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意宝树史-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断体肢节,
         坚忍及戒行,
         佛所赞精进,
         无间生定慧。”
     他圆满六度,以金刚般的定力,降伏烦恼魔障,成就法、色二身之主宰,正觉成佛,如《俱舍论》中所云:“导与犀角'11'至正觉,静虑边依于一众,在彼之前边分同。”继后,从阿若'12'到极贤'13',向诸所化有情转正法轮,于竹林园住夏时染疾,应魔催请而舍寿行'14';以生行加持二力征服死、蕴之魔(按智藏所说),最后示现无余涅槃'15',此如;《杂事品》中所说:
         “善知慈悲勇,
         释迦牟尼生,
         摩揭陀正觉,
         鹿苑转法轮,
         上茅城圆寂。”
     契经和《出离经》中有其十二事业的情况,至于八十岁前曾于何地及活动若干年的情况,《毗婆娑论》中云:
         “法轮处(婆罗奈斯)及毗舍离,
         白土城及天之地(三十三天),
         摩羯城及?赏弥,
         寂静地及制多(米聚塔)山,
         竹藤园及有声城,
         以及迦毗罗卫城,
         以上所到驻锡地,
         世尊各住一年整。
         焰窟之处住二年,
         药林之中住四年,
         王舍城中五年住,
         苦行时限为六年,
         二十三年住舍为,
         二十九年居宫中,
         如是我佛寿八十,
         能仁圣者般涅槃。
         对彼遍知曾驻锡,
         具足福德各圣地,
         当以三门身语意,
         恭敬虔诚常敬礼。”
     丙二  大乘共同之规
     此亦分三丁目,即丁初,发心情况;丁二,积聚资粮情况;丁三,成佛情况。
     丁初  发心情况
     关于大乘发心的体性,《经庄严论》中云:
         “大喜与大进,
         大义与大成,
         菩提萨陲心,
         二利大心生。”
         《现观庄严论》中云:
         “发心利他故,
         希求正菩提。”
     关于发心的因缘,《菩萨地》中说“是从四因、四缘和四力而生起”;《经庄严论》中亦云:
         “助力因力根本力,
         闻力以及善习力,
         世俗发心之因缘,
         及修圆满正觉佛,
         广积福慧二资粮,
         于法为生无别慧,
         彼即希求正胜义。
         说为胜义发心因。”
     总之,胜义发心的因缘,如经中所说:
         “最初由彼种姓力,
         大悲种子极觉醒,
         加行意乐圆满中,
         完全受持菩提心。”
     关于发心的利益功德,称发心之果有三,一为俱生所得果,二为分位果,三为究竟果。细分之,由体性门分有愿、行两种发心;从音诠而分有由名称而得知由法性而得两种;由境之门分有世俗与胜义两种;由地界分有胜解、增上心、异熟和离盖障四种;以喻伴同法而分则有二十二种,但摄为十种,其真实与虚假名称是:由名而得、由法性而得、未决定、决定、不清净、全清净、力小、力大、果未成和果全成;由发心情况而分,有如国王、梢公和陶师三种。我等佛祖最初的发心情况,如《大悲妙法白莲经》中所说佛祖前世转生为婆罗门海尘时,如《贤劫经》中所云:
         “我昔生为穷人时,
         曾于释迦如来前,
         以诸细软作供养,
         最初我发菩提心。”
     按《报恩经》所说,住昔由业力转生为在地狱炽热红铁地上拉车的力士时,因其助手屡遭阎罗使者阿旺的刺击,遂初生菩提心,祈请阎罗使者对其助手略生悲悯。使者闻言大怒,以三股叉猛刺拉车力士致死。于是,他从地狱解脱,清除了八劫罪业,转生为天神,其后转生为制陶师之子能显(藏文)。按《三蕴经》的说法,他生为商主之子现喜(藏文)时,曾在大美如来尊前发心;生为制陶师之子能显时,向大释迦牟尼佛献上陶罐等物,并祈愿说:“如来,愿如汝身”等,由此而发心。又,在其它经中还说,当转生为寿尊胜王之子童精进(藏文)时,于焰慧蕴佛尊前初发菩提心等,说法虽然颇多,但似在转生为地狱的拉车力士时初发愿心,当转生为能显时始发行菩提心'16'。
     丁二     积聚资粮情况
