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宽昌  
内容提要:唯识学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是由“识”变现出来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是所变,识是能变。这个能变的识共有八识三类,第八阿赖耶识的能变叫做“异熟能变”;第七末那识的能变叫做“思量能变”;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能变叫做“了别境能变”。在三种能变当中,第八阿赖耶识是本(根本识)识,其余的前七识都是由第八阿赖耶识转生,所以称为“转识”。意为前七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根本而生起现行和变现出世间的万事万物来。由此,也有了我们的正报的身体和依报的外境;同时,也说明了人生去来的生死问题。

三能变思想富含哲理,它是唯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蕴涵了有情生命流程的规律。在本文,作者对唯识学三能变的思想进行一个全面性的论述,说明三能变在唯识学上的种种问题以及它在我们修学路上的重要性,以飨读者。抛砖引玉,以便人们更好的去学习和了解唯识思想,转染成净,得到最终的解脱。

关键词:唯识学  八识  三能变  转依  成唯识论

作者宽昌,中国佛学院2003届毕业学僧

一、前  言
缘起论是原始佛教的核心思想,“缘”是指条件。“缘起论”是说任何事物或存在都依赖的一定的条件。原始佛教用缘起论建立了十二支,又称为十二因缘或十二缘起。

在十二支,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支“识”和第四支“名色”,“名”里也有识蕴,这两种识是什么关系呢?二者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小乘佛教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大乘有宗(即唯识学派,亦称瑜伽行派)认为:第三支的“识”是第八阿赖耶识,第四支名蕴含的“识”是前六识。

大乘有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设立的第八阿赖耶识。究其根源,可以追朔到部派佛教犊子部的补特伽罗,上座部的有分识和大众部的细意识。它不仅继承了犊子部补特伽罗的本质特征,也继承了上座部有分识的本质特征。'1'

当时,大乘佛教在印度只有龙树菩萨的中观实相论与无著、世亲菩萨的瑜伽缘起论两大学派。义净法师在他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说:

 

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

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斯并咸遵圣教,孰是孰非,

同契涅盘;何真何伪,意在断除烦惑,拔济众生。 '2'

 

空宗和有宗是印度大乘佛教发展的两感阶段,空宗约兴起于公元一世纪,有宗约兴起于公元四世纪。空、有两宗对立而存在,空宗主张“一切皆空”,有宗主张“识”的精神现象是实有的。

唯识学派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弥勒菩萨(梵Maitreya)'3'相传他是中天竺阿瑜陀国人,生卒年代约为(公元350——430)他的经典著作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经》。提倡唯识中道宗旨,开瑜伽学派的基础。唐遁伦在他撰的《瑜伽论记》卷一说:

 

无著为人位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等。慈氏菩萨随无着机,恒于夜分从知足天降于禅省,为说五论之颂:一《瑜伽论》、二《分别观所名分别瑜伽论》、三《大庄严论》、四《辨中边》、五《金刚般若》。于时门人或见光明不见相好,不闻教授;或见相好不闻教法;或见闻者,然世代玄远名既湮灭。唯有无著,天人共知,感慈氏化餐受诸教。'4'

 

其后,生于北天竺楗陀罗国的无著菩萨(Asanga)(生活年代约为公元四、五世纪),原出家于小乘佛教化地部 '5',相传后遇宾头罗罗汉,为其讲小乘空观,虽然较有所得,但仍意不甚安,无著菩萨仍不满足,后来随从弥勒菩萨受《瑜伽师地论》遂改习大乘,弘扬大乘佛法,得以安心悟入“唯识无境”的空观。无著菩萨禀从弥勒菩萨的教旨,著有《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论,为此派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说:

 

城西南五六里大庵没罗林中,有故伽蓝,是阿僧伽(唐言无着)菩萨请益导凡之所。无着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尽为大众讲宣妙理。庵没罗林西北百余步,有如来发爪窣堵波。其侧故基是世亲菩萨从睹史多天下见无着菩萨处。无着菩萨,犍驮逻国人也。佛去世后一千年中,诞灵利见,承风悟道。从弥沙塞部,出家修学。顷之回信大乘。'6'

 

无著菩萨的弟弟世亲菩萨(梵语Vasubandhu),音音译婆薮盘豆(生活年代约为公元四、五世纪),陈真谛三藏(Paramartha;499——569)翻译的《婆薮盘豆法师传》 '7' 卷一说: 

 

第二婆薮盘豆(世亲),亦于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籍;神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兄弟既有别名,故法师但称婆薮盘豆。'8'

 

