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色淡黄,果实扁球形,种子象石楷子。豆蔻花有浓郁的芳香,无须风的吹送,其花香便会融于空气中溢散四方。就算有人将它秘密隐藏用布匹等遮盖,那也是徒劳,其花香无孔不入、无孔不出,仍会浸透覆盖物,显露于外。同样真正有学问的正士,无论他怎样谦虚,其功德如何隐藏,他的声望也会象豆蔻花的香味一样传扬诸世间。
  国王仅在本国大,智者处处受人敬,
  花朵仅是一天饰,顶宝永时受供奉。
  国王只有在本国才能拥有显赫的地位、权势、荣耀,而正士智者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受到别人的恭敬。犹如再美艳的花朵也只能做一天的装饰,而顶髻宝却永远受人珍视供奉。
  智者即如龙王顶上的如意宝,恒时处处受人恭敬、尊崇。西藏的一些高僧大德不但在本生的故乡受人尊敬,去国外弘法时,也会受到他国信众的热烈欢迎。有些在异国的大德们,以高深智慧和殊胜功德赢得了广泛的敬奉拥护,而且把佛法传扬到了世界的许多地方。
  国王的势力范围极其有限,福报也是一定的,他只能在本国显威风,国民仅是敬畏他的权势、制罚罢了。一旦下台或到了其它国家,就不一定受人尊敬、为人服从。假如此国王具足贤善德行,仍会得到一些恭敬,如果是庸庸昏君,劣行劣绩则定会如“丧家之犬”让人不屑一顾。对世间一般人来讲,国王是很伟大的,他所拥有的地位和权势都是令人羡慕、梦寐以求的。孰不知,国王权势无恒久,如娇美的花朵,霎时凋零。如果为王不仁,徒造诸多恶业,终将堕入三涂无有出期。
  所以,那些具有善法、智慧崇高的人才真正是最伟大的人。因为他们自利利他的功德永恒持久,乃至生生世世都会具足不缺,能真实地为自他所有众生谋福造利。相比之下,那些显赫一时的总统及首相倒值得可怜同情。每当选举之时他们为了不落选,就会兴师动众,瞻前顾后,显出百般伎俩,好让百姓“看中”他们!
  弯弯树木果实多,雅驯孔雀尾屏美,
  驯良骏马行道快,诚挚温和智者相。
  如同枝干弯曲低垂的果树,才会有累累的果实;温顺柔和、步态优雅的孔雀,尾屏才极其美丽;驯良的骏马,才会疾行如风,脚力持久;同样,诚挚温和即是智者的法相。
  这里采用三个比喻进行类比推理,以此说明智者的殊胜法相。
  (一)优良的果树一般都枝干弯曲、参差不齐,果实结得越多,树枝就被压得越弯,在果园里看到的往往是低矮弯曲的果树,其枝叶隐藏处挂满了丰硕的果实。而那些高直挺拔的树木一定不会结出如此多的果实。
  (二)孔雀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其羽毛也有避秽的作用,世人常常用孔雀羽毛作装饰品。然而孔雀有两种:一种行走迅速,飞行疾厉,这种孔雀的尾屏不一定很美丽;另一种温顺柔和,步态轻盈,优雅翩翩,这种孔雀不仅性格调柔,而且尾屏美丽,光彩照人。
  (三)马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性急暴躁,脚力不佳,又不擅于疾行,即是人们说的劣马;另一类是骏马,也称良马,其性和顺沉稳,擅于疾行,脚力持久。
  以上三种相互比较,各类的优劣便一目了然。同理,智者独特的风采即是坦诚、真挚、无有偏执、不计得失,慈悲、善良,常以温文尔雅之态迎待他人,这些都是智者的美德、法相。而有些愚蠢粗野的凡夫,即是脾气暴烈,骄横拔扈,自以为是,如同不结果实的树木,又如尾屏不美的孔雀,更如暴烈难驯的劣马。了知此理后,应如理取舍,精进行持,以期早入正士的行列。
  正士常人同做事,彼二报恩却不同,
  于田撒下同种子,长出庄稼不相同。
  为正士和平常的人同等地做事情,所得到的恩惠和报酬却截然不同,如以同样的种子分别撒播在肥沃和贫瘠的两种田地上,长出的庄稼却各不相同。
  正士对于他人的恩情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知恩、念恩、恒时不忘,但因缘时机尚未成熟,苦于无法对恩人作回报;二是知恩、念恩,时机成熟便立即回报。
  劣者受恩不报恩,也有两种:一种是受别人恩泽,非但不知恩,反以为是自己的福报显现所得到的便宜,也就谈不上将来报恩;另一种是不知恩,不报恩,甚至恩将仇报,对恩人加以诽谤抵毁,显尽内心恶劣的本性。法王仁波切常以此理开示弟子:“要结交正人君子,知恩报恩;尽量忘记受恩不报反加损害之人的恶行。”可是现在许多人常常把坏事铭记于心,好事忘于脑后。萨迦班智达也曾说:“作事交友,依靠知恩报恩这一准则可推知所交往之人的品格。”正士为良田,劣者即荒野。同样的种子,若播在肥沃的良田中,则生长旺盛,丰收有成;若撒于贫瘠的荒野,无论怎样精勤耕种,也难以萌生苗芽,即使稀稀疏疏地冒出几颗也终究不得收获。
  若于圣者作贤事,无论再小亦有果,
  犹如施一油柑果,法王待彼若王子。