     资粮之自性,谓有漏与无漏任一之善;资粮之训释字义,谓再三修习“桑坝惹”(藏文),常时不断,为之资粮;资粮之业,是能修妙义,其修法如《经庄严论》中所说“入行及无相(7),以及任运成(8),究竟(成佛)灌顶(10)故,资坚为能修,”即修从胜解行至成佛地之间的义理;资粮之需要与果,谓为成就二身,如《六十颂如理论》中所说“愿以福慧中,获得二正果”;资粮之所缘境,即福之尽所有和慧之如所有;资粮之分类,有方便(积善)和智慧(除障)两种。《经庄严论》中说:“布施与持戒,福德资粮是,智慧等三度,智慧资粮五”,是指六度;按《宝鬘论》及《皈依七十颂》所说,如同声闻地有八(见净地、种姓地、第八地、见地、柔软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有十;按《菩萨地戒品》所说,菩萨地有七(种姓地、胜解行地、增上意乐清净地、决定地、行地、行决定地、趣究竟地)。另外,《经庄严论》中所说:“爱语及利行,同事及布施”,是指四摄事;“大乘及小乘,有情作胜解,二者应希求,为应化机故,诸坚之四行,如经随行说”是指四行;《二万般若颂释具足清净论》中说:“发心加行增上心,以及六度无尽(4)等,神通(5)以及四摄事,分别明示(4)二资粮,顺菩提心(37)止观(胜观)等,总持(1)辩才(1)经中说,善巧同一(1)方便道”,这是指八十无尽慧;《现观庄严论》中以“氏宿黄月火”等二十二喻表示以求友到法身应具备的二十二种发心(狮子贤谓希求、意乐、增上心、加行、十波罗蜜多、六神通、二资粮、三十七菩提分、悲心、胜观、总持、辩才、法喜庆、同一道、法身等;《具足清净能仁意趣论》中六度各作其它各目),其中有诸学道、四加行(正等加行等)、四修习(解、入、聚、定)、四道等;《经庄严论》中分为所谓“依三学而言,佛正说六度,初戒前三度,后二即二学(定、慧),余一(精进)通三学”的增上三学,以及从布施、持戒、修习所生三种资粮和三十七菩提分。关于积聚资粮的时间,有三无数劫(牟盘所说)、七劫(《大方广游戏经》所说)、十劫(声闻部说)、十三劫、三十三劫(世亲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如《摄大乘论》所说“菩萨三无数,时时勤资粮”,于三无数劫积聚资粮的说法较为普遍。关于“无数”之意,《菩萨地戒品》中谓“于每一大劫,年、月、刹那等亦无数,故称无数大劫”,亦云“大劫无数,故称无数大劫”,有其两种说法;按《俱舍释论》,谓当时之无数,有十俱胝个大跋罗搀(藏文),此称无数。
     我等佛祖积聚资粮的情况,如《菩萨藏》中所说,最初转生为王子童精进时,恭敬承事大蕴如来,而植善根,于一大阿僧祇劫积聚第一资粮(非仅最初发心,而成就具贤妙力等不回转),由此而登“初地”;继后,转生为商主智贤(藏文)时,恭敬承事宝支如来,又积第二大阿僧祇劫资粮,由此而证至“七地”;此后,转生为婆罗门之子法云时,向燃灯如来供献五朵邬波罗花,修三摩地而获证“八地”,其时由燃灯佛授记来世将成为释迦牟尼佛,如《阿含经》中所云“燃灯如来于彼时,于我亲作授记已,尔时我获八地果,十自在等我亦得”。自此又积第三大阿僧祇劫有余资粮(最后为“星胜佛”,由此圆证“九地”和“十地”)。
     丁三    成佛情况
     佛之一切功德(自性)为能依所依身、作智、事业三者,或身、语、意、事业四者,或法界智(法身)、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化身)等五智,或断、察、事业三者,或二圆满等,或四身及三身具支。其中,(训释字义)遍于诸佛、于能依成本体性,故谓之自性身;现见如尽所有诸法,谓之智慧身,即二法身(达摩迦耶);主示大乘法,对此圆满受用,为受用身(僧部迦);不固而变,化为其它,为化身(尼摩罗迦耶)。关于具足上述功德而成佛的情况,如《父子会晤经》所说,往昔于无量劫前,有由大地、鲜花庄严的世界,名“密严刹土”,彼于此土制伏四魔,成佛名“常释顶佛”,化生于兜率与赡部洲,即颂中所云:
         “八十俱胝佛世尊,
         佛虽已示成佛相。”及
         “仍示最初发大心,
    彼彼义中尽开示。”等
     《楞伽经》中云:
         “诸种珍宝美庄严,
         密严刹土等喜中,
         住彼清净圣地时,
         证得三藐三菩提,
         化生于此成正觉。”
     《大悲妙法白莲经》中亦云:
         “从彼千百俱胝劫,
    不可思议难量时,
    我获最胜妙菩提,
    常时广说诸正法。”
     《诱死秘诀》中说,(佛祖)于密严刹土领悟胜义,为饶益兜率天众,转生为圣善白幢;后于此土,为了所化有情,“转生释迦尊,胜伏诸死主,示现诸神变,而成尊胜师”。法友亦云:“此师尊于色究竟天成佛,并为于此土演示佛事,再次成佛,示现十二事业。”总之,《现观庄严论》中,自“身相具足三十二”至“安立受用圆满身”诸颂,指出其是具足报身之处(色究竟天)、体性(相好)、眷属(大乘圣者)、受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