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椤伽大义今释(1965)-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论有四种 一向及诘问 分别及止论 以制诸外道

有及非有生 僧佉毗舍师 一切悉无记 彼如是显示

正觉所分别 自性不可得 以离于言说 故说离自性

名辞章句的文字理则

佛又说:“其次,我应当为你们解说名辞和章句的理则,你们学习大乘菩萨道的人,也可以从文字义理上,去证得无上正觉的道理,既可以此自觉,又可以此开悟一切众生。大慧啊!所谓名身,就有确立名辞本身的定义,它是因事而定名,换言之,每个名辞都有它本身的涵义。所谓句身,就是每一文句当中,它所表达的义理,须有肯定或否定的绝对性作用,所谓形身,就是每篇文章,是包括了字的定义和句的意义,以表达整个思想的。例如长短、高下,它就是把名和句所表示的整个形象完全表达出来,再说,所谓句身,犹如道路的径迹。例如象象马人兽等所走过的形迹,可以出此迹象寻求到它的目标。这就是句身的要义。所谓名及形呢?有的名辞只是属于抽象的观念,但是又可以由此抽象观念来了解事实。例如说,命题和涵义,它本身就是无形色可得的。至于所谓无色,乃是从感受、思想、行动、精识的作用上,来了解它是无色的。 为了表达无色的涵义, 就有文句结构的需要。这就是名辞和名句形身等文字理则的作用,关于这些差别的涵义,你们应当修学,既可以由此研究义理,也可以表达义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

(这是说:凡夫们往往执着文字名相,以为这就是究竟,所以不能解脱,犹如大象陷于泥坑里,愈陷愈深,无法自拔,是多么的可怜啊!)

佛为什么只说出世法

佛又说:“大慧啊!未来世间的智者们,他们舍离自性的究竟实际, 只寻问一(如一元)、异(非一元,如二元、多元等本体论。)、俱(同体或共有的形而上论等。)、不俱(非同体,或非共有。)、见相(知识的真实性,如认识论等。)、我所(人我所作的真实性,即为人生的价值,或人生的行为论等。) 他们都以这些通义,来考问无智的人们。 而无智的愚夫们, 可能会答复他们说:这些都不是佛法中的正问。如果他们再问关于佛所谓的色等(物理的实际),它是否恒常不变?或变化无常?它是否为同体?或不同体?甚之问:涅槃自性中一切活动的现象?以及所起这些现象的状况?物理的能和物理变化的情状?能为造物主宰的是谁?和造化的根源是什么?能见和所见的作用?微尘和尘质的根本?能修行的是谁?所修行的是什么事?这些等等问题,彼此都可以互相引证,可以相互发明的。可是无智的愚夫们,可能会说:我佛向来对这些问题,是把它归属于没有穷尽的无记止论,所谓‘置答’而不说明。这样的回答,其实等于谤我,决非痴人们所能知的了。我有时对于这一类问题,为什么‘置答’(即不答)呢?因为对某一般人们,没有听闻理解的慧力,为了使他们远离深奥难知的恐怖心理, 所以说这些乃没有穷尽的无记论(相同于戏论),又为了阻止外道的邪见理论,所以可以‘置答’不说。大慧啊!这些外道学者们,认为人身就是生命的根源,形体化去,生命也就随着化去了,这属于无记论的范围。因为他们愚痴无智,不知道生命最初的因,所以走入了无记论的范围,这当然也不是我所要说的了。我所说的,是要离能生和所生的现象,以及远离妄想分别心的能所。我哪里要用‘置答’来阻止他们的理论呢?大慧啊!如果执著另有一个能生和所生的现象,始终不肯放下,他若不知道能生都是自心(真如)的现量,我就会阻止他,或者置而不答了。佛以四种记论(见下偈中)为众生说法,‘置答’是阻止无记论的一种方法。我经常对你们说:这是用在善根还未成熟的人,假以时日,等到他们善根成熟后,才为他们说法,所以有时才会‘置答’。

宇宙万法无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其次,大慧啊!宇宙万有的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离了因缘以外,就根本无性。因为没有一个作为主宰的造物者的存在,所以从形而上的本体自性而言,我说一切法本自无生。因为—切法的自性,本自没有体可得。如用自智自觉,观察诸法的自性体相,毕竟性空而不可得,所以一切法本自无生。为什么呢?一切法既不可以把捉而来,也不可以把捉得去。只因为自他妄念,想要将它把捉而来,但它却无所从来,想要将它把捉而去,但它却无所从去,所以说一切无可把捉,离了来去。可是为什么我又说诸法本自不灭的呢?因为形而上的自性,本来就没有实相可得,所以说,虽然有现象的灭,但形而上却空无自性,本自不灭。但为什么又说,一切法无常呢?因为缘起的现象,本来没有经常存在的可能性,所以说它是无常的。然而为什么又说一切法是常的呢?因为现象缘生,形而上的本体,毕竟性空无生。一切现象缘起缘灭是无常的,而自性本空却是恒常的,所以说一切法性空是常的。”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

(这是说:佛法的论理,有四种方法。那就是直答、反问、分别和置答等四种。佛是用这四种方法,以制服一切外道们的邪说。)

有及非有生。僧伽毗舍师(注见下文解中)。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这是说:数论(注三十一)学派与胜论(注三十二)学派等,他们大抵那是说:有生于无,无能生有。这些义理都是无记论,都不是真理。)

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以难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这是说:佛是大智正觉者,于无分别中分别宇宙万有,一切法的自性,都没有实体可得,也不是言语思想可以形容的,所以说是无自性。)

(凡是善于说法者,必须能建而又能破。此是因明和逻辑(Logic)的共通原则。破是辨驳不同于我的谬论,破其邪见执著,建是使他在真理之前低首, 归依于吾所建立的宗旨。 而最善于能破和能建的说法者, 可谓人间天上, 莫过于佛。佛具一切智,穷万法源。 明宇宙万有的空无自性, 无言语可说, 离思议之表。却又须以此事明白告诉众生,必须要在不可说中,用各种方法说出其中的道理,使人们在可思议里,达到不可思议的超脱境界。所以在这里说了一切法如幻,破一般论理思辨的执著以后,跟着又说出名句形身的要义,和表明吾佛说法的方法。如果人们对此了然于胸,就可以知道佛说一大藏教的组织方法,同时也可以了然后世诸善知识接引后进的妙用了。即使不是学佛的人们,懂了这个道理,对于思辨义理文字的写作和讲说,也应该有很大的进益。)

(注三十一)数论:迦毗逻仙所造之穹,又名金七十论,立二十五谛,论生死涅槃。以数为量诸法之根本,故以立名。从数而起之论,故名数论。

(注三十二)胜论:呕露迦仙所始称,分析宇宙万有为空间的唯物的多元论也。别为六种,谓之六句义。实为本体,德为属性,业为作用,同为共通性,异、和合为物间之固有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乐具,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佛告大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