  如果对圣者作贤善利益之事,再小也会得到回报。比如一人在国王感受饥渴时,供给了一个油柑果,事后国王将他与王子同等对待。
  这里讲的圣人泛指具足智慧、人格高尚的正士。下面用一个故事来阐明上述道理。
  从前有父子二人,父亲具足智慧,精研佛学,掌握了很多世间和出世间法的知识。父亲去世时,留给儿子一份遗嘱:“辅助善国王而远弃恶君,聘娶贤妻而勿娶劣女,结交忠义友而舍弃劣友。”但儿子年少气盛,想验证父亲所说的是否在理,于是他侍奉一位昏君,娶一位劣妻,也结交了一位善友。
  一天,他陪国王进山游玩,晚上他俩住在一个山洞里。深夜时,一头猛虎闯进洞来,眼看就要吃掉国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挺身而出,举剑杀死猛虎,救了国王。事后他对国王说:“我今天救了你的命,往后可要报答我啊!”国王于虎口脱险,高兴之极,连连点头答应。后来,国王一直没有酬谢他,连提也没提过,似乎早已忘记了诺言。他非常气恼,于是将国王最宠爱的一只孔雀偷来杀死,和妻子一起分享了孔雀肉。然后又将经过告诉了善友。国王丢失了孔雀,非常着急,悬赏追寻孔雀的下落:若是男人就赏给半国的财产,若是女人,则封为王妃。他的好友忠义善良,未去告发,而他的妻子却卑劣无耻,为做王妃而向国王告密。国王立即将他抓获并要治罪。他对国王说:“孔雀虽然是我杀的,但看在我救过你一命的面上,请饶恕我吧。”国王狞笑道:“我眷属众多,哪能一一报恩?你杀了我的孔雀,今天必死无疑!”而他的好友提前入山,捕获了一只孔雀,与国王那只极为相似。正在紧要关头,好友献出孔雀说:“国王息怒,孔雀在此。”国王得到了孔雀也就不再计较了。
  经过这场风波,他又作了相反的试验:即辅助善国王,娶一贤妻,而交一恶友。
  这天,他和国王骑马郊游。国王的马受惊狂奔不已,致使他俩迷了路。正在饥渴难当之时,他将身上带的两个油柑果分给国王食用。国王欢喜承诺:“我一定要报答你的恩德。”后来他们寻到归路,顺利返回王宫。为了考验国王,他故意把国王最宠爱的小王子骗回家,将衣服脱下交给恶友,告知:“我已将小王子杀死。”然后让贤妻看护好王子。国王痛失爱子,于全国贴下布告,重赏知道王子下落的人,恶友闻讯立即将他出卖。国王半信半疑地传他来问话,他面不改色,坦然地承认了,并请求国王饶恕。国王哀叹:“可怜我子命薄,就算现在把你杀死也于事无补,且恕你无罪,也算对你报恩吧!”如此这般,他深深感悟到这位国王确实是位知恩报恩的有德贤君。于是将事实和盘托出,同时让妻子把王子送还国王。两种截然相反的经历,令他感触颇深:“父亲的忠告是多么的正确啊!”
  所以,切切不可与那些卑鄙小人结交,一定要亲近人格高尚、忠义贤良的正士。如《大善权经》所载交友的三大法则:一见有过失,转相谏晓;二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若于苦处,不相弃舍。
  行为护持高门阀,若失行为则无义,
  诸人喜爱檀香味,烧尽成炭谁需之。
  具足高贵门第或种姓的人,应以贤善的行为来维持其身位,若行为不如法,则徒有虚名,无甚意义。比如人人都喜爱檀香木的香味,但当檀香木烧成炭后,又有谁会需要呢?
  不论什么人,从外表很难了知他的内心世界,只有通过他的语言和行为来作推断。所以那些与生俱来贵为王族或被认定为转世活佛的人,必须要有后天的善良行为来维持,如果行为与他高贵的门第不相适合,则空有虚名而无实义。
  曾经有个人被认定为某寺院的转世活佛,因此以后他便认为自己已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成就,就什么都不执着了。再加上别人的赞誉、奉承,他更被冲晕了头脑,骄傲自满,不精进于闻思修,不持守戒律,于上不恭敬,于下不慈愍,最终落得身败名裂。又如一些王族后裔,虽贵为王族,但行为举止卑劣,骄奢淫逸,放荡不羁,纵然继承了王位,又怎能得以长久呢?大文学家塞万提斯说过:“血统是从上代传袭的,美德是自己培养的;美德有本身的价值,血统只是借光。”以前锡金本是一个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但因国王嗜酒如命,不问国政而导致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急剧衰落,最终被印度侵占,沦为“亡国之君”。相反一些出生贫寒的能人志士,以长期的艰苦奋斗换得了崇高的地位,成为高官乃至国王。正如奥维的一句名言:“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富裕和门弟,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性。”
  比如檀香本为树中极品,其味幽香、淡雅,既可调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