前仅能看出不到10米的距离,一路慢慢地开。这也是难得的一景,如果不是着急赶着上班,慢慢地欣赏雾中行车,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但我看到路上的司机们都和我一样,着急赶往自己的单位,哪还有心思把这大雾和浪漫联想在一起。
8点整,我到了北京饭店,这时考察团的成员们正在颐园厅吃早饭。我先来到会场,看到奥申委宣传部和北奥公司的几个年轻的工作人员在里面,昨天夜里他们都忙到很晚,没休息几个小时早上很早就又赶来了。看见我进来,他们高兴的和我打招呼。我看到他们一脸疲惫,但都很兴奋的样子。我对他们说,要注意休息,今天才是第一天。我环绕四周看了看,一切准备就绪。两天前,我们在这里模拟演练接待考察团时提出的一些问题都进行了调整。看时间还早,我来到楼上的一处休息厅,抓紧时间看看有关简报。透过饭店的大玻璃窗,看到藏在雾里毛毛雨中的长安街上,绿色的公共汽车开着灯慢慢的行驶;路上的人们有的骑着自行车,穿着五颜六色的雨衣;有的打着各式各样的雨伞,低着头往前走;也有的人像平常一样,既没穿雨衣,也没打雨伞,满不在乎地往前走。
9:00整,在E座地下一层ABC厅,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考察工作正式开始了。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申办城市要在国际奥委会考察期间,按照《申奥报告》的17个主题,逐一进行简练而重点的汇报。这方面我们已经准备得相当充分了,在编写《申奥报告》的同时就开始筹备了。按照事先与考察团的反复沟通和修改后确定的日程,21—24日,每天上午汇报,下午参观、考察。
第一天的汇报、考察都非常顺利,完全按照计划进行。上午,北京奥申委向考察团汇报了《申奥报告》的主题1“国家、地区和候选城市特点”、主题7“比赛项目的总体构想”和主题8“比赛场馆”的主要内容。中午,考察团在北京饭店地下二层船底吃工作午餐。饭后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