从《婆薮盘豆法师传》里我们不难看出,世亲菩萨最初也在小乘说一切有部出家,受持小乘三藏。其人博学多闻,神才俊朗,曾著小乘论书多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俱舍论》。这部论书的基本态度是“理长为宗”,而不完全立足在说一切有部的立场。在某些重要观点上,也采取有异于说一切有部的说法。因此,所论迷悟因果之理,乃能获得历史的肯定。该书不只在当时被誉为“聪明论”,即使到现在,还是广为佛学界人士所爱读。'9'

在弘扬小乘教义若干年之后,由于受到哥哥无著菩萨的苦心劝告,世亲菩萨终于回小向大,成为大乘佛教的健将。据《大唐西域记》卷五记载:

 

无著讲堂故基西北四十余里至故伽蓝,北临阡伽河,中有砖堵波,高百余尺,世亲菩萨初发大乘心处。世亲菩萨自北印度至于此也,时无著菩萨命其门人令往迎候,至此伽蓝遇而会见,无著弟子止户牖外。夜分之后《诵十地经》,世亲闻已感悟追悔,甚深妙法昔所未闻,诽谤之愆源发于舌,舌为罪本今宜除断。即执刀欲自断舌,乃见无著住立告曰:“夫大乘教者至真之理也,诸佛所赞众圣攸宗,吾欲诲尔,尔今自悟。悟其时矣何善如之,诸佛圣教断舌非悔,昔以舌毁大乘,今以舌赞大乘,补过自新犹为善矣,杜口绝言其利安在,作是语已忽不复见。”世亲承命遂不断舌,旦诣无著谘受大乘。于是研精覃思制大乘论,凡百余部并盛宣行。'10'

 

当世亲菩萨自北印度来到中印度阿陀国时,无著菩萨曾命弟子迎候,并止于户牖之外。夜分之后,无著菩萨诵《十地经》,世亲菩萨听后感到其法深妙,于是追随无著菩萨改信大乘,弘扬唯识论。他在《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中,充分阐明了他“识生似外境现”的思想,意即外境本来并不存在,由于识生起的作用,转变成为心的对象,如同病目见空华。他的这两部著作,集唯识思想的精华,也是唯识学说发展的高峰。

一直到逝世为止,他都一直致力于大乘法门的弘通。其一生声誉至隆,不论大小乘学者,甚至外道对他都深为畏服,并且还获得当时国王及贵族阶级的诚心护持。世亲菩萨转入大乘之后,尽全力于瑜伽、唯识学的弘扬。相传他造论甚多,有“千部论师”的雅誉'11'。所着诸书,除《俱舍论》外,《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十地经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净土论》)等书,对后世也都有极深入与广泛的影响。这四部书分别是我国唯识宗、地论宗与净土宗的思想核心。从佛教思想史的观点看,他实在是一位以著述改变历史的伟大思想家。

十大论师'12'当中,亲胜(梵名Bandhusri,音译畔徒室利)、火辨(梵名Citrabbana  ,音译质呾罗婆拏)论师继承了世亲菩萨的思想学说。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梵名Gunamati,音译寠拏末底)和安慧(梵名Syhiramati,音译悉耻罗末底)论师等,史学家称为“前期瑜伽行派”或“无相唯识派”;世亲菩萨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梵名Dignaga) 论师,他特别注意用因明的方法阐发瑜伽学说,是“后期瑜伽行派”或“有相唯识派”的先驱,陈那论师的后继者有无性、护法、戒贤、法称等论师。

护法论师的门人戒贤论师,住那烂陀寺,盛唱瑜伽唯识学。我国的玄奘(600—664)法师'13'西行求法,在印度那烂陀寺依年事已达一0六岁的戒贤论师为师,禀承其教。博学广闻,名满五印,回国后译《瑜伽师地论》、造《成唯识》等论,遂开我国法相唯识学的先河。后在他的弟子窥基大师'14'(公元632~682)的弘传下,形成我国的“法相唯识宗”。

我认为:从无著菩萨开始创立瑜伽学,到玄奘大师将瑜伽唯识学较为完整地传入我国,中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无著菩萨时代的瑜伽学,教典方面以《瑜伽师地论》为代表;

2、世亲菩萨稍后的唯识学,教典以《唯识三十论》为代表;

3、玄奘、窥基大师时代的唯识学,教典以《成唯识论》为代表。

唯识学派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理论思想对佛教的补益很大,佛教因此而注入新的血液而盛传于全世界。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分为三大系统,即地论师、摄论师和唯识宗。'15'

中国大乘法相唯识学的成立,其主要依据为印度大乘佛教中从弥勒、无著、世亲菩萨思想学说的一脉相承,至护法,戒贤的瑜伽学说。玄奘法师开我国唯识学的先河,窥基大师集大成。唯识学到无著、世亲菩萨时代才有完整的体系,而完成唯识学的体系,就是建立赖耶识思想,赖耶思想的建立是他们对散蕴在诸大乘经论中唯识思想的提炼与总结。'16' 

唯识学用唯识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